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再发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05/2004-10阜新地区阜新市中心医院、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矿务局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再发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组,男33例,女14例。选择同期在3家医院住院确诊为急性首发心肌梗死患者271例为对照组,男169例,女102例。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分别接受了下面内容调查和检测: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包括吸烟、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血糖、血脂等)。②症状自评量表,分值越高,代表精神状况越差。③生活事件量表中生活事件精神紧张值评分越高,遭遇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精神状况越差。④生物学和血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再发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和271例。①再发心肌梗死组的平均年龄、吸烟指数、未参加体育锻炼例数、平均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遭遇生活事件精神紧张值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犤(59±15)岁,(36.3±13.4)年支,68.1%(32/47),166.4±44.8,18.6±5.2;(56±11)岁,(25.0±9.3)年支,50.9%(138/271),141.6±39.6,10.2±3.3,t=2.249~4.131,χ2=4.092~4.550,P<0.05~0.01犦。②再发性心肌梗死组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体质量指数、平均静息心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147~3.383,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3.126,P<0.01)。结论:首发性心肌梗死后行为因素及遭遇均为再发的危险因子,具有多项高危因子累积者是再发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2.
老年再发性心肌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发性心肌梗塞(MI)是老年冠心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对我院56例再发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再发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危险因素,防止再梗塞发生,改善老年冠心病人的预后。l对象与方法1.l对象:我院1986年6月~1996年8月间收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467例,老年MI210例(45.0%),其中老年再发性MI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7.8岁。同期老年人初发AMI154例,男121例,女33例,年龄60~89岁,平均64.8岁。1.2方法:再发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1)既往有确切的AMI病史或有EC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发心肌梗死病人(RAM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明确诊断为再发心肌梗死的病人42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组(RA-MI组),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1:2匹配原则,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已确诊首发心肌梗死病人作为心肌梗死组,共84例,记录年龄、性别、既往史、家族史、住院情况等指标。[结果]RAMI 组病人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以及吸烟者比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比例均较高,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射血分数较低。高龄、心率、体质指数、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是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其OR值依次为1.107、1.032、1.030、1.603、1.610和1.227。[结论]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干预高血压,积极治疗高血脂、控制理想血糖水平,同时戒烟酒、控制体重,才能进一步降低心肌再梗死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黄震华  徐济民 《新医学》1997,28(1):17-18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对147例MAI病人心肌梗死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早期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年龄较大,入辽时心率较快,血压较低,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并发症较多且较严重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5.
有无心绞痛史的135例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建军  李莉 《新医学》1997,28(8):423-423
有无心绞痛史的135例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比较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710061)牟建军李莉1徐锂光本文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病例,探讨有与无心绞痛病史心梗危险因素的异同。对象和方法1.对象13...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25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燚  杨玉恒  刘志陶 《临床荟萃》2005,20(18):1041-1042
当前由于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治疗.心脏破裂已是一种较少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但它有着很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尤其在农村和基层仍很常见。心脏破裂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等3种类型。当AMI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时,病死率高达100%,它是AMI后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后第三大死亡原因。临床上.心脏破裂患者表现为突然的血流动力学恶化。  相似文献   

7.
再发性脑梗死临床症状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为探讨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对1996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98例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8例中男67例,女对例;年龄45~87岁,平均63.8岁。其中60岁以上79例。再发性梗死距初发硬死时间1年内22例,1~2年内19例,2~3年内23例,3~5年内17例,6~10年内9例,10年以上8例。间隔时间15天~14年。二次梗死者79例,三次梗死者13捌,四次梗死者6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时意识障碍11例,肢体活动障碍73例,言语障碍37例,头晕22例,头痛7例,呕吐5例…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的临床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复发AMI患者70例与同期患有AMI、出院后无再梗塞的96例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与AMI者比较,发生再梗塞时,症状多不典型(27.1%,70.0%,P〈0.01);多支病变者显著高于无再梗塞者(71.4%,47.8%,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亦显著高于无再梗塞者(12.75±5.61,8.96±3.48,P〈0.05);再梗塞者的血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无梗塞者(5.69±1.34,3.95±1.39,P〈0.05);血糖水平亦高于后者(9.21±1.39,7.03±0.97,P〈0.05)。结论再梗塞患者多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其血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相关危险因素随时间变化趋势,以便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糖尿痛预防策略.方法:利用同一地区相隔十年两次横断面调查所收集数据,按空腹血糖程度不同进行分组:空腹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空腹血糖升高组(空腹血糖≥6.1 mmol/L).比较两次调查及每次调查各组间差异.比较分析两次调查空腹血糖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1)1983-1984年血糖升高占被调查人数1.06%(75/7066),1993-1994年血糖升高占被调查人数5.55%(353/6362).(2)多元线形回归分析:1983-1984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年龄进入方程.1993-1994年:除上述因素外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身高腰围比(Whtr)、腰臀围比(WHR)、高密度脂蛋白(HDL)也进入方程.(3)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1983-1984年有年龄、TC、TG进入方程;1993-1994年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糖尿家族病史、职业、血压、Whtr进入方程.结论:空腹血糖危险因素随时间的迁移有明显的增多细化趋势.