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颖  卢进  田为中 《首都医药》2007,(14):30-3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溶栓、抗凝、扩容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溶栓、抗凝治疗后疗效、随访其预后。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累及顶、额叶,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产褥期。MRV磁共振静脉造影可有特异性表现。早期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后很快康复。随访半年无症状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MRV可帮助明确诊断。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早期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颅脑CT、MRI表现。急性期(发病<1周)11例,亚急性期(发病12周)6例,慢性期(发病>2周)4例。4例位于上矢状窦,6例位于上矢状窦并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3例位于上矢状窦并横窦乙状窦,4例位于横窦并乙状窦血栓,2例位于下矢状窦,1例位于海绵窦,1例位于大脑上静脉并吻合静脉。结果 CT平扫18例,9例出现上矢状窦或窦汇高密度三角征,4例伴随横窦、乙状窦半月形高密度征,12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增强CT静脉造影(CTV)18例,全部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即静脉窦内充盈缺损。MRI检查15例,9例于T2WI和FLAIR序列上出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被混杂信号影所代替,7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并血管源性水肿;15例MRV显示静脉窦血栓12例,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狭窄或充盈缺损区。结论 CT与MRI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方法,CT静脉造影(CTV)、MR静脉造影(MRV),多能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使该病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晏广  李百升  祝刚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92-149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之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组7例病例中有3例为产褥期妇女,其余4例患者无特殊病史,7例患者头颅CT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脑水肿,表现脑沟变窄(7例),局部脑池受压(5例)甚至消失(2例),平扫检查显示高密度三角征2例,额叶多发小软化灶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DSA检查上矢状窦不显影2例、显影不均4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7例,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迂曲5例.7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生活可自理,随访3年无死亡病例,无新脑出血病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无合并脑出血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行肝素钙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在23~46岁。②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③MRI及MRV检查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3例,单纯横窦1例。④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MRI MRV检查,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以及如何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2008年神经内科和妊产妇救治中心住院的16例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了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产前发病4例,产后发病12例。多以头痛、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癫痫大发作等为首发症状,可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实验室检查多有纤维蛋白原升高、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升高等。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等多为双侧多发性脑梗塞,MRV及DSA显示为大脑浅静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等血栓。经综合治疗后除1例死亡外余病例均完全恢复,未留下后遗症等。结论: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对起病较急的颅高压伴或不伴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妊产妇,需高度怀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行MRI、MRV或DSA等检查。确诊后宜尽早以脱水降颅内压、低分子肝素抗凝、巴曲酶降纤或尿激酶溶栓等综合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及MR对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DSA、CT以及MRI图像表现。结果 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合并多发性片状低密度灶,经MRI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增强;经DSA检查显示左侧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且大脑皮层静脉明显减少;5例为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灶;经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经增强扫描显示局部存在轻度斑片状的增强;经MRS检查显示病灶区域内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结论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MRI以及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现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一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血栓性静脉炎为脑血管疾患中较少见的一种,其发生率远较颅内出血性疾患为低,也比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栓塞性疾患为少见。在侧窦、海绵窦、上矢状窦、直窦等处虽均可发生,但以侧窦及海绵窦的血栓性静脉炎较为多见。Courville 氏在40,000例尸检材料中,共发现163例颅内静脉感染性血栓形成,故若按此材料而论,其发生率不过占一般尸检材料的0.4%,其中侧窦栓塞居首位,占90例,其次为海绵窦栓塞与上矢状窦栓塞,前者50例,后者23例。因此,海绵窦栓塞的发生率只占0.1%。一般所谓海绵窦栓塞或海绵窦血栓形成多指急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至于慢性或非炎症性病例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栓塞静脉窦的扩散信号表现预测治疗后对应的栓塞静脉窦再通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以及MRDWI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MR静脉成像、DWI、增强扫描。分析首次常规MRI检查结合MR静脉成像结果;首次MRI检查各期脑静脉窦血栓表现;≥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结果,观察静脉窦再通情况。结果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8例(75.0%),左侧横窦血栓形成30例(46.9%),右侧横窦血栓形成32例(50.0%),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8例(43.8%),右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4例(37.5%),直窦血栓形成10例(15.6%)。在累及静脉支数方面,单支10例(15.6%),2支16例(25.0%),3支26例(40.6%),4支8例(12.5%),5支4例(6.3%)。MR静脉成像显示梗阻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静脉侧支形成,血栓累及的静脉窦缺失正常血流信号。