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 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 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谱系、序列分析(ST)、克 隆群(CCs);采用多重PCR进行血清分型;采用E-Test 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23 株菌株分属2个谱系,以谱系I为主,共12株(52.2%);分为8个ST分型,其中ST8为优势ST型,占39.1% ;分为7个CCs( CC87.CC1、CC3、CC5、 CC224、CC11和CC8),优势CC型为CC8,共9株(39.1%);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I(ActA、hlyA、mpl .plcA、plcB和prfA)和inlA、inlB基因;23株菌株均检出fosX耐药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帶tet(M)和dfrG耐药基因;血清群分为1/2a.1/2b及4b,以1/2a为主,共13株(56.5%);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等9种抗茵药物敏感,仅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耐药菌株。结论临床分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较低,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是其致病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调查和溯源分析。方法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患者、患者家庭食品、厨房用具等进行样本采集并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菌株分离鉴定。对分离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prfA、plcB、hly、actA、iap、inlA)进行检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9份样本中共分离出6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患者,2株来自厨房环境用具样本(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1份和小号菜板涂抹1份),3株来自患者家庭中食物(分别是猪肝1份、甜玉米粒罐头1份和红焖牛肉罐头1份)。除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和甜玉米粒罐头2个样本检出的菌株plcB毒力基因阴性外,另外5个毒力及其他菌株的所有毒力基因全部为阳性。分离菌株均为ST121型,PFGE带型100%一致。结论患者家庭厨房食用食物和环境皆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引起交叉感染,致使患者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6例的临床及其分子流行特征,为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的治疗、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李斯特菌母婴感染病例的临床信息,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6例孕妇出现发热、腹痛、胎动异常等症状;2例胎死宫内,4例新生儿出现胃肠炎、血流感染和脑膜炎等感染症状,其中1例新生儿出生2 d后死亡。6株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有3种血清型(4b、1/2b和1/2a)、4种ST型(ST1、ST2、ST5和ST91)和5种PT型(pulsotype)。毒力基因(plcB、actA、hly、iap、prfA、inlA)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6例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症状较为严重,胎儿/新生儿预后差。分离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以血清型4b型和ST2型为主,携带6个毒力基因,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同源性。方法收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12株;所有菌株进行黏液丝试验,PCR方法检测高毒力相关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2株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黏液丝试验阳性率为75%;检出K1(6株)、K54(1株)和K57(5株)3种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wca G、rmp A、ure A、fim H、mrk D、uge、Aer和iro NB检出率均为100%;iuc B检出率为83.3%;未检出cf29a基因;mag A、all S和kfu BC基因仅在K1血清型菌株中检出。MLST发现ST23(4株)和ST25(3株)为主要检出型,其次为ST412(2株)以及ST1660、ST1049和ST11各1株;PFGE结果显示1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8个型,其中3株K1型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结论分离的肝脓肿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均为高毒力菌株,ST23和ST25为主要检出ST型别,ST1049型为首次报道。PFGE结果呈现出遗传多样性,K1型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7-2011年北京市通州地区食品及患者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6个毒力因子(prfA、actA、iap、hly、plcB、inlA)的检测、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结果 57株单增李斯特菌的6个毒力因子均为阳性,分为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和1/2c型,PFGE分型分为19种带型,主要带型为GX6A16.CN0004。 结论 通州地区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全部携带6个主要毒力因子,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妊娠期妇女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特点及该菌的病原学分型和毒力因子分析,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及关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存在产前发热史的妊娠期妇女,留取脐带血样及胎盘拭子送检细菌培养,并同时送检胎盘病理;将所培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子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以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该院共产婴儿26 744名,其中9例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患儿,检出率为0.34‰。9例中7例为早产儿,占1 586名早产儿的4.4‰;另1例流产死婴儿。小儿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经宫内和出生后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所获细菌的血清学分型均为1/2b型,PFGE带型均不相同,MLST分型不尽相同。10例胎盘病理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结论本研究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PFGE分型及MLST分型,进一步印证了新生儿与母亲的感染菌株均是同一克隆,为母婴垂直传播。并且通过对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分析,明确菌株致病性强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力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对Lm的6个毒力基因(hly、prfA、plcB、inlA、actA、iap)分别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对hly、plcB、iap 3个基因的PCR方法进行了特异性试验.结果 对国内多个地区多种来源的118株Lm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除2株菌不含prfA基因外,其他菌株均包含6个毒力基因.PCR引物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hly、plcB、iap3个基因的PCR引物特异性良好,可用于Lm的鉴定.结论 Lm普遍具有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爆发风险,应加强对其监测.  相似文献   

8.
