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231-232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52例,给予普伐他汀20mg/d口服,观察用药前后3个月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脂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效果确切、安全,不增加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32例冠心病患者(治疗组)降脂治疗(普伐他汀,10mg qN,疗程8周)前后覆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氟(NO)的变化。结果血浆ET在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NO显著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降脂治疗8周后,ET明显下降(P〈0.01),NO明显升高(P〈0.01),血TC、LDL.C、TG明显降低(P〈0.01,P〈0.05),HDL-c亦升高,但未迭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普伐他汀调脂治疗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患者易发生多种代谢紊乱,而血脂代谢异常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初步研究表明,肾移植后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较普通人群增高60%~80%。与普通人群相比,脂代谢异常对肾移植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更大,因此更需要积极处理。由于肾移植后患者体内生理活动与生化代谢过程发生一定改变,而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也可对血脂代谢产生一定影响,故其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亦与普通患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普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病程3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12周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治疗组(34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治疗前后应用超声控制肱动脉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治疗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心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对 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普伐他汀降脂前后和 7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 ((3.5± 2 .8) %和 (14 .5± 3.4 ) % ,P<0 .0 0 1) ,而 2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0 .5± 7.2 ) %和 (2 2 .9± 4 .3) % ,P >0 .0 5 )。 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 10mg治疗 (3.8± 0 .8)个月后 ,血浆总胆固醇从 (6 .31± 0 .70 )mmol/L降至 (5 .0 6±0 .6 3)mmol/L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10 .0± 3.2 ) %和 (3.5± 2 .8) % ,P <0 .0 0 1) ,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结论 :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经普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 ,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8.
血清脂质成分异常是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危险因子,男≥45岁,女≥55岁,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伴高血压或糖尿病者更为明显.调整异常脂质成分对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异常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钠片对老年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及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老年患者,在干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钠片,于服药后第3、6月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和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结果 颈部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用药前颈动脉IMT、血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的营养支持治疗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2周内)的营养支持方法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术后2周内实际蛋白摄入量的不同,将34例患者分为A组(摄入蛋白量较高组)和B组(摄入蛋白量较低组),每组各17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末的体重、血脂、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切口愈合情况的关系。结果A组总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含量略高于B组,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脂术后A组除载脂蛋白A1显著高于B组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B组肌酐值较A组显著降低(P<0.05),尿素氮和尿酸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给予合理的优质蛋白,对切口愈合、机体总蛋白合成及改善机体营养状况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肾移植术后早期仍应控制氮的摄入量,以尽量减轻移植肾的负担,保护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early 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 ESRAR)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9年10月-2002年10月肾移植术后18例诊断为ESR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表现、彩超及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随后采用ATG FK506 MMF Pred免疫抑制方案、早期血液透析及支持等治疗.结果在术后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治疗过程中,15例患者第2天即无尿,3例第2~5 d肾功能改善后又出现血尿、少尿.经治疗14例(77.8%)分别在15~78 d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4年,肾功能维持正常.3例好转,随访2~3年血肌酐波动在150~280μmol/L,1例(5.6%)无效恢复血液透析.结论术后ESRAR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早期诊断并采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方案,结合血液透析和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逆转ESRAR,挽救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生排异反应移植肾内分布和特征;方法病理、免疫组化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48例急性排异才8例正常进行病理 皮素分布及相对含量测定。结果;内皮素分布与病理改变基本一致,急性管型坏死组是以肾小管为主,间质排异组是以血管内皮损害为主,而血管排异组则是以肾小球的损害为特征性分布。内皮素的相对含量表明,病变组与正常组相比较为显著差异(P〈0.05或P〈0.01)。管型坏死组与血管排异组的含量相  相似文献   

13.
曾军  罗远国  李洪  眭维国  张旭  王东  胡春林  马艳 《重庆医学》2011,40(32):3249-3251
目的 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对肾移植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60例,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完成手术,术后随机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A组,n=20)、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n=20)和间断肌注镇痛组(C组,n=20).3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24、48、72 h抽取静脉血测定内皮素、尿素...  相似文献   

14.
