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产科高危妊娠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尽管已识别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但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组蛋白在静脉血栓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TLRs或炎症通路激发炎症,促发血栓形成.旨在对组蛋白通过TLRs激发炎症诱发静脉血栓性疾病作一概述,为以后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产科高危妊娠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尽管已识别出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但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组蛋白在静脉血栓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TLRs或炎症通路激发炎症,促发血栓形成.旨在对组蛋白通过TLRs激发炎症诱发静脉血栓性疾病作一概述,为以后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又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等,从发病机制已形成一组系列病症,整体考虑有利于提高PE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5.
本报讯(记者雍伟哲)目前,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陈忠教授等专家在“DVT&PE”高峰论坛筹备会上向记者介绍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的流行睛况和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检查,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进行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可疑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Wells量表进行评分,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分为低度可能性组(0分, < 2分),中度可能性组(1~2分,2~6分)以及高度可能性组(≥3分, > 6 分),同时对每位患者进行D-二聚体的测定,筛查出拟诊VTE患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对VTE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 单独Wells评分,低度可能性组的VTE诊断符合率为8%,假阳性率为92%,中度低度可能性组VTE符合率为30%,高度可能性组VTE符合率94.4%;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低度可能性组VTE符合率为50%,假阳性率为50%。结论 相对于单独Wells评分,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可以显著降低低度可能性组的假阳性率(P < 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前瞻性研究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患者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区间的出血率和VTE复发率及寻找最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区间.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安贞医院收治的180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对应INR目标区问是1.50~1.99(低强度抗凝组)、2.00~2.50(中等强度抗凝组)及2.51~3.00(高强度抗凝组).INR稳定在目标区间2周以上后,开始正式观察每组大、中、小量出血率及VTE复发率.研究者及观察对象均遵循盲法原则.结果 低强度组与中高强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1.7%(P=0.042).低、中、高强度抗凝3组间少量出血率分别为8.3%、18.3%及6.7%(P=0.089);低与中高强度组中量出血率分别为3.3%、7.5%(P=0.341);低与中高强度组大量出血率分别为0%、3.3%(P=0.303).62岁以上人群,中低强度组大出血(1例)与高强度组(3例)相比(即INR从1.5~2.5增加到2.51~3.00),危险比为12.600(95%可信区间为1.183~134.238).结论 对于一般中国人.华法林抗凝INR在2.0~3.0之间既能减少VTE复发风险又不增加出血风险,故INR应推荐在2.0~3.0之间.对于年龄62岁以上的高龄人群,INR应推荐在2.0~2.5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前瞻性研究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患者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区间的出血率和VTE复发率及寻找最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区间.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安贞医院收治的180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对应INR目标区问是1.50~1.99(低强度抗凝组)、2.00~2.50(中等强度抗凝组)及2.51~3.00(高强度抗凝组).INR稳定在目标区间2周以上后,开始正式观察每组大、中、小量出血率及VTE复发率.研究者及观察对象均遵循盲法原则.结果 低强度组与中高强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1.7%(P=0.042).低、中、高强度抗凝3组间少量出血率分别为8.3%、18.3%及6.7%(P=0.089);低与中高强度组中量出血率分别为3.3%、7.5%(P=0.341);低与中高强度组大量出血率分别为0%、3.3%(P=0.303).62岁以上人群,中低强度组大出血(1例)与高强度组(3例)相比(即INR从1.5~2.5增加到2.51~3.00),危险比为12.600(95%可信区间为1.183~134.238).结论 对于一般中国人.华法林抗凝INR在2.0~3.0之间既能减少VTE复发风险又不增加出血风险,故INR应推荐在2.0~3.0之间.对于年龄62岁以上的高龄人群,INR应推荐在2.0~2.5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前瞻性研究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患者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区间的出血率和VTE复发率及寻找最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区间.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安贞医院收治的180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对应INR目标区问是1.50~1.99(低强度抗凝组)、2.00~2.50(中等强度抗凝组)及2.51~3.00(高强度抗凝组).INR稳定在目标区间2周以上后,开始正式观察每组大、中、小量出血率及VTE复发率.研究者及观察对象均遵循盲法原则.结果 低强度组与中高强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1.7%(P=0.042).