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项研究旨在证实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ADM)通过隧道技术进行根面覆盖以达到治疗MillerⅠ度或Ⅱ度牙龈退缩的目的。5例患者均有相邻2~5颗牙齿颊侧的牙龈退缩.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通过隧道技术进行根面覆盖。由一个经过校准的不知情的检查者检测不同间隔时间的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角化组织宽度.牙龈退缩的深度,釉牙骨质界根方1mm处牙龈退缩的宽度.龈缘根方1mm及3mm处牙龈组织的厚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以及伤口愈合指数。在术后14d记录病人的不适.其后在术后180di记录整体的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在术后1年时.61%的缺损得到了覆盖(相当于93.5%的根面覆盖).牙龈组织的厚度也增加了0.15mm。这表明.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通过隧道技术进行根面覆盖是一种替代传统技术的可行方法.尤其是上颌前牙和前磨牙区域的多处退缩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软组织移植的方法治疗正畸后牙龈退缩,通过统计相关临床指标来评估软组织移植治疗正畸治疗后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龈退缩的患者12例,均为MillerⅠ类、MillerⅡ类牙龈退缩,采用冠向复位瓣+结缔组织移植或游离龈移植的方法治疗牙龈退缩,在基线和术后1年随访时分别记录每颗牙牙龈退缩深度(RD)、角化龈宽度(KTW)、根面覆盖率(RC),探诊深度(P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计算各项临床指标平均值变化.结果:12例患者的平均基线RD为(3.7±0.9)mm,术后1年平均RD为(0.3±0.9)mm;术后1年患者的平均RC为(97.1±6.3)%,大部分牙齿得到完全根面覆盖;患者基线和术后1年平均KTW为(0.8±0.3)mm和(3.8±0.6)mm,角化龈增加明显;PD从基线(1.5±0.5)mm减少到(1.2±0.5)mm;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0.6)分,大部分患者对术后效果感到满意且根面敏感情况好转.结论:正畸治疗后牙龈退缩的患者采用冠向复位瓣+结缔组织移植或游离龈移植的方法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患者根面敏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且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牙龈退缩常常导致根面敏感、菌斑控制不良和牙龈美学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和颜面美观。本病例采用根面覆盖术治疗牙龈退缩,以改善患者牙齿敏感问题。诊治经过:手术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双层技术治疗退缩类型(recession type,RT)为1类的牙龈退缩。结果 术后2周,受区龈缘略水肿;术后12个月复诊,龈缘位置趋于稳定,根面覆盖率达100%,角化龈宽度及临床附着水平增加。患者无牙齿敏感、系带牵拉和瘢痕形成等不适症状,牙龈美学效果良好。结论 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双层技术治疗RT 1类牙龈退缩效果良好,不仅能够获得完全根面覆盖、牙龈美学效果良好,而且增加了术区角化牙龈的宽度和临床附着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的牙龈厚度,比较其在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牙龈退缩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的牙龈厚度(1.56±0.32) mm>侧切牙的牙龈厚度(1.34±0.28) mm>尖牙的牙龈厚度(1.13±0.24) mm;无退缩牙龈厚度(1.42±0.38) mm>退缩牙龈厚度(1.19±0.37) mm,退缩程度越深,牙龈厚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多为厚龈型,侧切牙和尖牙多为薄龈型;大部分患者为薄龈生物型,薄龈型相比厚龈型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CBCT法测量牙龈厚度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CBCT法在上颌前牙区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及牙龈退缩类型上评估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有助于牙科医生选择牙周治疗方案、评估美学修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萍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343-345
目的:评价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治疗烤瓷冠修复后引起的牙龈退缩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全身健康的患者,年龄31-58岁,接受治疗的患牙32颗。牙位选择上下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研究对象的龈退缩的选择标准是:冠根方向烤瓷冠边缘外露,牙根面暴露2~3mm,龈退缩Miller分级为Ⅰ~Ⅱ级,唇颊面牙周探诊深度≤4mm,牙根无活动性龋或修复体。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覆盖根面。结果: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可以增加退缩牙龈的高度和厚度,术后根面覆盖率为85.1%。结论: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治疗烤瓷冠修复后牙龈退缩疗效良好,解决了患者牙龈的美学和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量获取前段牙弓唇侧角化龈和附着龈宽度的相关数据,以期为牙周解剖和牙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30岁牙龈健康的汉族青年120人,分别测量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处角化龈宽度及龈沟深度、邻间牙龈乳头尖端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在上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5.6±1.3)mm,在下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4.5±1.1)mm,且以切牙区最宽,尖牙、第一前磨牙其宽度逐渐变窄,第二前磨牙开始增宽;上、下颌前段牙弓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范围分别为(6.2±1.3)~(8.9±1.4)mm及(5.8±1.0)~(7.6±0.9)mm.结论 本组汉族青年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和附着龈宽度因人和牙位而异;由于唇系带的附着,两中切牙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最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口腔显微镜下进行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根面覆盖来治疗牙龈退缩,观察该牙周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显微镜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对15例患者的20颗Miller’s I or II型颊侧大于等于3mm的牙龈退缩的患牙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分为A(口腔显微镜)组和B(常规视野)组。