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体会董逸飞★吕国祯★高秀峰★陈钢★徐克劲★尹清★许燕★王自生★张世范★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体会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654.2我院1981年3月~1996年6月共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150例,手术早期死亡11例,总死亡率7.3...  相似文献   

2.
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可使心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能得到持续的血液供应,极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笔者探讨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手术配合特点,并比较了3种瓣膜置换术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附加微波消融技术治疗心房纤颤 (Af)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附加心内膜微波消融技术治疗的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2 6例患者术中均附加心内膜微波消融 ,心脏复跳后全部患者恢复窦性心率。术后 3个月内 ,3例复发Af。随访 3~ 10个月 ,长期治愈率 88.5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附加微波消融技术治疗Af安全、可靠 ,近期疗效确切 ,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EBCT)表现。方法 对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施行EBCT扫描(连续容积或单层序列横断面扫描),男9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其中10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EBCT扫描显示,主动脉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7例,瓣缘连续线状对比剂外溢3例,大量对比剂外溢4例。二尖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1例(该患者同时伴有主动脉瓣周大量对比剂外溢)。EBCT扫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阳性率为11.57%(14/121)。结论 EBCT可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随访及再次手术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袁建国  童建成  李小莉 《武警医学》2002,13(12):728-729
近年来,我院在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均单瓣,分为温血组和冷血组,每组均20例,均在心脏直视下体外循环低温进行换瓣于术,使用德国Jostra体外循环机,Medtronic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西藏高原地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53例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1月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3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风湿性心脏病5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单纯二尖瓣病变31例,主动脉瓣病变10例,联合瓣膜病变12例;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5.6%,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例,联合瓣膜置换术2例,成功50例。结论:术前注意改善心功,术中采用良好的灌注技术、心肌保护和辅助循环,术后适当延长呼吸机支持时间,严格出入量的管理和电解质的检测,及时调整,适当应用强心药、利尿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在西藏高原地区能成功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指风湿性心脏炎症消退后在心脏瓣膜上遗留下的瘢痕引起的,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早期表现为心脏的增大和腔壁的增厚,晚期表现为心功能不全[1].在各种心血管外科的病例中此病占40%~60%,南方高于北方[2].人工瓣膜置换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瓣膜置换术是解决瓣膜疾病的根本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心脏瓣膜病变所致循环动力学改变,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消除或降低危险因  相似文献   

9.
需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又合并有冠心病,需同期进行瓣膜置换术和冠脉搭桥术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此类患者往往心功能较差,麻醉危险性大。近年来我院共实施此类手术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谭晓红  古平 《西南军医》2009,11(2):361-362
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右心导管、左室造影、心内电生理等检查方式对一些疑似冠心病的病人做出明确诊断或为心脏搭桥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提供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的情况。我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1050例心脏病患者施行心脏介入手术,通过加强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使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接受手术、术中能积极配合以及术后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使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摘要目的近期研究推荐增加多层螺旋CT(MDCT)来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功能障碍。关于早期瓣膜置换术后辨别生理与病理改变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报道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周的基线多层螺旋CT结果。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病人并根据临床指南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采用256层多层螺旋CT影像系统评估各个瓣叶、影像质量、瓣膜相关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25例巨大左心室病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9例。心功能分级(NYHA)II级12例,III级9例,IV级4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70~85mm,平均74.3mm,射血分数(EF)36%~67%,均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本组术后均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8例加用肾上腺素。发生低心排血综合征(LCOS)8例,发生室颤1例,胸骨哆裂行二次清创缝合1例,均心功能Ⅱ级出院。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巨大左心室病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充分的术前治疗、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置换适当型号瓣膜、保留瓣下结构、术后加强心功能监测与治疗等方面,均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瓣膜置换术(DVR)中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人院顺序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10例。①顺行灌注组: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顺行性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双瓣膜置换术;②逆行灌注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双瓣膜置换术;③顺逆联合灌注组:先按顺行灌注方法,再采用逆行灌注方法,完成双瓣膜置换术;观察3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心肌乳酸释放率、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变化。结果3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顺行灌注组和顺逆联合灌注组主动脉阻断60min时心肌乳酸浓度低于逆行灌注组。主动脉开放20min、术后第1d顺行灌注组和顺逆联合灌注组的血清CK-MB、cTnI浓度低于逆行灌注组。结论以上3种心肌保护方法均有效,但顺行灌注组和顺逆联合灌注组效果较好;顺逆联合灌注方法操作方便,不影响手术进程,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杨征  靳彦涛  徐莉莉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2):226-227,22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炎症指标、认知功能及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弘慈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100例。常规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常规麻醉诱导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d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S-100β蛋白水平,术后3、5 d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诱导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手术结束及术后3 d时,观察组患者TNF-α、IL-6及S-100β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MoCA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诱导后3、5 min,观察组MAP、HR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过程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炎症状况,提高认知功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4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8例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术后培养分离出的23株感染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长期吸烟或支气管炎,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全肠外营养及侵入性检查治疗等均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瓣膜置换术后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血液、静脉导管顶端,继之为泌尿系。目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咪唑类和多烯类,前者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后者包括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5-胞嘧啶。结论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全身营养及脏器功能支持,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监测真菌感染的一切临床迹象,注重预防及经验性治疗;治疗上应选择敏感、毒副作用轻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择期拟在全麻及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D组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随后以0.5μg/(kg·h)速度输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停CPB后10 min(T_1)、术毕(T_2)、术后6 h(T_3)和术后24 h(T_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和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使用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CK-MB、CTnI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T_1~T_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T_3~T_4时血清CK-MB及CTnI浓度降低,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术中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肾上腺素使用率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并可产生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992年以来应用高压氧 (HBO)治疗心脏术后气栓症 36例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8例。年龄 2个月~ 6 2岁。患者来源于本市多家医院 (包括本院 )。患者心脏手术全部实施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2 3例 ,其中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 17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6例。风湿性心脏病术后 12例 ,其中二尖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 9例 (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修复术后 1例 ) ,二尖瓣 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 3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1例。发病后昏迷 12例 ,偏瘫 15…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2年5月-12月手术。术后症状、体征、血常规、超声、胸穿、X线及手术记录等资料完整。手术切口分两种,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心脏间隔修补术常作胸骨正中纵行切口;二尖瓣分离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常作左侧胸壁弧形切口。凡心脏直视手术均需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20.
依托咪酯是新型催眠性静脉全麻药,起效快,平稳,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和不引起组织胺释放等优点,适用于老年及心脏功能低下病人麻醉[1].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术前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害和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血管储备功能明显受损,常难承受麻醉药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尤其当麻醉诱导集中给药时,可严重抑制循环功能,甚至发生意外,给麻醉诱导带来很大困难[2].因此,对比了依托咪酯乳剂与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求安全,平稳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