低、中、高强度抗凝3组间少量出血率分别为8.3%、18.3%及6.7%(P=0.089);低与中高强度组中量出血率分别为3.3%、7.5%(P=0.341);低与中高强度组大量出血率分别为0%、3.3%(P=0.303).62岁以上人群,中低强度组大出血(1例)与高强度组(3例)相比(即INR从1.5~2.5增加到2.51~3.00),危险比为12.600(95%可信区间为1.183~134.238).结论 对于一般中国人.华法林抗凝INR在2.0~3.0之间既能减少VTE复发风险又不增加出血风险,故INR应推荐在2.0~3.0之间.对于年龄62岁以上的高龄人群,INR应推荐在2.0~2.5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前瞻性研究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患者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区间的出血率和VTE复发率及寻找最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区间.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间安贞医院收治的180例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60例,分别对应INR目标区问是1.50~1.99(低强度抗凝组)、2.00~2.50(中等强度抗凝组)及2.51~3.00(高强度抗凝组).INR稳定在目标区间2周以上后,开始正式观察每组大、中、小量出血率及VTE复发率.研究者及观察对象均遵循盲法原则.结果 低强度组与中高强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1.7%(P=0.042).低、中、高强度抗凝3组间少量出血率分别为8.3%、18.3%及6.7%(P=0.089);低与中高强度组中量出血率分别为3.3%、7.5%(P=0.341);低与中高强度组大量出血率分别为0%、3.3%(P=0.303).62岁以上人群,中低强度组大出血(1例)与高强度组(3例)相比(即INR从1.5~2.5增加到2.51~3.00),危险比为12.600(95%可信区间为1.183~134.238).结论 对于一般中国人.华法林抗凝INR在2.0~3.0之间既能减少VTE复发风险又不增加出血风险,故INR应推荐在2.0~3.0之间.对于年龄62岁以上的高龄人群,INR应推荐在2.0~2.5之间.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原编码区SNP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系统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不仅是凝血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急性反应蛋白,参与体内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或迁移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所致纤维蛋白原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纤维蛋白原编码区与疾病有关的SNP位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喜红 《医学综述》2011,17(5):767-769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集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引起血栓性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高反应性、慢性炎症及凝血纤溶失衡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脉血栓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共同参与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症(AS)密切相关,而免疫和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CD40与CD40L是一种新的炎症标志物,作为免疫和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信号转导系统,在AS炎症调节中的作用已日益明确。  相似文献   

15.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测量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大小变异性的一个指标,同时也可反映红细胞大小差异性以及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研究发现RDW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病死率、预后存在相关性,是血栓性疾病的强预测指标。目前,RDW与血栓性疾病间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营养不良、神经内分泌、炎症反应等有关。虽然RDW不是特异性指标,但RDW的获取简单便捷、费用低、可重复性强,且间接反映血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相关血栓性疾病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腹腔镜子宫全切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常规护理组(n=34)和预见性护理组(n=24)。对比两组受试者术后2周内相关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差异,记录其术前(T0)、术后24 h(T1)、术后7 d(T2)等时段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常规护理组股静脉血栓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59%和26.47%,均显著高于预见性护理组的0.00%和4.17%(P0.05);两组术后肺栓塞率和其他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段凝血指标、纤溶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工作中,能有效降低其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我国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多态性分布频率的确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我国人群GPIb α中HPA-2a和HPA-2b的杂合率为4.5%,R/S多态性两等位基因的比值为0.486∶0.514,在我国汉彝傣三个民族的人群中,GPIb α基因内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只出现一次重复(D)和二次重复(C)两种等位基因,而且VNTR多态性不是中国汉族人群易患脑血栓(AIS)的危险因素;②GPIa基因内C807T多态性的杂合率为41%,807T纯合子在AI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OR=11.0),尤其在≤60岁的AI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更明显(P<0.001,OR=17.8);③中国汉族人及彝族、傣族人vWF基因均有Sma Ⅰ多态性位点,其杂合率分别为49%、47%和46%。汉族人群VNTR和G2805A多态性的杂合率分别为79.4%和39%。其中Sam Ⅰ多态性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CC纯合子使患脑梗的危险度提高了3.29倍(OR=3.29,95%CI:1.54~7.01,0.01>P>0.001)。结论我国人群血小板GP和vWF基因多态性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GPIa 807T和vWF Sma Ⅰ多态性可能与我国汉族人群AI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