分析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在基线水平和术后6、12、18个月测量相关指标(龈退缩深度RD、根面覆盖率RC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D,角化龈宽度GW,牙龈厚度GT,),并分析有可能影响龈瓣成活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同一时间点上,RD、RC、CAL、GW、GT两组间比较口腔显微镜组都优于常规视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显微镜下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牙龈退缩区域的覆盖,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例年轻患者正畸后下前牙出现严重龈退缩的跨学科治疗病例。MillerⅢ度龈退缩患牙常伴有严重的牙根异位,这类牙的根面覆盖术的预期效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治疗方案应包括:①牙齿邻面去釉获得牙弓间隙;②受累牙在颌骨内移动;③膜龈手术根面覆盖。该患者固定矫治后7个月复查时,可见异位牙已得到矫正,根面暴露处的根方角化龈组织已开始形成,变成了Miller度龈退缩,这时可认为根面覆盖术的可预测性将得到改善。根面覆盖术中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术后1年的临床检查见根面已完全覆盖,牙龈颜色与邻近的组织协调,唇侧龈厚度增加。正畸-牙周联合技术,用在严重的膜龈异常牙的治疗上,可以达到理想的牙周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隧道瓣被广泛用于根面覆盖术并具有较好的可预期性;然而下前牙区由于普遍存在龈缘软组织较薄、附着龈宽度不足、异常系带牵拉、前庭沟较浅等情况, 隧道瓣应用较少。本文介绍1例下颌4颗切牙唇侧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体缺损的病例, 采用隧道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 术后随访6年, 结果显示, 一次手术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 患者角化龈宽度和厚度同时增加, 前庭沟深度略加深, 异常系带附着被去除并获得良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证实隧道瓣可较好地治疗下前牙区牙龈退缩并同时实现根面覆盖和角化龈增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代替上皮下结缔组织瓣在Ⅰ类牙龈退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犬尖牙上制造Ⅰ类牙龈退缩模型,实验组用ADM加冠向复位瓣治疗,对照组用单纯冠向复位瓣治疗。观察和测量比较基线和术后8周时牙龈退缩高度、临床附着水平、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等。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治疗牙龈退缩的根面覆盖率为52.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8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的角化龈宽度和高度比基线时分别增加1.06mm和0.18mm,而对照组则比基线时分别减少1.19mm和0.27mm,两者比较,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ADM代替上皮下结缔组织瓣治疗Ⅰ类牙龈退缩,能比单纯冠向复位瓣获得更高的根面覆盖率,并显著增加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采用Choukroun'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膜)和采用结缔组织瓣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上选取有牙龈退缩且有意愿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分为PRF膜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手术治疗,在术前、术后3个月测量牙周袋深度(PD)、角化龈宽度(KTW)以及牙龈退缩量,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数据中牙周袋深度术前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角化龈宽度和牙龈退缩量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化龈宽度术后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退缩量对照组小于PRF组(P≤0.05)。结论:PRF膜(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牙龈退缩的根面覆盖量虽不及结缔组织瓣+冠向复位组,但对于MillerⅠ°、Ⅱ°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根面覆盖效果;且术后角化龈宽度明显增加,和膜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和比较冠向复位瓣术单独或联合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治疗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临床上选取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且有意愿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分为试验组(冠向复位瓣术联合PRF)、对照组(冠向复位瓣术)。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牙周探诊深度、角化龈宽度、牙龈退缩深度以及根面覆盖率,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6个月检查临床指标牙龈退缩深度、角化龈宽度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间角化龈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组间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深度、根面覆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2组中的牙周探诊深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方法对MillerⅠ、Ⅱ类牙龈退缩的治疗均有效,辅助应用PRF可增加术后角化龈宽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隧道技术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Miller Ⅰ类牙龈退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计15名患者,29个牙龈退缩位点被纳入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6、12个月测量临床指标。结果: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牙龈退缩深度均获得明显减少,角化组织宽度显著增加。术后6月完全根面覆盖率为75%,平均根面覆盖率93.14%;术后12月完全根面覆盖率为70%,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0.28%。结论:隧道技术联合结缔组织移植能用于Miller Ⅰ类牙龈退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14.
