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及护理干预对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住院序号随机分成研究组60例,对照组55例。研究组在患者出院之日起至6个月内,医生护士定期预约主动上门服务及家庭现场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嘱患者不适随诊。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在功能康复隋况、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关技能掌握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定期家庭访视和护理干预,不但教会了患者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促进了患者肢体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访视及护理干预对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住院序号随机分成研究组60例,对照组55例.研究组在患者出院之日起至6个月内,医生护士定期预约主动上门服务及家庭现场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嘱患者不适随诊.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在功能康复情况、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关技能掌握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明显.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定期家庭访视和护理干预,不但教会了患者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促进了患者肢体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期家庭访视对出院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脑卒中导致偏瘫,在住院时经系统康复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对照组25例,2组的肢体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干预组患者由责任护士定期家庭访视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指导,由家属协助,按照其指导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而对照组只接受常规随访.结果 出院后3个月2组患者比较,干预组康复有效率为96%,对照组康复有效率为56%,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出院后定期家庭访视进行康复指导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胸腰椎骨折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嘱定期回医院复诊;干预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自患者出院之日起至出院后6个月,由访视小组成员定期预约,于每周六下午主动上门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分析每个阶段患者出现的相关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 通过家庭访视护理干预指导.干预组在遵医状况、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康复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功能康复效果及总体生活质量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定期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不但促进了患者康复.而且使患者遵医行为不断增强,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家庭访视在胸腰椎骨折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在胸腰椎骨折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住院序号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55例。干预组在患者出院之日起至6个月内,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比较家庭访视后两组患者知识知晓度、技能掌握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家庭访视后干预组患者的知识知晓度和技能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期家庭访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胸腰椎骨折患者肢体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效果。方法对愿意接受家庭访视护理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给予心理康复、肢体功能锻炼指导、健康教育等。结果第1次家庭访视与术后6个月访视患者肢体功能评定等级优良率,掌握疾病相关康复知识、技能,并发症发生率分别经秩和、字2检验,P均<0.01,有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时各项指标优于第1次访视时。结论家庭访视能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肢体功能康复良好,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技能掌握率增加,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定期家庭访视方式对脑梗死出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估脑卒中后三级康复干预的实用性。方法:将2001-10/2003-1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0例出院脑梗死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成家庭访视组与对照组各80例。定期家庭访视内容包括对家庭康复环境的布置和改造指导、康复训练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心理康复指导和疾病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教育,对照组不作家庭访视。访视频度前3个月每周1次,3个月后每半个月1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共访视1年。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FMA总分相差不明显(P均>0.05),1年后两组上述3种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访视组治疗后各项FMA(上肢因子、下肢因子、总分)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两组治疗前ADL分项评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ADL在排尿、排便、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活动(步行)、穿衣、上下楼梯、洗澡等分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家庭访视组治疗后ADL(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活动步行、洗澡等)分项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对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足月妊娠产妇按住院序号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定期家庭访视.结果:观察组在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授乳技巧掌握率、婴儿体重、护理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访视可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建立出院家庭访视档案,分别于出院后1周和出院后1,2,3个月进行家庭访视,给予心理护理、下肢功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指导,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下肢功能活动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活动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康复指导,能延伸健康教育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入院当天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比较,康复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定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患者伤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出院青光眼患者的遵医行为及家庭访视对其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青光眼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住院期间实旌相同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发放随访卡,定期家访并予以护理指导,包括: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心理康复指导、疾病康复相关知识的认识教育;对照组不作干预。结果 出院1年后对两组患者遵医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遵医情况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对出院青光眼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帮助其提高遵医率、控制眼压升高、防止并发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光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93-5993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30例颅脑损伤患者派专业护士定期随访。结果患者出院时Fugl-Meyer评分27.15±7.24、Barthel指数35.70±7.67、MMSE16.20±3.8,在出院0.5 a后Fugl-Meyer评分37.90±7.60、Barthel指数58.85±11.57、MMSE 23.49±5.32,均较出院时有所提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家庭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家庭访视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期家庭访视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120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分为访视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相同,访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定期家庭访视。研究者分别于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和出院后6个月时应用生理状况问卷和康复情况问卷对其进行测评。结果子宫切除术后部分患者存在卵巢功能减退和排泄功能紊乱症状。访视组患者术后部分生理状况明显改善,康复时间缩短。结论定期家庭访视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加速其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定期家庭访视方式对脑梗死出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估脑卒中后三级康复干预的实用性。方法:将2001-10/2003-1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0例出院脑梗死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成家庭访视组与对照组各80例。定期家庭访视内容包括对家庭康复环境的布置和改造指导、康复训练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心理康复指导和疾病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教育,对照组不作家庭访视。访视频度前3个月每周1次,3个月后每半个月1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共访视1年。治疗前后采用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FMA总分相差不明显(P均&;gt;0.05),1年后两组上述3种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访视组治疗后各项FMA(上肢因子、下肢因子、总分)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lt;0.01~0.05);两组治疗前ADL分项评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gt;0.05)。治疗后两组ADL在排尿、排便、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活动(步行)、穿衣、上下楼梯、洗澡等分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lt;0.05)。同时家庭访视组治疗后ADL(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活动步行、洗澡等)分项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lt;0.01~0.05)。结论:定期家庭访视是脑卒中病后三级康复干预的有效方法,可明确提高脑梗死出院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益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庭随访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由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从出院之日起按计划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同时配合中药外敷、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结果经过6个月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实验组患者对遵医行为、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出院后家庭随访能提高患者对出院康复锻炼的认知及依从性,从而缩短了股骨干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出院后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和电话访视及随诊,观察组在常规出院随访基础上分别在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家庭访视,实施个体化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及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家庭访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康复训练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肺部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肺部并发症(肺炎、肺不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重点从“气道湿化、胸部物理疗法、气道管理、口咽部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给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按需吸痰、对症等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重型颅脑损伤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对36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评估,制订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并于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家庭访视,给予分阶段的肢体功能锻炼指导及日常生活活动指导,并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结果36例患者6个月后均可弃拐行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率均有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开展家庭访视和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访视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对照组以自我管理和家庭监护为主要康复方式,研究组则组建家庭访视小组,于出院后每3个月深入家庭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访视....  相似文献   

20.
詹雪  张菁  杜杏利 《护理研究》2012,26(31):2971-297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建立家庭护理病房的可行性。[方法]将53例本市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出院时按常规进行出院指导,对照组定期电话随访;研究组上门进行康复护理及相关技能指导,建立家庭护理病房。[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护理病房对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康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