张玲  陈曦  罗丽娟  王艳  张洁  邹年莉  闫国栋  王红  李群 《疾病监测》2018,33(11):936-939
目的 调查自贡市1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所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检测新生儿血液样本、产妇阴道及外阴拭子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采集该新生儿家庭住所的食品及环境样本、住所附近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检测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同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研究菌株的同源性。 结果 从新生儿及其母亲样品中分离到7株单增李斯特菌、居住地附近的农贸市场凉拌熟食摊中分离到1株,8株菌株的血清型均为1/2b,ST型均为ST87型,PFGE带型相似度100%。 感染母亲与市场中污染凉拌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来自同一污染源,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由母婴垂直传播导致。 结论 凉拌熟肉制品很可能是孕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需要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中重点监测。 围产期妇女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筛查应作为产妇产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仙桃市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分离的29株伤寒沙门菌开展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药敏结果显示,29株伤寒沙门菌中27株菌对26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均为敏感/中度敏感,余2株菌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1株菌株耐药谱分布较广,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耐药。PFGE结果显示,29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种PFGE型别,其中流行优势型为HuBXTSal003型别。MLST分型显示,29株菌株共有2种序列型,其中ST2为优势ST型。结论仙桃市伤寒沙门菌株存在优势PFGE带型及优势ST型,有多重耐药菌株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感染患者临床及其LM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LM感染患者信息及其LM菌株,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血清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18例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中,妊娠相关病例4例,其中2例死胎。14例非妊娠相关病例中,男、女各7例,年龄19~77岁;均患有基础疾病;3例预后不良。18株LM临床分离株的PFGE型别均为数据库中已有带型; 6例入院48 h后起病的患者LM菌株中,存在PFGE同型菌株,需进一步全基因测序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论李斯特菌感染多累及老人、孕妇、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医师需引起重视。当经验用药未果时,需考虑是否为LM感染。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敏感,该类药物可作为治疗李斯特菌经验用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和菌株同源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分离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ICU的CRKP 19株,PCR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类相关基因及头孢菌素类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菌株分子分型。结果 19株CRKP菌株中18株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包括blaKPC-2型17株和blaNDM-5型1株;18株菌均携带ESBLs基因,其中blaSHV-12型8株、blaSHV-11型3株、blaSHV-2a型5株,blaTEM-1型15株、blaCTX-M-65型10株,blaCTX-M-15型3株,blaCTX-M-14及blaCTX-M-27型各1株;13株检出头孢菌素类耐药基因,且均为blaDHA-1型。PFGE分型显示19株CRKP可以分为4个型和4个亚型,包括A1型12株,A2型、A3型、A4型各1株,B型2株,C型及D型各1株。MLST显示ST11型15株,ST48型2株以及ST37型1株,1株菌未能分型。其中15株blaKPC-2阳性ST11型菌株PFGE分型为型别A。结论我院急诊ICU存在携带blaKPC-2基因ST11型CRKP菌株克隆传播,应加强急诊ICU的耐药性监测以及病房的隔离和消毒。  相似文献   

12.
