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对于已明确的可控因素,应积极干预,对新的危险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治疗。该文对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我国汉族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基因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分布,调查MEF2A基因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5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15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性对照及232例健康体检者的MEF2A基因编码区和5′非翻译区进行全基因扫描,并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了CAG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在我国汉族人群中,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中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单元的个体携带数目从4~15个不等,存在CAG三联核苷酸的多态分布,4~8个CAG的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易感性显著相关(P=0.0057,OR=2.73,95%CI:1.25~6.15)。结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4~8个CAG的等位基因可能与我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相关,提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4~8个CAG的等位基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的脂蛋白代谢紊乱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不同程度升高、皮肤和(或)肌腱黄色瘤、脂性角膜弓、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HD)[2,3].临床上将FH分为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依洛尤单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人群特征及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使用依洛尤单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析临床特点及使用依洛尤单抗前后1个月和3个月的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75例冠心病患者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临床指标特点。方法纳入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87例作为研究组,同时纳入50例围绝经期前女性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Tn 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等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R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RDW水平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hs-CRP、Tn I、TNF-α、IL-6、TC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绝经期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体内血脂素水平以及炎症指标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上述指标能够对病人病情以及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中国成人血脂特点,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08mmol/L(1mmol/L=0.026mg/dL)设定为极高危患者的降脂目标。极高危患者指的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极高危人群,如果胆固醇水平不高,需了解LDL—C的水平。对于LDL-C高于目标值的患者,应积极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AS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现患病人数约2.9亿[2]。新近研究认为,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是 ASCVD的病因。新药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通过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泸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山海丹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杨志娟 《内科》2008,3(6):868-869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增高。目前公认血脂代谢异常是CH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ApoA1/B)作为当前冠心病最有价值的危险性预测指标,已成为临床实验室的检测项目。本文对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脂6项测定结果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事件发生率会明显降低.现就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较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已证实两个事实:其一,慢性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和不伴肾功能衰竭的人群;其二,在不伴肾功能衰竭的高危人群中采用降低血清胆固醇治疗,能显著降低这一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风险值。但是,对于CRF患者是否都需降胆固醇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一问题仍没有肯定的结论[1],本文就这一问题上的争议进行简要讨论。1 CRF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概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普通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CRF…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较低,绝经后迅速增加,几乎达到绝经前的4倍.这种现象提示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近期关于绝经后雄激素水平改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雄激素的确切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所以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现就目前雄激素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雄激素能否用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心脏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准确判断及预后监测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延时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心肌损伤中的检查有巨大的价值,现就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优势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关系密切,YKL-40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病情判断、靶点干预和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该文介绍YKL-40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认为,内脏脂肪组织堆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内脏脂肪的一种类型,除了发挥代谢、产热和机械作用,还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直接作用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程。本文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循证医学角度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的表达变化,并分析miR-141-3p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n=8)和健康人对照(n=8),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外泌体RNA,使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血清外泌体...  相似文献   

18.
虽然经历了40余年的漫长研究,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因子还是危险因素目前仍无定论。系列临床观察性研究及其荟萃分析一致显示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预后有独立预测价值,而近期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却证实补充维生素B(包括叶酸)尽管能有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事件,这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抉择,现对近年来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已经明确,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43例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21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水平,并按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不同将冠状动脉粥铧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血浆内皮素浓度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