172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106支静脉窦在T1WI上呈高信号,82支静脉窦在T2WI上呈高信号,80支静脉窦在T2FLAIR上呈高信号,56支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分别占61.6%、47.7%、46.5%、32.6%。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时,常规T1WI、T2FLAIR病变静脉窦呈等信号或高信号。56例患者接受≥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首次DWI检查呈高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随访复查栓塞静脉窦完全再通率28.0%显著低于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已行常规MRI检查时,DWI检查不具有辅助的诊断价值。DWI检查脑静脉窦血栓呈高信号患者,提示栓塞的静脉窦再通机会减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应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3例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5~12分。急诊头颅CT扫描检查9例为硬膜下新月形高密占位影,混杂高低密度影12例,间隔状或高低分层密度影2例;中线结构偏移0.5~2.0cm,血肿量平均55mL。均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手术治疗,术中证实急性硬膜下出血源于单纯皮层动脉破裂2例,桥静脉和侧裂静脉损伤9例,上矢状窦损伤6例,岩上窦损伤3例,横窦损伤2例,横窦及乙状窦交界处损伤1例。出院按GOS评分,死亡1例,重残6例,中残11例,恢复良好5例。结论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意识状况和病情进展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是决定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鲍利改 《河北医药》2016,(8):1231-1234
目的:探讨以发作性头痛为临床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的临床特征与静脉血栓部位关系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月7月经确诊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CTV或加强MRV等资料,分析不同血管累及部位的发病时间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颅内压增高有8例(57%),颅内压正常6例(43%);脑脊液白细胞正常范围9例(64%),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5例(36%);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高于正常5例(36%);D-二聚体正常范围9例(64%)。头颅CT脑叶可疑低密度信号2例;头颅CT未见异常3例;皮层局限性脑水肿1例;可疑条索状高密度影8例。14例患者CTV或MRV检查患者均有阳性改变,其中单纯左侧横窦3例,左侧横窦合并乙状窦6例,双侧横窦1例,上矢状窦合并双侧横窦1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合并左侧横窦血栓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痊愈6例,明显好转8例。结论对于发作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TOF MRA)对后组静脉窦,尤其是窦汇区解剖及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受检者行常规MRI和3D CE TOF MRA检查,排除颅内静脉系统病变后,对MR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中,横窦左右对称12例,优势侧横窦位于右侧14例,左侧2例;上矢状窦和直窦与左右横窦均有四种连接方式;左右横窦之间可以连接或不连接;非优势侧横窦可以发育细小或完全不发育。结论3DCETOFMRA是显示窦汇区的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病因分型、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和临床经验。方法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入选病例标准选择治疗病例,按照静脉溶栓治疗规范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描述病因分型;分析溶栓后不良反应。结果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为脑梗死主要病因,分别占41.4%,29.3%;临床疗效好者占37.3%;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占6.67%。结论脑梗死病因分型比例与CISS分型比例一致;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溶栓后影响预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评估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MR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对比分析患者MRI及MRA影像征象。结果患侧眼球突出8例,海绵窦扩张8例,其中1例为双侧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7例,岩上、岩下窦扩张1例,岩上窦扩张1例,眼肌增粗1例,脑挫伤3例。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及MRA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有成像简单、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提高基层医院对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水平。方法 对其中5例行CT扫描,全部病例随访3年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T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出血和梗塞灶。随访3年,全部病例均达临床治愈。结论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靠临床诊断,CT扫描可做辅助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一般较好,远期治愈率较近期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提高基层医院对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水平。方法 对其中 5例行CT扫描 ,全部病例随访 3年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T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出血和梗塞灶。随访 3年 ,全部病例均达临床治愈。结论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靠临床诊断 ,CT扫描可做辅助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预后一般较好 ,远期治愈率较近期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大脑大静脉与直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8例大脑大静脉与直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和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为急性起病,5例为亚急性起病,3例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腰穿显示16例患者颅压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18例患者均有异常征象,其中3例合并上矢窦,2例合并海绵窦血栓形成。上述患者予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死亡2例,痊愈16例。结论大脑大静脉与直窦血栓形成表现多样,多伴颅内压增高。及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降颅内压和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闫舫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2):113-1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春市中心医院16例C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CVT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居多,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滲血或血肿。治疗方法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抗凝和溶栓治疗。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联合检查,可明确诊断。该病一经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