杜小莉  周海健 《疾病监测》2015,30(11):969-975
目的 评价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用于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分型能力。 方法 选用2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PFGE方法的分型力、可重复性、分辨力、流行病学一致性及其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分型一致性进行评价。挑选全部220株菌株进行实验,评价PFGE的分型力;挑选18株菌株重复2次实验评价PFGE的可重复性;分别挑选3组无流行病关联的碳青霉烯耐药临床株、腹泻患者肠道分离株、食品分离株,使用Simpson差异指数(D)评价PFGE的分辨力;挑选同一次暴发期间分离的34株菌株,评价PFGE的流行病学一致性及其与MLST对暴发菌株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挑选64株不同来源的菌株,评价PFGE和MLST分型对流行病学不相关菌株的分型一致性。用BioNumerics软件对所有实验菌株的PFGE图谱进行分析。 结果 2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216株通过PFGE能够获得有效的图谱,其分型力为98.18%(216/220);18株菌株重复2次实验的图谱完全一致;PFGE对无流行病关联的50株碳青霉烯耐药临床株、34株腹泻患者肠道分离株、48株食品分离株分型的D值分别为0.9910、0.9964、1.0000;针对34株暴发期间分离菌株,PFGE能够很好地甄别出暴发菌株,高度相关菌株和不相关菌株,并且分型结果与菌株分离病区、分离时间具有一致性;针对暴发菌株,PFGE能够将相同MLST型别的菌株聚成一簇;针对流行病学不相关菌株,PFGE不能将相同MLST型别的菌株分成相同或相似的带型或者聚成一簇。 结论 PFGE对肺炎克雷伯菌分型具有很好的分型力、可重复性和分辨力;针对暴发菌株,PFGE能够将相同MLST型别的菌株聚成一簇;针对流行病学不相关菌株,PFGE和MLST分型一致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血清型、ST型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对苯扎氯铵抗性及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方法采用多重PCR结合血清凝集法对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用平板法检测苯扎氯铵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PCR检测其耐消毒剂相关基因qacH、bcrABC、MdrL、emrE。结果58株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包含4种血清分型,以1/2a血清型为主;可分为2个谱系,10个克隆群(CC),ST9、ST8、ST87为主要序列型;8株菌株的苯扎氯铵MIC为15μg/mL,其中6株为1/2a血清型,5株序列型为ST8。48株菌株的苯扎氯铵MIC为10μg/mL。75.86%菌株携带MdrL基因,1.72%菌株携带qacH基因。未检出耐消毒剂基因bcrABC、emrE。结论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对苯扎氯铵的敏感性下降,其中血清型1/2a、序列型ST8的单增李斯特菌对苯扎氯铵的MIC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李华  王艳  王毅  叶长芸 《疾病监测》2017,32(4):318-322
目的 初步探索农贸市场中蜚蠊李斯特菌的携带情况及农贸市场中食品李斯特菌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北京市某肉类(猪肉、羊肉、鸡肉)和水产品销售市场共采集147份蜚蠊样本进行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蜚蠊样本中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58.06%(78/147),包括单增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李斯特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7.68%(26/147),以水产品销售区域蜚蠊中分离率最高(18.18%)。血清型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c、1/2a、3a和1/2b,优势的血清型为1/b(34.60%)和1/2c(34.60%);PFGE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1种PFGE带型,优势的PT型为PT16(19.23%)和PT30(19.23%)。MLST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5种序列型,分别为ST87、ST9、ST121、ST155、ST35,优势的序列型为ST87(34.62%)。结论 农贸市场中蜚蠊能携带李斯特菌且不同食品销售市场中蜚蠊所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型别不同,可能与不同食品类型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型别不同而蜚蠊与食品间有交叉污染有关,因此蜚蠊可能成为农贸市场中传播单增李斯特菌并污染食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耐药相关基因及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3年间分离的7株经E-test确认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提取基因组DNA,PCR检测van耐药基因型,多重PCR检测asal,gelE,cylA,esp,hyl5个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7株VRE耐药基因型van均为A型;有6株检测到毒力基因esp、hyl,其余为阴性;MLST及PFGE均显示菌株2、4、5、7为主要型别(ST 17),其余3株各不相同。