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患者(IP组)。与72例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NP组)进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IP组在心肌梗死面积、CPK及CPK-MB峰值、killip2级以上泵功能衰竭、某些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闽东医院60例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治的60例梗死前心绞痛与同期住院的无心绞痛病史心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病死率,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梗死前心绞痛可能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侧支循环形成等,减轻了心肌功能异常,对AMI近期预后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临床观察心绞痛(AP)对随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 根据临床117例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AMI前有无AP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将两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心绞痛组)大面积心梗,CPK、CP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无心绞痛组),P<0.05.但两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对AM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具体表现在限制心梗面积的扩大,降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伴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和非梗死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死心绞痛组共107例(43.3%),比非梗死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比57.2%,P=0.043)。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病死、再梗死、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23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死亡,病死率为21.94%。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死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5)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4个。结论广泛前壁和多部位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贾国力  邢程  周倩  高杰 《江苏医药》2015,(2):208-21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初发AMI患者186例分为有IP史(A组,106例)和无IP史(B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瑞替普酶(18mg×2次)静脉注射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峰值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 A组CK-MB和cTnT峰值较B组低(P<0.05),溶栓再通率及4周时LVEF较B组高(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B组低(P<0.05)。A组近期死亡率较B组低(P<0.05)。结论在有IP史的AMI患者,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无IP史者。  相似文献   

8.
张梅  黄体钢 《天津医药》1999,27(3):135-13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的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1例急性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组378例,梗死前无心绞痛493例,对两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生心绞痛组的心肌梗死范围较小,住院期间病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的发生率均低于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末溶栓组和溶栓未再通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者的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者好,而两组溶栓冠  相似文献   

9.
邢泽民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103-103,105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分为A、B两组。结果 A组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休克及病发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可减小梗死面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方式,干预组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合理护理干预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出院时SAS评分、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及心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 PCI)后联合速效心痛滴丸,观察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和治疗组( n=48),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速效心痛滴丸(7粒,tid),观察两组180 d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速效心痛滴丸,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异常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发病后分别于7、10、14d采血测定血清cTnI,将患者分为A组28例,血清cTnI变化符合AMI正常规律;B组18例,血清cTnI变化异常,延迟下降或下降后又升高,随诊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cTnI异常变化可预测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PIA)与临床预后之同的关系.方法 78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46例PIA患者与B组32例无PIA患者.观察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梗死后心绞痛、心衰、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 78例患者平均年龄71.5岁,男52例(66.7%),女26例(33.3%).伴随高血压患者62例(79.4%),糖尿病17例(21.8%),高脂血症19例(24.4%).心功能Killip I级58例(74.3%).A、B两组病人临床终点事件比较: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9.5%与20%,P=0.63);心衰发生率(23.6%与13.1%,P=0.67),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MACE发生率(4.3%与3.1%,P=1.00).结论 本组研究认为老年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环中Galectin-3及BNP浓度变化与其危险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外周血Galectin-3浓度,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40例)相比较,AMI组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且Galectin-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 AMI组外周血半乳糖凝集素-3及BNP的表达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AMI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8mmol/L者为SHG组,血糖〈8mmol/L者为非SHG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SHG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35%、38%、19%和31%,均显著高于非SHG组(13%、17%、2%和11%)(均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明  杨立绘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085-2086
目的 比较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临床预后.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比较两组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择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