增龄、血脂紊乱为空腹血糖升高持续稳定的危险因素;高血压、Whtr不是20世纪80年代空腹血糖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符晓华  于才红  张娜  张勇  孙明 《临床荟萃》2004,19(5):262-263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将187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2例(≤45岁)和老年组145例(≥60岁),比较分析两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性别、梗死部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临床特点:中青年组女性仅2.4%,老年组女性占46.9%.梗死部位中青年组以前壁、前间壁最多,老年组以广泛前壁为多.并发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和吸烟者中青年组分别为52.4%、83.3%,老年组分别为6.2%、4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高血压、糖尿病者中青年组分别为33.3%、2.4%,老年组分别为67.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55%.结论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男性是中青年人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发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社区50~70岁的新发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群各250例,对甘油一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血糖(GLU)5项结果观察。[结果]脑梗死组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胆固醇异常、甘油三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P〈0.05、P〈0.01)有统计学差别。[结论]糖尿病和高血脂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老年人防治脑梗死的重点内容,降低血糖、血脂或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L)对防治老年人的脑梗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尿酸浓度增高可增加冠心病发生率,而且与高胰岛索血症、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有关。糖尿病患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现报道不一。本研究测定了52例2型糖尿病患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与血糖血脂的关系,以探讨2型糖尿病患尿酸水平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检测86例AMI患者入院时血浆CT-1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T—l浓度将AMI患者分为CT-1〈300pg/mL组(n=52)和CT-1〉300pg/mL组(n=34),记录患者1个月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意外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观察AMI后CT-1水平的变化、CT-1与cTnI的相关性及其对AMI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AMI患者血浆C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CT-1水平与cTnI成正相关(r=0.761,P〈0.01);CT-1〉300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1〈300pg/mL组(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CT-1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RR:1.753,95%CI为1.112~3.438,P=0.012)。【结论】血浆CT-1水平能够反映AMI患者心肌坏死程度,也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65例AMI患者分成老年组、非老年组,对比、分析其临床及心电图资料。结果:老年组合并重度心衰、并发脑血管意外比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现胸痛、异常Q波的比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AMI易发生无痛性AMI、心电图不典型,易造成延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住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患者按相关危险因素自然分组,比较VAP发病率,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6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VAP发病率为48.8%(42/86)。原发病主要以肺部疾患为主、机械通气≥5d、仰卧位、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g/L,是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机械通气原发病主要以慢性肺部疾患为主、较长时间机械通气、仰卧位、是否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制酸剂)、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g/L,是影响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会田  谷翔 《中国康复》2005,20(3):161-16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2个月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9例。调查2组既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控制情况,分析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组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的比例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吸烟史方面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5);与SA组比较,UA组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控制不良较为突出(P<0.05)。结论:吸烟、左室功能差、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可能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患者的代谢紊乱程度也并不完全一致,观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高血压分期、分级,血脂和血流变学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03-01/2005-01在沈阳医学院沈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5例,男228例,女167例。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将患者分为4种证型。肝火亢盛证54例,男35例,女19例;阴虚阳亢证177例,男101例,女76例;痰湿壅盛证62例,男37例,女25例;阴阳两虚证102例,男62例,女40例。均自愿参加。①用每个证型所有患者总高血压期数、级数、层数与该证型例数之比表示高血压患者平均危险分层、级别、分期情况。②采用氧化酶法测高血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用化学修饰酶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③采用自清洗旋转式黏度计检测高血压患者全血黏度(高、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和K值方程。用τ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5例。①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平均高血压分期、分级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平均高血压分层与阴阳两虚证相近[(1.33&;#177;1.08),(1.31&;#177;0.94)层/例.P&;gt;0.05],平均高血压分期和分级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1.57&;#177;0.89)期/例,(2.37&;#177;0.91)级/例;(1.52&;#177;0.90)期/例,(2.27&;#177;0.86)级/例,P&;lt;0.05]。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平均高血压分期、分级和分层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1.88&;#177;0.76)期/例,(2.59&;#177;0.80)级/例,(1.51&;#177;0.89)层/例;(1.63&;#177;0.84)期/例,(2.76&;#177;1.01)级/例,(1.39&;#177;0.94)层/例,P&;lt;0.05~0.01]。②各证型高血压患者空腹血脂浓度:肝火亢盛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P&;lt;0.05)。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P&;lt;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lt;0.05~0.01)。③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除阴虚阳亢证全血还原黏度和痰湿壅盛证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与阴阳两虚证相近外(P&;gt;0.05)。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伞血还原黏度和K值方程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P&;lt;0.05~0.01)。结论:①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较阴阳两虚证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程度更重,有更多的合并症。②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较阴阳两虚证更易发生血脂紊乱和血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