结论我院分离的VRE耐药基因型为vanA型,毒力基因esp、hyl检出率较高,2013上半年有小规模VRE流行,应加强对于VRE的管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0-2016年12类食品中分离的22株Lm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2株Lm分为5种血清型(以1/2c、3a血清型为主);19种毒力基因携带谱(T1~T19),毒力基因阳性数为6~12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分为8个序列型(ST)(包括7个新型STA1~STA7),STA3为主要型别;分为17种PFGE带型,其相似系数为63.5%~100.0%,PTⅠ为主要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食源性Lm以1/2c、3a血清型为主,STA3为主要型别,PTⅠ为主要PFGE带型,其毒力基因的携带具有差异性,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株,为食源性Lm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毒力、分子分型及同源性。方法收集六安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分离自血培养的非重复CRKP菌株共23株,拉丝试验筛查高毒力菌株;Wzi分型检测荚膜血清型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荚膜多糖合成调节基因(rmpA)、毒力基因及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3株菌均携带KPC-2基因,18株拉丝试验阳性且携带rmpA的高毒力菌株。Wzi分型22株为K14.64型,1株为K19型。多位点序列分型为ST11型18株、ST307型4株和ST15型1株,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一步将18株ST11型菌株分为3个型别。结论本研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KPC-2基因,主要荚膜血清型为K14.64,优势序列型为ST11型,可能存在院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复发性尿路感染(rUTI)患者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方法 收集分离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60例rUTI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种系发育分型方法进行克隆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法分析其常见毒力基因(feoB、chuA、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了解金葡菌耐药性演变与毒力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住院患者中分离的30株 MRSA 和30株 MSSA 进行分子分型,同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毒力基因。结果60株金葡菌 PFGE 分型共分19个型,MSSA 菌株分布在 I 和 H 型等16个基因型中,而 MRSA 株主要集中分布在 K 和 M 2个基因型中。20株不同 PFGE 型菌株 MLST 分型结果显示,MRSA 株主要为 ST-239型;MSSA 株呈多样性分布特征,主要以 ST-5型、ST-7型、ST-15型为主。毒力基因在 MRSA 和 MSSA 中分布差异显著。MSSA 毒力基因整体携带率明显高于 MRSA(53.9%对40.0%,χ2=32.7,P <0.01)。MRSA 株 sea、cna 和 cap 8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 MSSA 携带率(P <0.01),而 sec、seg 、sei、sem、sen、seo、fnbB、ebpS、cap5基因携带率明显低于 MSSA(P<0.05)。结论呼和浩特地区金葡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呈现多样化分布特点,MRSA 主要以 ST-239型为主。MSSA 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特定毒力因子在 MRSA 和 MSSA 株中呈现一定聚集分布特征,金葡菌特定耐药性的获得可能伴随特定毒力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庄源  陈洪友  陈涌  张曦  顾丽萍  余玮  陈敏 《疾病监测》2019,34(6):519-524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菌鉴定,并结合既往相关菌株资料,对2016年6月上海市腹泻病综合监测中报告的1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采集标本后进行菌株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并确定血清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所携带的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取序列信息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可疑传染源。 患者样本分离出EHEC O157∶H7;携带eae、stx2基因;对进行试验的16种抗生素均敏感;菌株图谱带型与以往监测中分离菌株带型均不相同;MLST分型为ST11型,与以往分离菌株核心基因组差异较大。结论上海市较长时间无检出EHEC O157∶H7菌株的病例记录,通过对此次分离的菌株的全面检测,确定了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和MLST型别,并发现新的PFGE带型,其核心基因组与以往菌株呈现出一定差异,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