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形成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28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最大约登指数法评价本次研究的诊断效能.结果 287例患者中,MVI的发生率为44.7% (137/287).单因素分析显示,MVI的形成与术前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AFP定量及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在HBV相关性HCC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OR=0.44,P=0.002)、HBVDNA定量在≥2×104至≤2×107 IU/mL(OR=2.79, P=0.036)、及AFP定量在≥400至≤1 000 ng/mL(OR=0.31,P=0.023)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为MVI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的HBVDNA定量(>2×104 IU/mL)可能预示MVI的高分化(P<0.05).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2× 104至≤2×107 IU/mL (AUC=0.885, P< 0.001)可能对预测HBV相关性HCC发生MVI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HBV感染与HBVDNA定量水平是肝细胞癌MVI形成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对MVI的形成有预防作用;高水平的HBVDNA定量可能预示着高分化的MVI,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对HBV相关性HCC发生MVI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形成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28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最大约登指数法评价本次研究的诊断效能.结果 287例患者中,MVI的发生率为44.7% (137/287).单因素分析显示,MVI的形成与术前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AFP定量及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在HBV相关性HCC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OR=0.44,P=0.002)、HBVDNA定量在≥2×104至≤2×107 IU/mL(OR=2.79, P=0.036)、及AFP定量在≥400至≤1 000 ng/mL(OR=0.31,P=0.023)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为MVI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的HBVDNA定量(>2×104 IU/mL)可能预示MVI的高分化(P<0.05).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2× 104至≤2×107 IU/mL (AUC=0.885, P< 0.001)可能对预测HBV相关性HCC发生MVI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HBV感染与HBVDNA定量水平是肝细胞癌MVI形成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对MVI的形成有预防作用;高水平的HBVDNA定量可能预示着高分化的MVI,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对HBV相关性HCC发生MVI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微血管侵犯(MVI)作为肝细胞癌(HCC)恶性侵袭力的一种表现,已被证实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危险因子。但目前尚缺乏准确的MVI术前诊断方法。本文就MVI术前预测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做一综述,旨在提高MVI术前预测的准确度,为HCC合并MVI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预后及MV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包头市肿瘤医院HCC 79例资料展开回顾分析.其中,无MVI组43例,MVI组患者36例.随访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测MVI对预后的影响及早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无MVI组术后首...  相似文献   

5.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是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术后病理学检查,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等因素对于预测MVI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针对术前预测MVI方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其影响患者预后。而早期预测MVI,对于术前选择肝移植受体、手术方案的制订(解剖性肝切除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对肝细胞癌MVI患者脱-γ-羧基凝血酶原、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γ谷氨酰转肽酶、微RNA等血清学指标的深入研究及其影像学特点的观察,今后可使用微RNA等血清学指标和典型影像学表现早期预测肝细胞癌MVI。  相似文献   

7.
蔡宇森  张增瑞  古泳新 《海南医学》2021,32(17):2250-2254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是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重要组织病理学因素.MVI常需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如何建立MVI的早期预测模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MVI的预测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致力于建立一个能达成共识的早期预测模型.本文就早期预测MVI的研究进展进行多方面综述.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程继东,梁英锐流行病学资料早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2]。在实验研究方面,虽然已有许多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迄今尚无直接的实验证据。HBV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肿...  相似文献   

9.
赵全能  李炙莲  崔学丽  李欣  张兵  覃夏川 《西部医学》2021,33(12):1840-1843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1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进行完整根治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271例。对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血清AFP水平、CEA水平、CA19-9水平、肿瘤数目及Ishak分级分别进行连续变量和二分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 X2检验,对临床病理参数和微血管侵犯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以确定与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在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变量中,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CA19-9与肝癌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CA19-9是独立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CA19-9是术前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35例乙型肝炎免疫指标全阴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肝活检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结果: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肝活检标本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29%,60.00%,68.57%。提示: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乙型肝炎免疫指标全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体内仍有相当高的分布;乙型肝炎病毒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高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毛美艳 《医学综述》2013,19(10):1759-176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因素,其致癌机制十分复杂。Pre-S区变异尤其是Pre-S2区缺失变异及其起始密码子突变与HCC高度相关。Pre-S1与Pre-S2区缺失变异可使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蛋白(LHBs)过度表达,并分别形成Ⅰ型和Ⅱ型毛玻璃样肝细胞(GGH)。GGH或变异型LHBs具有潜在致癌性,特别是GGHⅡ聚集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从而导致氧化性DNA损伤、基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而诱发肝细胞癌变;此外,Pre-S变异的LHBs/GGH还可通过上调环氧化酶2、细胞周期蛋白A、D的表达而导致细胞周期进展失控以及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引起H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五种指标的显示情况及既往罹患史.结果显示:PHC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70%.显著高于阴性率及对照组.而抗HBs的缺乏,说明体内未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抗HBc-IgG的阳性率为73.33%,也显著高于阴性率,表明:HBV感染是PH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IgG型核心抗体在慢性感染过程可能存在的时间更长,与PHC的关系更具特异性.所以对有过乙型肝炎病史,而HBsAg、抗HBc—IgG长期阳性,缺乏抗HBs的患者,应予以重视,以期能早期诊断PHC,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X基因与肝癌发病的关系,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肝癌病因提供有关信息。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HBV不同状态的10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36例肝硬化(LC)及28例慢性肝炎(CH)血清中HBVX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HBV5项标志均阴性的53例PHC检出X基因20例(37.7%),31例LC中检出5例(16.1%),11例CH中检出2例(18.2%)。所有HBV X基  相似文献   

16.
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标志与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患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情况及肝癌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调查227例肝癌住院患的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在HBsAg阳性肝癌患中,抗—MBe阳性占63.8%;肝癌患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介入治疗更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在肝癌阶段仍有部分患HBV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加重,以外科手术治疗引起ALT升高更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小肝癌患者血清蛋白及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对有微血管侵犯的小肝癌早期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8例小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蛋白质飞行质谱技术检测蛋白表达谱;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肝癌组织的MVD及VEGF,分析微血管侵犯与蛋白表达谱及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 58例中,20例有微血管侵犯。蛋白质飞行质谱分析表明,微血管侵犯组在相对分子质量4 196,5 832的蛋白质峰明显升高,与无微血管侵犯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MVD及VEGF检测表明,微血管侵犯组患者MVD计数及VEGF表达较无微血管侵犯组升高(P<0.05)。结论结合血清中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及肝癌组织MVD、VEGF检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有望获得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