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在肝包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122个肝脏占位性病灶(22例肝囊肿40个病灶,23例肝癌32个病灶,29例肝细粒棘球蚴病35个病灶,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个病灶)的DWI图及ADC图,并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肝囊肿、肝癌、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1.63±0.08)×10-3(、3.50±0.35)×10-3和(2.22±0.23)×10-3mm2/s,各病变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DC图上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囊液呈高信号,包膜呈低信号;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液化坏死区表现不一,部分病灶的液化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不典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病灶ADC值的测量对单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50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行常规CT或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0例中单发病灶38例,多发病灶12例,钙化发生率为93%。根据CT表现可分巨块型(包括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结节型和混合型,肿块和结节呐出现直径0.2-0.8cm小囊泡。病灶侵犯肝门6例。4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诊断不难,CT分型将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女32例,男17例;年龄11岁~74岁,平均40.5岁)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腹部CT平扫,5例又接受了CT增强扫描。结果 49例中,细粒棘球蚴见于48例,泡状棘球蚴见于1例。病变部位以肝右叶最多(49%),其次是肝左叶(31%)以及肝左、右叶或尾叶并发(20%)。细粒棘球蚴的cT表现有5种类型,诸如单纯型,母子囊型,多囊型,混合型,以及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的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状棘球蚴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无特征,诊断较困难。结论 CT扫描对肝脏包囊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甚至CT平扫即可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现。方法 :收集行MS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肝棘球蚴病患者58例。结果 :58例共121个病灶,其中泡状棘球蚴病感染占0.8%(1/121),单囊型占51.2%(62/121),多子囊型占20.6%,内囊塌陷型占22.3%,实变型占5.0%。结论:MSCT可显示病灶与肝内邻近空腔器官的关系,能够为临床医师制订术前方案、评估预后及术后随访提供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MSCT影像学表现,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HAE患者的MSCT资料.28例均行MSCT平扫,其中16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原始数据经过图像高级处理工作站行冠矢状面重建,分析HAE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8例共检出34个病灶,所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包括肝脏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钙化及合并症等。结果:38例中,肝脏增大变形28例,3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结论:肝脏增大、肝内有界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浸润伴有大量不规则的钙化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7.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MR水成像技术诊断泡状棘球蚴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水成像(MRH)技术在泡状棘球蚴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34例临床怀疑为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其中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泡状棘球蚴包虫病,均行常规MR和MRH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 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种方法 结果符合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结果32例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128个病灶中,常规MRI检查发现68个、MRH发现108个.常规MRI检查泡状棘球蚴的灵敏性为(53.13±0.04)%,特异性为(92.59±0.05)%,符合率为(60.00±0.03)%;MRH检查泡状棘球蚴病灶的灵敏度为(84.38±0.03)%,特异度(81.48±0.08)%,符合率为(83.87±0.03)%,常规MRI和MRH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5.44,P<0.01).结论MRH技术可以提高泡状棘球蚴病病灶检出的灵敏性和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MSCTA和DSA对肝脏肿瘤血管评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肿瘤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肝动脉、门脉及重要的肝脏血管变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中MSCTA观察到12例动脉变异,包括8例肝右动脉的改变,3例肝左动脉的改变,1例腹腔干过早分叉。动脉门脉瘘4例,门脉癌栓3例。30例同时行DSA检查,动脉的数量和所有动脉血管的变异均与MSCTA的结果相一致(准确度96.7%,敏感度92%,特异度100%)。结论:MSCTA能提供有价值的肝脏血管信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或介入术前可作为一种无侵袭性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下肢软组织包虫病(附3例所见)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少见的多房性棘球蚴病。在世界各地都较常见。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发生在骨与肌肉的包虫病是非常少见的。所有3例均作了超声检查,2例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包虫病最常侵犯肝...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的螺旋CT征象。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E均行了螺旋CT扫描,其中15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分析HAE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共检出25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影,形态不规则,平扫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不强化,但边界显示清楚。所有病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5例有中心液化坏死,16例边缘出现小囊泡征。结论HAE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对肝囊性包虫病血管和(或)胆管受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10月期间实施外囊完整摘除或大部分外囊切除术的44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资料,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进行3D血管重组;怀疑病灶破入胆管的3例患者行阴性法胆管重组.