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哮喘大鼠模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免疫应答失衡及香菇多糖(LNT)对哮喘气管炎性反应及Th1/Th2失衡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哮喘组和LNT组.以卵清清蛋白(OVA) 致敏激发法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分类计数;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 ELISA)法测定BALF中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结果 1.哮喘组BALF中Eos绝对值和Eos占细胞总数百分比(Eos%)均高于对照组(t=21.94,12.81 Pa<0.01),LNT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哮喘组(t=17.26,8.55 Pa<0.01);2.BALF中IL-4水平哮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8.04 P<0.01),LNT组显著低于哮喘组(t=6.25 P<0.01);而IFN-γ水平哮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0.82 P<0.01),LNT组显著高于哮喘组(t=11.63 P<0.01).结论 LNT下调IL-4表达水平,上调IFN-γ水平,可能为其抑制哮喘呼吸道炎性反应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细胞因子IL-17、IL-21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哮喘患儿60例(哮喘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哮喘发作期(发作期组,n=30)、哮喘缓解期(缓解期组,n=30);以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7细胞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21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哮喘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中Th17及 IL-17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2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IL-17、IL-2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Th17、IL-17通过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参与儿童哮喘的发病,IL-21可作为儿童哮喘的控制指标,亦有望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4.
阿奇霉素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炎性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对哮喘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223例,所有患儿应用常规治疗(β<,2>受体激动剂口服平喘,抗病毒治疗),症状控制(喘息基本消失)后随机分成四组:A组(57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5mg/kg,每周2次,连用3个月),B组(54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喷(1/2支,每天2次,连用3个月),C组(57例)应用孟鲁斯特咀嚼片口服(4mg,每晚1次,连用3个月),D组(55例)空白对照,仅对症治疗.A、B、C三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住院当日、用药干预前、干预后抽取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ECP、IL-8的浓度,硝酸酶还原法测NO,临床门诊及电话随访一年.结果 (1)ECP、IL-8、NO水平在A、B、C三组用药干预前与D组比较,以及A、B、C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B、C三组ECP、IL-8、NO水平用药后均下降,D组也有所下降,A、B、C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三组用药后ECP及NO下降水平,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用药后IL-8下降水平,A组幅度较大,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及一年后哮喘发生情况,A、B、C三组较D组均有所减少,但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炎性细胞因子ECP、IL-8、NO具有下调作用,对IL-8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2)阿奇霉素对哮喘高危儿的ECP、NO的下调作用与布地奈德相似,但与孟鲁斯特比较有差异,对IL-8的下调作用比布地奈德及孟鲁斯特明显.(3)阿奇霉素对哮喘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其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HSP患儿40例。健康对照儿童1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IFNγ-、IL-4水平。对其中HSP 28例及18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经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rhIL-4和rhTNF-α以诱生DC并培养8 d,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6(B7-2)、CD80(B7-1)、CD83表达率。结果1.HSP组血浆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4.26 P<0.01),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5.09 P<0.01),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7.98 P<0.01)。2.HSP组外周血DC表面CD83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组外周血DC表面CD86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3.94 P<0.01),CD80低于健康对照组(t′=2.60 P<0.05)。3.二组外周血DC表面CD86表达率与血浆IL-4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3,0.63 Pa<0.01),与IFN-γ/IL-4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0.80 Pa<0.01),而与血浆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Pa>0.05);二组外周血DC表面CD80表达率与血浆IFN-γ水平均呈正相关(r=0.43,0.49 Pa<0.05),与IFN-γ/IL-4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49,0.63 Pa<0.05),而与血浆IL-4水平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HS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HSP患儿DC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表达直接或间接导致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治疗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ABA)、ICS加LABA联合疗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药及茶碱等.ICS加LABA联合疗法可使大部分哮喘得到控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儿童哮喘,尤其病毒感染诱发的喘息效果良好,抗IgE抗体为难治性哮喘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免疫治疗的进展可能最终治愈哮喘.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变应原刺激前后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CD28家族不同协同刺激信号在变应性哮喘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各3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尘螨刺激前后体外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运用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哮喘组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ICOS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CTLA-4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而IL-4和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a>0.05)。经尘螨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儿童显著上调(P<0.000 1),CD28和CTLA-4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a>0.05);细胞内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表达显著上调(Pa<0.000 1),而IFN-γ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存在组成性的CTLA-4的表达下调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上调,介导Th1型细胞的异常活化;而变应原尘螨的刺激又介导了ICOS依赖的Th2型细胞的分化,导致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4.
吴群  邵洁  俞善昌  李云珠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42-1643,1661
目的观察食物过敏动物模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其在食物过敏发生中作用。方法选取110只Balb/c小鼠,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食物过敏实验性小鼠模型,设立对照组及致敏组,进行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及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测,ELISA检测其血清特异性IgE、IL-4、IFN-γ水平,real-tim e PCR检测其小肠IL-10、TGF-βmRNA表达。结果致敏组小鼠IL-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IFN-γ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其小肠IL-10、TGF-β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食物过敏是以Th2型淋巴细胞占优势的过敏性疾病;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可能参与食物过敏发生,并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IL-15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05年4月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非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童各3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IL-15水平。结果外周血IL-15水平在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发作组[(2.67±0.93)n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外周血IL-15水平在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组[(2.13±0.64)ng/L]和非MP下呼吸道感染组[(2.10±0.83)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2±0.35)ng/L],单纯MP下呼吸道感染组外周血IL-15水平与非MP下呼吸道感染组相比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P感染后机体外周血IL-15水平升高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辅助T细胞(Th)2优势应答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患儿体内Th1应答水平较正常人减低。白细胞介素-1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异性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促进Th1的增殖分化,上调γ干扰素的表达,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数量及功能,探讨Th17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新发再障患儿25例(再障组),选取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1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IL-23受体(IL-23R)+CD4+/CD4+比例,ELISA法测定骨髓液上清IL-6、IL-23和IL-17水平,分析IL-23R+CD4+/CD4+比例.结果 再障组IL-23R+CD4+/CD4+比例为(3.5±2.9)%,明显高于对照组[(1.6±1.0)%](P<0.05).再障组骨髓液上清IL-6、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23.2±11.3 ) μg·L-1、(2.0±0.7) μg·L-1和(2.1±1.1) μg·L-1,明显高于对照组[(4.2±1.3) μg·L-1、(1.1±0.7) μg·L-1、(1.3±0.2) μg·L-1] (Pa<0.05).结论再障患儿Th17细胞数量增加,功能亢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参与再障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