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的水平(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淀粉酶以及CRP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且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 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结果 3例患者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MSOF)死亡 ,5例患者腹膜透析 7~ 5 6天内肾功能恢复。认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腹膜透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腹膜透析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30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与早期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腹膜透析方法简单、有效、安全,通过内科综合治疗及早期联合应用腹膜透析,提高了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愈率、拓展了新的(我院)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腹膜透析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将所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腹膜透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中远期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腹膜透析进行治疗后,中远期的复发率及并发症明显的要比对照组的低,两组疗效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采取腹膜透析进行治疗,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及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韩亮 《当代医学》2011,17(36):67-6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4例,腹膜透析组16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进行观察并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应用持续腹膜透析,能清除炎性介质,打断或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并缩短病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监测应用血液滤过和腹膜透析治疗SAP的临床效果,分析和评价该联合治疗方式的护理过程。结果 32例患者中,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9例患者病情好转后转普通病房,最终出院。血液滤过过程中,共发生9例次管路凝血,2例股静脉穿刺点出血;未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等腹膜透析并发症。结论早期血液滤过联合腹膜透析治疗SAP疗效确切,加强护理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进行的基础,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透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连新 《华夏医学》2004,17(5):720-721
重症急性胰腺炎(包括急性坏死性和/或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由于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率高,故治疗相当棘手。以往我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一般采用转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2002年我科对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除了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外,加用腹膜透析的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膜透析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衰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治疗急性胰腺炎却鲜有报导,现将我科成功应用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价值。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即腹膜透析组(简称透析组)25例和保守治疗组(简称对照组)27例。透析组于起病后48h内以腹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尿淀粉醉的变化、WBC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1个月内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愈率。结果:透析组比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早期腹膜透析治疗可改善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在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中的发病率、发病的可能原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2011年3月1日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的253例患者(透析时间至少3个月),血透191例,腹透62例,对其中AP的患病率、发病率、合并症、预后及发病的可能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例透析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血透1例腹透,AP在HD和PD中患病率分别为2.09%和1.61%,两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813)。本透析中心观察总人年1045.42,急性胰腺炎在本中心发病率4.78/1000人年,血透中的发病率5.67/1000人年,腹透中的发病率2.94/1000人年,两种透析方式中AP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重症患者发病前合并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70mmHg。结论急性胰腺炎患病率和发病率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急性胰腺炎在透析患者中发病原因可能与血透和低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微炎症及痛风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治的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98例,其中接受血液透析51例(HD组),接受腹膜透析47例(PD组),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分为发作组(A组)和未发作组(NA组),按照其发生次数分为0次、1或2次、3或4次、≥5次4个等级,分别比较HD组与PD组、A组与NA组微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HD组和PD组患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例数的差异。结果 PD组体内微炎症因子水平低于HD组患者体内微炎症水平(P?<0.05);A组患者体内微炎症因子平均水平较NA组患者高(P?<0.05);PD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例数低于HD组(P?<0.05)。结论 腹膜透析相较血液透析可降低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其可能机制为腹膜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水平远低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联合短时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62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转手术率、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治愈率。