将CT轴面及3D重组图像所显示的血管和(或)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44例患者CT共检出46个病灶,判断病灶破入胆管3例;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门静脉一级血管14例、肝段下腔静脉18例,与术中判断完全相符;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6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5例、肝静脉主干34例与手术(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3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3例、肝静脉主干31例)对照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805,0.6087,0.7751,0.7392;3例胆管成像所显示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相符.结论 MSCT及血管重组图像能够真实反映病灶与肝内血管和(或)胆管的毗邻关系,能为术前掌握肝囊性包虫病灶与邻近肝脏血管和(或)胆管空间关系、客观评估手术风险及决定术式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血管瘤16层螺旋CT及CTV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和CTV对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静脉血管瘤的16层螺旋CT平扫、CTA及CTV表现.结果:4例脑静脉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条状或点状略高密度影,1例伴发出血仅发现呈高密度的小脑血肿影,另5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动脉期CT血管扫描(CTA)未发现明显异常,5例病灶仅部分显示,且密度淡.10例CTV均清晰显示放射状排列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整个形态似海蛇头.结论:CT平扫对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有限,静脉期的16层螺旋CT血管扫描(CTV)能清晰显示脑静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 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胰腺癌侵及胰周主要动、静脉的不同CT表现特征。方法 MSCT诊断胰腺癌68例患者中,3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例剖腹探查发现不可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术中由手术者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肠系膜上动脉(SMA)、腹腔干(CA)、肝动脉(H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门静脉主干(PV)]。结果 165支受检血管中,手术探查发现103支血管未受侵犯,其余62支血管受侵,MSCT术前检查,8.1%(5/62)受侵血管误判为未受侵犯(假阴性)。其余受侵的胰周主要动、静脉(57支)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征:胰周主要动脉受侵时,均被肿瘤包绕大于管周的1/2或完全包埋于肿瘤中。胰周主要静脉受侵时,部分静脉血管被肿瘤包绕小于管周的1/2:SMV为4支(4/17),PV为2支(2/13),但同时均出现管壁受浸润或管腔狭窄或管腔形态改变;胰周静脉受侵犯时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的机会较胰周动脉大:SMV为11支(11/17),PV为12支(12/13),而CA为3支(3/8),HA为4支(4/7),SMA为4支(4/12);胰周静脉受侵犯时管壁呈浸润性改变的比例较胰周动脉高:SMV为11支(11/17),PV为7支(7/13),而CA为3支(3/8),HA为2支(2/7),SMA为6支(6/12)。结论 胰周动、静脉受侵及时,其CT表现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 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及癌灶的检出率。方法:104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与三期扫描(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扫描),对比剂用量100 ml,以3 ml/s的速率肘静脉注射,采集时间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门静脉期60 s。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数目为肿瘤灶总数。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共显示470个病灶,34个均匀强化;436个不均匀强化,〈3 cm病灶动脉早期检出117个(56.25%),动脉晚期检出171个(82.21%),门静脉期检出137个(65.86%),≥3 cm的病灶动脉早期检出237个(90.45%),动脉晚期检出250个(95.41%),门静脉期检出244个(93.12%)。56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5个,门静脉期26个。结论: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癌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及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心肌桥中的诊断能力.方法 对51例临床怀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MSCT、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将后2种检查方法统称为创伤性技术),共82支冠状动脉,其中的80支冠状动脉无明显伪影,可供评价.分别统计MSCT对心肌桥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观察者间的一致件检验采用Cohen Kappa检验方法.结果CAG及血管内超声共发现26例心肌桥,所有心肌桥均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附近.MSCT正确检出26例前降支心肌桥巾的23例,其敏感度88%(23/26),特异度96%(52/54),准确度94%(75/80),2名医师对心肌桥的检出Kappa值为0.62.MSCT尚检出2例心肌桥,为创伤性技术所漏诊.将创伤性技术和MSCT综合结果作对照,则MSCT心肌桥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25/28)、91%(21/23)和90%(46/51).结论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心肌桥的诊断,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部位Test-Bolus测试对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随机分配到脑动脉环窦汇(A)组、颈内动静脉(B)组、颈总动静脉(C)组(每组25例),以相同参数行Test-Bolus测试及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测试成功病例CTA、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A,B,C3组Test-Bolus测试成功显示动静脉强化峰值率分别为76%,92%,96%;3组测试动静脉峰值时间差有差别(P〈0.005);3组测试动脉峰值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44)。3组CTA图像脑动脉各级分支清晰显示,静脉干扰轻微,两者评分及脑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P=0.192;P=0.347;P=0.327)。3组CTV图像深浅静脉、静脉窦显示清晰,其评分没有差别(p=0.839);脑动脉仍强化明显,动脉干扰评分及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没有差别(p=0.347;P=0.327)。结论颅内、颈内、颈总动静脉行Test—Bolus测试成功后,确定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延时扫描时间对CTA及CTV图像质量影响无显著差异,颈内动静脉可作为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推荐测试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