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考察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干扰效应,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36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196人,女生169人,平均年龄20.65±1.59岁.所有被试填写了自尊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1)自尊对心理症状和羞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自尊在神经质人格影响心理症状路径中的干扰效应显著;(3)精神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心理症状的因素得到验证.本研究最后对自尊与羞耻感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互动观点.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建构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羞耻感模型,探索以羞耻感为主的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327名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评,包括羞耻感、社交焦虑、自尊、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羞耻感对社交焦虑重要影响作用的假设。结果:模型中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回归权重为0.6,在社交焦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占首要地位,其次为人格因素,权重为-0.35,教养方式、自尊通过羞耻感、人格间接影响社交焦虑。结论: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重要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与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问卷。结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主要与羞耻感、人格中的精神质、内外向等因素相关;社交焦虑易感性高的个体更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且缺乏消极的应对方式;而易感性低的个体在人格的精神质、外向方面表现更明显、突出。结论: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自己行为的羞耻,且不善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羞耻感对社交焦虑影响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在大学生中尝试验证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作用。方法:对21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隔六周的前后测.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纵向研究方法,检验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是否存在及影响的程度。结果:所建构的自回归模型拟合指标理想.作为自变量的羞耻感和因变量社交焦虑呈正相关的关系.羞耻感的降低有利于减轻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个性羞耻维度对社交焦虑水平的影响较其他羞耻感因素更加显著。此外,在行为羞耻和人际敏感因素间有一定程度的直接相关。结论:验证了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作用.为进一步探索羞耻感和社交焦虑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支持证据。对探索羞耻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提供了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大学新生2182人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在活跃、坚韧、利他、随和4个因素的T分均值低于常模;活跃、坚韧、随和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学新生的一些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关系。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重点培养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考察了419名大学生血型、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系,并且O型血型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达到显着性程度;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间存在非常顾着性相关;血型与人格特质间的相关不顾着,但不同血型者具有不同人格特征,同一血型者具有相同人格特征。可以用血型来粗略预测人的人格特征,进而预测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马艳杰 《校园心理》2012,10(3):164-165
研究独立学院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考察了268名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研究不同,人格特征与独立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考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构建人格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19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主效应.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同期心理健康以及后期社会支持两种方式对后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人格不仅可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人格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两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49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和问卷研究,其中男生26人,女生23人,平均年龄22岁。所有被试填答了R0senberg自尊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同时使用内隐联结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结果: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中等程度和高度的相关,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外显自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另外,结果倾向于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相对独立结构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程度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结论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员工满意度综合调查问卷对2700名油田企业青年员工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不同性别的企业员工在内外倾和情绪性、精神质等人格特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2.90,-2.75,-6.07;P<0.001);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员工满意度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且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个别因子能联合预测员工满意度的18.7%的变异量。结论企业员工的人格特征受性别因素的影响;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员工满意度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个别因子对员工满意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民医院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的相关性,为管理层对大中专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37名即将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实习的护理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做典型相关分析。结果:237名护理学生实习前的PSQI总分为(7.01±2.74)分,睡眠质量差的为31.65%(75/23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570(F=2.44,P0.0001),表明心理健康指标中抑郁与睡眠质量指标中睡眠障碍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抑郁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睡眠质量与人格间典型相关系数为0.338(F=1.87,P=0.0107),表明人格指标中内外倾向与睡眠质量指标中日间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E项得分越高者,越容易造成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越低。结论:护理实习生实习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人格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通过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社会支持、人格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SCL-90对526名中学教师(男199,女327)进行评估。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艾森克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6633、-0.1568、0.3486。进一步的交互作用分析、通径分析表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彼此独立的,无交互作用存在。结论: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直接的,未发现社会支持、人格可缓冲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天津高三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状况。方法:应用SCL-90、EPQ测评了337名高三教师。结果: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P〈0.01);EPQ中的N量表和P量表与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分明显相关。结论:良好的人格特征对教师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和羞耻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为45.8%。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各分量表和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08-0.33;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羞耻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GFI=0.94,AGFI=0.88,NFI=0.93,RMSEA=0.1)。结论: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比例较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与个体在童年期受到虐待和忽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羞耻感有关。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ersonality patterns and internalising and externalising behaviour problems in a clinically referred sample of children (aged 4–8) and adolescents (aged 12–18). Methods: Data from families involved in two clinical trials in Victoria, Australia were analysed (n = 59). Families were administered the Millons Clinical Multiaxial Inventory—III (MCMI‐III) which reports personality patterns consistent with Axis II disorder and an Achenbach measure of mental health as appropriate to child's ag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Youth Self‐Report (YSR), or Adult Self‐Report (AS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ising and externalising behaviour problems, and parental personality patterns were examined via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The study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borderline, paranoid, and avoidant personality patterns,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externalising behaviour problems. The relationships were generally stronger for adolescents than for children. However, no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parental personality patterns and internalising behaviour problem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clinical assessment of the family ecology as a whole—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al personality patterns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ur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al risk factor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psychopathology across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331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3.05%,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519,P0.05);(2)男女生在敌对(t=2.340,P0.05)、偏执(t=4.984,P0.001)、焦虑(t=~2.902,P0.01)和恐怖(t=-3.793,P0.001)4个因子有显著性差异;(3)相对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中国青年常模,大学新生表现出较好(P0.001)和较差心理健康水平。SCL-90各因子与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r=0.052~0.513);(4)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质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0.5%~31.1%变异量。结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52名女校大学生样本进行测查,考察了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①除敌对因子外,女校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青年组(t=3.20~16.14,P<0.01);②神经质、宜人性和SCL-90的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神经质和宜人性是女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宜人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