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暑温(附:中暑)定义夏令感受暑热之邪、而病偏于热者,谓之“暑温”。以发病急、演变速、起病即现气分大热为其临床特征。属即时而感的新感温病。病因、病机夏月暑热当令,气候炎热,若遇饥饱劳倦之时、或元气素亏之人,机体不耐盛暑火热之气,暑邪乘隙而入。盖暑性属火属热,最易伤及气分、消烁津液,故发病急骤,传变急速,开始时,亦可不现卫分症状而迳入气分。又因感受不同,临床上有兼寒、挟湿之异。辨证施治1.暑热在气:1)气热炽盛:主证有头  相似文献   

2.
夏天第一方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古人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透支,生冷食物过大,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之亢热,于是受伤为病。”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因天暑下迫,土湿上蒸,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亦称之为暑湿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温夹湿之证。  相似文献   

3.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4.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伤津耗气,并以动风、闭窍、生痰之变为临床特点.其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暑邪有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5.
暑温重症抢救心得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钱利凝【关键词】暑温气营两燔中医药疗法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根据季节特点(每...  相似文献   

6.
<正>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常见挟湿之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对暑温的论治有很多独到之处。兹就书中关于暑温的主要治法归纳分析如下。一、辛寒消气上焦篇第26条云:“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吴氏认为,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传变较快,故暑邪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7.
暑湿证是温病中暑温挟湿之证,夏秋之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感其气,即易患此证,岭南尤为多见。导师刘仕昌教授从事临床数十年,擅长温病、内科,其中对暑湿证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夏天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伤寒及多种疾病之继发感染所致的热性病从暑湿论治,每获良效。临症中,刘老注重辨暑湿之病位,审体质之虚实,察邪正之盛衰,进行辨证论治。并喜用芳香轻清宣透、解肌之品,少佐淡渗,慎用苦寒,如青蒿、香薷、扁豆花、藿香、葛根、柴胡、黄芩  相似文献   

8.
黄文政治疗暑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政教授是津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从黄文政教授1年余,亲历黄老辨证之精,现将黄教授夏季治疗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湿热之邪易相兼为病,故暑多挟湿;夏暑炎热,每多喜纳凉饮冷,又易兼表寒;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易伤津耗气。故黄文政教授认为对于暑病的治疗,必须在辨明偏湿、偏热之后,再行施治。夏月感寒,应祛暑解表,…  相似文献   

9.
林钦甫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暑湿发热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入夏之后 ,天暑地热 ,且暑多挟湿 ,人在其中 ,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 ,留恋气分 ,胆火偏盛 ,内干脾胃 ,暑湿互结。小儿脏腑娇嫩 ,阴阳稚弱 ,饮食不能自节 ,寒温不能自调 ,暑湿之邪更易乘虚而入 ,导致发热。临床特点有 :1高热 ( 39℃以上 ) ,朝轻暮重 ,寒少热多 ,或汗出而热不退 ,或热退后又复升 ,有的病儿仅有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2无明显的肺经症状 ,而多见脾胃症状 ,如脘痞 ,恶心呕吐 ,苔腻 ,便溏。3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 ,中性偏低。我师林钦甫主任医师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暑湿…  相似文献   

10.
暑热为夏季之主气。暑热之气为患,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暑为阳邪,最易耗人津气;二是暑多夹湿,最易侵人肠胃。小儿娇嫩之体,易感而罹病。临床一般以邪客肺卫与暑湿侵犯肠胃为常见。邪客肺卫,当以宣暑解表为治。暑湿之邪客于肠胃,需分寒热虚实,当以消暑祛湿为治。但湿邪为患,当化、当燥、当利,治宜详审。后附笔者临证治验医案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小儿御邪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外邪,且发病以外感热病居多,故夏季小儿易患暑病,因暑多挟湿,空调、风扇的广泛使用,汗当泄而不得泄,以致卫阳被遏,寒袭肌表,故小儿暑病初起更易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的暑湿感冒.  相似文献   

12.
清暑益气汤渊于东垣《脾胃论》。功能清解暑湿,以清燥之剂达到湿热去则脾运健、津液复的目的。用于暑邪干卫,症见四肢困倦,身热烦渴,胸闷便溏,喘促少气,自汗身重等颇效。李氏认为本汤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元气先虚,乘天暑而作。颜老以暑必伤气,暑必耗阴,暑又挟湿之暑夏疾病的特点,巧用此方,医治难治病多有效者,今撷数则于下。  相似文献   

13.
暑湿治验     
暑为阳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感受暑邪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热之症。暑为挟湿,二者常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有暑热症候外,尚有四肢困倦、食欲  相似文献   

14.
廖宇 《光明中医》2008,23(3):370-371
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暑必兼湿”。王孟英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后世医家,如何廉臣、曹炳章等,皆对暑湿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综合分析之,暑湿产生之机理不外有外因与内伤两途。外因乃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之气交蒸氤氲,人处于天地之中,复感其邪,焉能不病。内伤不外是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呆滞,因热而乘凉露宿,冷饮过度,外有暑热,内伤寒凉,合而为病。  相似文献   

15.
答:夏令感受暑热或暑湿病邪,以上焦手太阴肺经病变而见肺卫表证为主要症状者,称为冒暑。亦即暑天之感冒,为暑病中一种较轻的证候。其特点是寒热,头晕,口渴,汗出,咳嗽少痰,或胸闷胁痛,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而寸有力。由暑热犯肺卫,卫气失宣,肺气失降所致。据咳与卫表挟湿偏重之不同,治当有异:(1)雷氏清宣金脏法(重在治肺以咳为主,一般不挟湿),主  相似文献   

16.
苦寒解毒是温病营血分证重要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热毒病邪乃致营血分证之主因一般地说,温病在卫、气分,风热、暑热、湿热及燥热毒邪,除了“热毒”共性外,又分别有风、暑、湿、燥的不同特性。邪入营血后,风、暑、湿、燥等病邪特性已消失,而转变为“热毒”。如何廉臣所指的风热入营血后化为热毒,致使“发斑发疹”等营血分症状。张景岳指出:“暑毒伤人多令人吐血衄血”,此为“火毒刑肺也”,说明暑热入营血成热毒迫血妄行。湿热毒邪一  相似文献   

17.
吴宗艺  张慧  陈新枝 《光明中医》2008,23(10):1455-1456
中暑(Heat illness)与暑温之“暑必挟湿”的发病机理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探讨这两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暑属于暑温的范畴,暑必挟湿,暑温挟湿与暑湿病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临床治疗中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认为,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属"上部"病因。暑为夏季的主气,夏伤于暑,热气盛。暑邪致病的证候特点为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易耗气伤阴,暑热易犯心包,出现神志病证,易伤肺气,且易挟湿。《内经》分别论述了新感类暑病和伏邪类暑病,提出"热者寒之",对暑邪致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暑湿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人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儿暑湿的临床特点有:(1)高热(39℃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