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
俯卧位是机械通气的辅助措施,通过复张背侧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减轻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和引流痰液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氧合。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可以预防。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RDS)患者,早期应用延长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可以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42例ARDS患者,早期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仰卧位、俯卧位1h、2h、3h、4h以及治疗后8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有效率为66.7%。俯卧位1h后FiO2及PaO2/FiO2增加至峰值,其后略有下降,但直至治疗后8h,患者的FiO2及PaO2/FiO2仍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h RR下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后又有所回升;治疗后1h Raw显著升高(P<0.05),而后又有所下降,而PaCO2、pH值、C和HR、MAP、CVP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4.
5.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肺损伤 (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与其相关的病死率在 5 0 %以上[1] 。目前治疗ALI和ARDS的一般原因是 :①治疗导致ALI/ARDS的基础疾病 ;②支持治疗 ,包括机械通气 (MV)、体位治疗如俯卧位、血流动力学管理及药物治疗等。其中MV是治疗的关键和重点 ,国外学者证实MV与俯卧位结合即俯卧位MV是治疗ALI/ARDS的有效方法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 机械通气MV是治疗ALI/ARDS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目标是保证重要脏器的氧输送和二氧化碳清除 ,减轻呼吸肌负荷 ,避免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保持仰卧位通气,观察组保持俯卧位机械通气。统计两组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24 h心率(103.2±3.6)次/min低于对照组(111.9±5.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9,P<0.001)。观察组24 hPaO2(95.2±11.1)mmHg、PaO2/FiO2(244.8±24.0)高于对照组(87.2±12.6)mmHg、(221.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3.167,P=0.011、0.002)。结论 对NRDS患儿以俯卧位机械通气干预,可更好地平衡通气/血流比,同时改善缺氧反应。 相似文献
7.
《吉林医学》2020,(1)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8年6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试验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16 h;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对照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6 h。观察两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时压疮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对呼吸力学、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循环功能是否有负面作用。方法采用油酸型ARDS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实验过程中动脉氧分压、呼吸力学、细胞因子和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Ⅳ组兔的心率在实验结束时要比Ⅲ组兔低,P<0.05;Ⅲ、Ⅳ组的动脉氧分压、肺的顺应性要比Ⅱ组高,P<0.05;Ⅲ、Ⅳ组肺内分流要比Ⅱ组明显低,P<0.05;Ⅳ组的气道峰压要比Ⅲ组为高,P<0.05;Ⅱ、Ⅳ组兔TNF-α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Ⅲ组和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三个实验组的动脉氧分压与肺的顺应性成明显正相关,与肺内分流成明显负相关。结论俯卧位和旋转体位能改善ARDS肺的顺应性、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但俯卧位比旋转体位安全并能减少TNF-α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俯卧位对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需要CPAP辅助通气的中度呼吸窘迫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取俯卧位,对照组取仰卧位,每组患儿按治疗不同时间分为0、1、6、24h4个时段,监测各时段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aCO2、FiO2、R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O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塞意外脱落及鼻黏膜糜烂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能有效治疗早产儿中度呼吸窘迫,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更有利于氧合,并可减少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3-146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择取2015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ARDS患者,均在各种常规体位通气基础上再辅助俯卧位通气方式。统计分析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排痰情况。结果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后,患者p H值无变化(P0.05),PaO_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_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O_2/FiO_2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引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明显改善肺通气,并促进呼吸排痰,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HFNC(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6例NRDS患儿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为48例。A组给予HHFNC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有差异显著(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为20.83%,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NRDS患儿行HHFNC治疗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情况,并能缩短其治疗时间,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NRDS患儿气管内注入固尔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效果、血气和X线胸片。结果11例患儿中9例呼吸窘迫症状明显减轻,应用PS后1 h PaO2明显升高,有8例(72.7%)两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2例轻度改善,1例4级白肺无改善。结论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足量应用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缩短病程,降低NR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2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床旁片及DR片,回顾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①Ⅰ级30例,Ⅱ级87例,Ⅲ级73例,Ⅳ级60例。②X线表现有:肺透亮度降低,肺野内细颗粒状、网格状影,肺野磨玻璃密度,支气管充气征,肺野致密呈"白肺"。③60例Ⅳ级病例中,39例显示支气管充气征,显示率65.00%(39/60);其中DR片35例显示32例,显示率91.43%(32/35),床旁片25例显示7例,显示率28.00%(7/25);支气管充气征的显示率DR片明显高于床旁片,差异有显著性(χ2=25.79,P0.01)。结论肺野内细颗粒状、网格状影及支气管充气征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影像表现,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可靠的征象。 相似文献
14.
15.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绀、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是呼吸衰竭,因早产儿体内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 )故多发此病,病死率占早产儿死亡原因的50%~70%[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较气管插管损伤小、并发症较少,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我科收治4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物制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NRDS患儿5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curosurf(商品名:固尔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血气、肺氧合指标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对照组21例未用curosurf。比较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及总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用药后6、24小时氧合及肺功能指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1),呼吸机参数明显下降(P0.01);用药后24小时X线胸片积分明显改善。治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或P0.01)。结论:curosurf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严重NRDS患儿肺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呼吸机治疗策略.方法:观察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的20例NRDS均需呼吸机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Y、N两组,每组10人.Y组在呼吸机治疗期间,根据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以降低潮气量为主)相互关系而调节,最终达pH(7.35~7.45),PaCO2(40~70)mmHg,PaO2(50~70)mmHg的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而N组患儿以同样的方式,维持pH 7.35~7.45,PaCO2(35~45)mmHg,PaO2(50~70)mmHg的非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维持在85%~90%,每2h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入室即测动脉血气一次,随后每8 h监测一次动脉血气,呼吸机应用过程中每天床边胸片检查,病情有变化随时摄片.同时记录两组患儿FiO2、PIP、PEEP、Ti、MAP、血气分析值、呼吸机应用时间(相当于用氧时间)、住院天数.结果:两组呼吸机参数、平均气道压MAP和吸气压峰值PIP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性.血气检测结果两组比较PaCO2差别有显著性.Y组患儿采取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低潮气量)使PIP降低,同时缩短Ti,结果使MAP下降,PaCO2(48±6)mmHg,呈轻度升高,而PaO2(59±16)mmHg与N组相比较无显著性,pH值为7.31±0.04,在允许范围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BP)与N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别.两组并发症及疗效与N组比较,P<0.05.显示新生儿RDS呼吸机治疗时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有效缓解相关性肺损伤,降低病死率.结论:新生儿RDS呼吸机治疗时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有效缓解相关性肺损伤,降低死亡率.对NRDS后的呼吸机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6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并经气管导管内单体位(仰卧位)一次性按200mg/kg快速滴注固尔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舍指数的改变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经HFOV治疗1h后氧分压明显上升为(72.2±12.5)rnmHg(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为(50.9±8.9)mmHg(P〈0.01),氧合指数迅速下降为6.0±2.5(P〈0.05),A—aDO2,上升为(0.45±0.11)mmHg(P〈0.05)。治疗3h、6h、12h、24h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A—aD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