王平贤  黄赤兵  范明齐  张艮甫 《重庆医学》2006,35(15):1352-1354
目的明确肾移植患者术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和术后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规律。方法检测55例健康成人以及我院2002年3月~2005年8月期间377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血清抗CMV抗体(抗CMV-IgG、CMV-IgM);观察肾移植后CMV-pp65抗原血症的动态变化。结果55例健康成人抗CMV-IgG的阳性率为69.1%、血清抗CMV-IgM均为阴性、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4个/5×104WBC;尿毒症患者术前CMV-IgG、CMV-IgM阳性率分别为94.2%、6.9%,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患者外周血CMV-pp65( )白细胞数为0~3 142个/5×104WBC(其中>5例占86.7%),其高峰期在术后第6~8周。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CMV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约有6.9%存在着活动性CMV感染;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活动性CMV感染发生率高达86.7%;术后第6~8周是活动性CMV感染最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体内微嵌合状态与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对人类性别决定基因SRY扩增的巢式PCR方法,对接受79例男性供肾的女性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的微嵌合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的微嵌合发生率为55.70%(44/79),其中移植后6个月内微嵌合的发生率为35.71%,6~18个月内发生率为46.67%,18个月以上发生率为71.43%.10例患者术后14 d至6个月连续观察发现微嵌合的出现呈波纹式动态变化.嵌合阳性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嵌合阴性患者(P<0.05),但二者血肌酐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嵌合阳性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早期治疗方案在防治肾移植术后CMV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晓辉  薛武军  丁小明  燕航  何晓利 《医学争鸣》2005,26(18):1695-1697
目的:比较早期治疗与对所有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尸肾移植后患者80例分为两组:①早期治疗组(n=40),即在术后若监测到CMV-PP65抗原血症阳性,则给予更昔洛韦(250 mg/d)治疗,直至抗原血症转阴;②对照组(n=40),所有患者从移植后第3周开始均给予更昔洛韦(250 mg/ d)治疗,持续2 wk,随访时间3 mo,观察两组对CMV疾病的预防效果. 结果:①早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CMV疾病发病率、CMV活动性感染率、CMV疾病复发率、CMV相关死亡率以及更昔洛韦副作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的平均疗程(8.5±3.2) d较后者(14.0±0.0) d缩短. ②早期治疗组15例高危患者,12例接受早期治疗,发生CMV疾病2例,均得到有效治疗. 结论:CMV-PP65抗原血症指导的早期治疗能有效的预防CMV疾病的发生和保护高危人群,缩短了预防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肝功损害的原因分析,总结乙肝病毒对肾移植受体肝脏的损害及治疗措施。方法 根据乙肝标志物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HBsAg+、HBeAg+和HBV—DNA+),B组(HBsAg+、HBeAg-和HBV—DNA-),C组(HbsAg-、HBeAg-和HBV—DNA-),对其肾移植术后肝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原因的肝损害采用调整免疫抑制剂量或加用保肝药物并观察效果。结果 A组肝损害发生率41.9%,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肝损害发生率22.6%,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出现在3个月内,而病毒性肝损害以6个月到2年为多见。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患者更易发生肝损害.通过保肝以及加用拉米夫定使肝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彬  薛武军  冯新顺 《医学争鸣》2003,24(4):354-35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寻找评估移植风险的指标。方法:分析167例次肾移植患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移植史、输血次数、孕次、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HLA体液致敏及HLA错配数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均提示致敏及HLA错配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有相关性(单因素分析P<0.05,多因素分析中Sig分别为0.0001和0.0044)。结论:致敏及HLA错配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放免测定尿毒症病人在肾移植手术前后及应用环孢素A(CsA)后血清内皮素(ET)水平,并以正常人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期ET水平(195.3±51.7pg/ml)明显高于正常(82.7±24.6),移植肾功能恢复后ET降至正常,应用CsA后ET再度显著升高(114.0±14.8pg/ml),成为CsA肾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5年1月-2011年1月18例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18例发病时间为肾移植术后6-27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术后12-24个月发病者为14例,占77.8%.给予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应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治疗10例,更昔洛韦5例,喷昔洛韦3例,同时应用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等.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带状疱疹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体内呈机会性感染,免疫过度可能导致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