治疗组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使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滤过,对照组常规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转手术率、器官衰竭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愈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运用腹膜透析联合短时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效果明显,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疗程、防止或减少器官衰竭发生及改善愈后有显著作用,早期运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的经验。方法 9例患者因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应用外科手术置入腹膜透析管,进行透析治疗,同时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包括强心、利尿、呼吸机支持。结果 治愈6例,死亡3例,1例因腹膜透析不及时(于低心排综合症发生后24小时透析),行腹膜透析后8小时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术后严重肺循环高压死亡,1例术后13天(急性肾功能衰竭已治愈)因纵隔感染死亡。治愈组透析25~97小时,血生化恢复正常,肾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全组无严重腹腔感染、高血糖、低血钾等并发症。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时应用腹膜透析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病人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对多脏器功能衰竭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1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膜透析前后血钾离子(K^+)、碳酸氢根(HCO3^-)、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压及尿量等水平的变化,探讨腹膜透析治疗AK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本组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9-77岁,平均年龄52.1岁。原发病:颅脑损伤1例,脑血管意外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例,肾移植术后1例,溶血尿毒综合征(HUS)1例,狼疮性肾炎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4例,其中儿童患者1例。AKI分期:AKIⅡ期3例,AKIⅢ期9例。本组患者的转归与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有关,2个器官功能障碍6例,存活6例(存活率100%),3个器官功能障碍4例,存活3例(存活率75%);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2例,存活1例(存活率50%)。7例患者脱离透析治疗,3例患者继续维持性PD。本组存活率为83.3%。腹膜透析1周后,血尿素及肌酐控制在满意水平,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纠正,生命体征较前稳定,腹膜透析超滤量1400-2400 ml,平均2100 ml。结论腹膜透析对多脏器功能衰竭并急性肾损伤具有满意的疗效,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器官衰竭数目及原发病。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4例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容量负荷过重、高血压、贫血、感染等因素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的主要诱因,调整腹膜透析处方、增加超滤量、联合单超脱水、血液滤过等治疗后,患者心衰得以纠正。结论:及时调整透析方案,增加超滤脱水是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4例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容量负荷过重、高血压、贫血、感染等因素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的主要诱因,调整腹膜透析处方、增加超滤量、联合单超脱水、血液滤过等治疗后,患者心衰得以纠正。结论:及时调整透析方案,增加超滤脱水是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内科急危重症,既往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较低,本文初步探讨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通过总结永安市立医院近3年来5例诊断明确重症急性胰腺炎均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床边腹膜透析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结果通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床边腹膜透析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对本病救治有较好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床边腹膜透析引流了腹腔中血性腹水后病人病情很快改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和生长抑素、预防使用抗生素、镇静、解痉、止痛、肠外营养支持)+腹膜透析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可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我院2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常规內科治疗基础上用腹膜透析治疗,观察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等项目。结果:25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率均较低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內科综合治疗联合腹膜透析治疗重症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于海利  王爱玲 《河北医学》2014,(7):1213-1214
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尿毒症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而腹膜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置管时植入的角度与位置不正确、患者自身肠蠕动增加或灌入过多的透析液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腹膜透析导管移位,从而使腹膜透析不能继续正常进行。对于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患者,通常是采取重新植管手术或行传统矫正复位术,但重新植管手术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带来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同样传统矫正方法一般是采取转变体位、按摩手法、用导丝及金属条矫正护理,一次复位成功率较低和易发生不良反应使患者难于接受。胃镜润滑胶浆联合活检钳矫正腹膜透析管移位的一次复位成功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少,而目前对胃镜活检钳矫正腹膜透析管移位的报道比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胃镜润滑胶浆联合活检钳矫正7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管移位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经脐路径腹腔灌洗透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方法 73例SAP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软式内镜经脐路径腹腔灌洗透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腹膜刺激征评分、APACH-II评分、腹腔内压力(IAP)的变化及肠鸣音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腹水/腹膜透析液中总蛋白、有核细胞和淀粉酶水平的变化。统计住院时间及预后。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69例(94.5%),转科4例(5.5%),平均住院(15.15±3.80)天。治疗后,肠鸣音次数显著增加,腹膜刺激征评分、APACH-II评分及IAP显著降低(P<0.05);血WBC、CRP水平及腹水/腹膜透析液中总蛋白、有核细胞计数、淀粉酶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软式内镜经脐路径腹腔灌洗透析治疗SAP创伤小,对急性反应期并发有腹膜炎、肠麻痹、腹腔内高压(IAH)/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急性肺损伤(ALI)等并发症的SAP患者疗效显著,并且早期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灌洗;腹膜透析;软式内镜;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