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皮瓣修复重建术对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病人恢复情况及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6例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传统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带股外侧皮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以及前臂皮瓣修复治疗者各22例,设为A、B、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的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血清SA、sIL-2R表达水平,同时记录各组患者口腔不良状况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一次皮瓣种植成活率为96.97%;B组患者外形修复、张口度、闭合情况、进食情况、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咬合功能等评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P<0.001或P<0.05);且B组患者术后感觉优良率以及满意度高于A组和C组(P<0.05).术后1个月,B组下降程度优于A组和C组,A组下降程度由于C组(P<0.05).与C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感觉异常、反应迟钝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术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皮肤修复重建效果最佳,有利于降低供区并发症发生风险和改善患者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对我科92例应用前壁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本组92例的成功率为95.7%;修复口内缺损时注意皮瓣下勿留有死腔,保持局部引流通畅,否则易导感染发生。结论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解剖区域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LAFF)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01~2012-12,应用LAFF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患者22例,观察记录皮瓣大小、制取时间、血管直径、吻合时间、组织瓣成活情况、手术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评价其优缺点。结果:皮瓣面积最大14 cm ×8 cm,最小6 cm ×4 cm。术后22例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并发症少,修复效果满意。结论:LAFF解剖位置恒定,制取简单,能满足常见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54例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前臂皮瓣修复(A组)、2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B组)。应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皮瓣存活率、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41.6±8.9)min,B组为(47.2±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瓣存活率(93.9%)高于B组(90.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2组基本相似;供区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A组永久性功能障碍比率为24.2%,B组仅有暂时性功能障碍且比率为9.5%;A组供区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的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相似。前臂皮瓣成功率高,但需要植皮,且术后供区易形成永久性功能障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可以提供的组织量大,术后供区功能障碍很少,患者满意度高,但是手术难度大于前臂皮瓣,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前臂游离皮瓣一期整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臂皮瓣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的特点及技巧。方法 :搜集整理我科 1981年 7月至 1999年 9月间用前臂皮瓣一期整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 12 6例临床资料 ,对该手术的特点及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手术总成功率 99.2 1%。应用前臂桡侧皮瓣 81例 ,尺侧 (肌 )皮瓣 45例 ;吻合动静脉比例为 1∶1.93。结论 :血管套接法优于缝合法 ;尽量多吻合静脉 ;减少皮瓣血管损伤 ;甲硝唑预防血管手术后感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对我科92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本组92例的成功率为95.7%;修复口内缺损时注意皮瓣下勿留有死腔,保持局部引流通畅,否则易导致感染发生。结论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解剖区域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56例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股前区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的体表位置,以其为中心设计个性化皮瓣,模拟切取皮瓣,并对其周界脂肪厚度进行测量,对皮下脂肪较厚的15例患者,应用手术显微镜对皮瓣进行修薄后转移至受区进行外科修复。结果:显微修薄股外侧皮瓣14例完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切取皮瓣面积最大9 cm×5 cm,面积从最小6 cm×4 cm,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且避免二期去脂手术。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指导股前外侧皮瓣的制备,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股前外侧皮瓣(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桡侧皮瓣(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32例、颊癌16例、口底癌10例、牙龈癌9例、口咽癌8例、面部皮肤癌1例,评价移植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76例皮瓣中,74例移植皮瓣成活,2例坏死,成活率为97.4%。成活皮瓣术后效果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用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31例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其中37例患者进行了0.5~18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131例成功率99.24%。远期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良好,部分患者皮瓣感觉有所恢复。结论:前臂区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术中血管套接法优于缝合法,应尽量多吻合静脉,该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其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联合修复口腔颁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47例舌癌、19例口底癌行颌颈联合根治术遗留的下颌骨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采用大小为6 cm×7 cm带蒂胸大肌肌皮瓣、3 cm×5 cm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即刻修复.对1例上颌骨骨癌遗留的巨大缺损,采用大小为9 c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分析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7例,观察其近期临床效果。结果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7例患者,6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小部分坏死,外观与功能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具有供区隐蔽、距离近、厚度适中、易于成活、手术便利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携带肌瓣和/或脂肪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2018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携带肌瓣和/或脂肪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复杂缺损20例,记录皮瓣的类型与面积,供区、受区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存活,术后未发生...  相似文献   

15.
带皮岛游离腓骨骨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皮岛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及可靠性。方法:对55 例携带皮岛的游离腓骨骨皮瓣,分析所采用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及存活情况。结果:55 例游离腓骨骨皮瓣共携带皮岛57 块,其中37 块由1 个穿支供血,18 块由2 个穿支供血,2 块由3 个穿支供血。57 块皮岛中,用于口内缺损修复28 块,口外缺损修复7 块,口内和口外软修复1 块,面部软组织充填2 块,单纯用于游离腓骨骨皮瓣术后血供监测19 块。55 例腓骨瓣中,除1 例因静脉血栓经抢救无效后去除外,其余的54 例56 块皮岛均获得100 %成活。结论:游离腓骨骨皮瓣皮岛的血供安全可靠,其在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外,还可以作为游离腓骨瓣术后的观察窗,用于腓骨瓣血供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荷包缝合结合II期梭形切除/线形缝合法在关闭面部皮肤圆形缺损手术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4只成年SD大鼠,将右侧面部设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侧面部切除直径为0.5cm的圆形全厚皮片,通过荷包缝合关闭皮肤缺损。术后28d测量瘢痕各项指标后行II期瘢痕梭形切除/线形缝合,14d后再测量最终瘢痕长度。对照侧面部切除短径为0.5cm的梭形皮片,线形缝合14d后测量瘢痕长度。SPSS12.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实验组I期术后形成椭圆形瘢痕,面积平均仅为原皮肤缺损的18%;结合II期梭形切除/线形缝合,术后瘢痕长度为(0.516±0.052)cm。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为(1.341±0.122)cm。SPSS12.0分析两组数据,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缝合面部圆形缺损时,荷包缝合结合II期梭形切除/线形缝合相比直接梭形切除/线形缝合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唾液氨基酸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和47例正常人进行唾液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唾液中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恶性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初步提示,唾液氨基酸含量变化可能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急性创伤进行严格清创,根据创面情况、部位等选择适当的处理。不伴组织缺损的普通裂伤应精细缝合或“Z”形缝合,关闭伤口;伴有组织器官缺损的创面应用组织移植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并为二期修复打下基础。结果:本组共治疗400例患者,386例伤口Ⅰ期愈合,随防6个月至1年,无明显瘢痕增生,无功能障碍,不需要Ⅱ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结论: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提高术后效果。减轻患者容貌缺陷及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ELLSA法检测了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21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病人,30例正常人的sIL-2R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病人sIL-ZR水平较良性肿瘤病人较正常人水平明显升高(P<0.001),良性肿瘤病人与正常人间无差异(P>0.05),且sIL-2R水平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sIL-2R作为监视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可帮助诊断分析、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