范雅丹  董家辰 《口腔医学》2021,41(10):893-899
目的 观察树脂充填结合多牙位冠向复位瓣技术(multiple coronally advanced flap, MCAF)治疗伴非龋性牙颈部病变(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NCCL)合并牙龈退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伴NCCL的多牙位牙龈退缩患者3例,使用树脂充填+MCAF,并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ubep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CTG)进行缺损区域软硬组织的修复。术后随访3年,比较手术前后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退缩高度(recession height,RH)、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KTW)、牙龈厚度(gingiva thickness,GT),并计算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oot coverage esthetic score, RES)评价术后长期随访的美学效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例患者,共10个位点。PD由(1.10±0.32)mm至(1.65±0.34)mm,P=0.001;BI由0.10±0.32至0.50±0.53,P=0.037;PLI由0.30±0.48至0.40±0.52,P=0.660;10个位点均获得了100%的根面覆盖率和角化龈宽度、牙龈厚度的增加,P值分别为<0.000、0.003、<0.000。术后3年随访的RES为(9.40±0.95)分。结论 树脂充填结合MCAF+SCTG技术可以修复NCCL造成的牙颈部硬组织缺损和牙龈软组织缺损,美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运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或自体结缔组织移植物治疗多发性相邻牙龈退缩的差异性。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在4个英文电子数据库中筛选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截止至2022年4月20日,主要结局指标为角化牙龈组织宽度、退缩深度、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完全根面覆盖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 结果 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术后12个月后,对照组结缔组织移植物较试验组脱细胞真皮基质能增加角化牙龈组织宽度[MD=-0.28(-0.47,-0.08),P=0.006]、降低牙龈退缩深度[MD=0.23(0.12,0.35),P<0.000 1]和提高完全根面覆盖[RR=0.80,95%CI(0.69,0.93),P=0.003];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多发性相邻牙龈退缩治疗后,结缔组织移植物在增加角化牙龈组织宽度、降低牙龈退缩深度和提高完全根面覆盖方面具有优势,但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手术简便并有相似的效果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病例报告介绍了如何采用冠向复位结合带蒂上皮下结缔组织术重建牙龈乳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以下两种特定情况:重建右上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缺失的牙间乳头.覆盖这两牙之间的两个MillerIV度牙龈退缩(病例1):重建左上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缺失的牙间乳头并改善其美学效果(病例2)。病例1有新的临床附着获得,尖牙暴露的根面完全覆盖.牙龈乳头高度得到了提升。病例2中。牙间乳头有相似的改善.黑三角显著减小。上皮下带蒂结缔组织瓣转移联合冠向复位瓣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美学效果.无论手术位点是否伴有龈退缩.这种方法都可以考虑用于修复龈乳头,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比较带上皮层和不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技术用于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把14例牙龈退缩的患者共20颗患牙分为两组,一组为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组,一组为不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组,在基线水平和术后6、12、18个月测量龈退缩深度,牙龈厚度和患者满意度VAS值,以及术后6、12、18个月时的根面覆盖率。结果 同一时间点上,所有指标两组间比较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12、18个月与基线水平相比,龈退缩深度,牙龈厚度,VAS值有着显著改善,但龈退缩深度,牙龈厚度,VAS值术后三个时间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个时间点间根面覆盖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结缔组织瓣均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理想的根面覆盖和牙龈厚度,且患者满意度较高,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郭泽鸿  周磊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10):534-537
目的评估上颌切牙单牙不翻瓣即刻种植对牙槽骨和牙龈附着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上颌前牙区因外伤、残根或根折等需拔除患牙行即刻种植修复的患者,共15颗切牙,术前行X线曲面断层片及牙科CT检查,评估牙槽骨高度、厚度与牙龈附着情况,微创拔除患牙后作植入前评估,采用不翻瓣即刻种植方法植入Anky-los种植体15颗,骨缺隙部分填充骨粉,穿龈愈合。术后5个月复诊行上部结构修复,对比术前与修复后的牙槽骨与牙龈退缩情况。结果 15颗种植体成功完成上部结构修复。修复时和术前比较,牙槽骨吸收(1.10±0.26)mm,牙龈退缩(0.81±0.31)mm,牙龈乳头形态保存良好。结论上颌切牙位点使用不翻瓣即刻种植,能有效保护种植区牙槽嵴,从而防止牙龈出现明显退缩,有利于维持种植区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隧道技术(MTUN)治疗牙龈退缩合并非龋性牙颈部缺损(N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42颗Miller Ⅰ度牙龈退缩患牙,根据是否伴有NCCL分为NCCL组和对照组,均采用MTUN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进行治疗。记录患牙术前及术后3、6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高度(GRH)、牙龈退缩宽度(GRW)、附着龈宽度(AGW)以及临床附着丧失(CAL),并计算术后6月的平均根面覆盖率(MRC)。使用美学评分系统记录美学评分。结果 2组患牙术后GRH、GRW、CAL较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D、AGW未发现明显改变。NCCL组MRC为63.40%±28.02%,对照组MRC为67.00%±21.72%,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2组间术后美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UN能够有效改善牙龈退缩问题,较浅NCCL(≤1 mm)的存在不会影响MTUN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隧道技术(MTUN)治疗牙龈退缩合并非龋性牙颈部缺损(N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42颗Miller Ⅰ度牙龈退缩患牙,根据是否伴有NCCL分为NCCL组和对照组,均采用MTUN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进行治疗。记录患牙术前及术后3、6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高度(GRH)、牙龈退缩宽度(GRW)、附着龈宽度(AGW)以及临床附着丧失(CAL),并计算术后6月的平均根面覆盖率(MRC)。使用美学评分系统记录美学评分。结果 2组患牙术后GRH、GRW、CAL较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D、AGW未发现明显改变。NCCL组MRC为63.40%±28.02%,对照组MRC为67.00%±21.72%,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2组间术后美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UN能够有效改善牙龈退缩问题,较浅NCCL(≤1 mm)的存在不会影响MTUN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