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探讨改进。[方法]对120例慢性结肠炎病人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注射器接尿管(代肛管)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学红 《护理研究》2005,19(10):2011-2012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组采用先开塞露灌肠.再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牛学红 《护理研究》2005,19(22):2011-2012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组采用先开塞露灌肠,再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1例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药液150ml, 观察组1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20ml, 观察组2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00m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的药液量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保留灌肠药物治疗时,调整药液量的方法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导管保留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48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20mL注射器衔接球囊导管进行保留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病人舒适感增强,总体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应用球囊导管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保留灌肠,可显著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药物外溢,提高病人的舒适感,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整体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改良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002年7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将免煎中药充分溶解后装入输液瓶中连接一次性输液器,剪去过滤网接18号导尿管保留灌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提示改良灌肠方法用免煎中药保留灌肠,可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用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护理慢性结肠炎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 6 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 ,观察组的用注射式接尿管 (代肛管 )方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 (P <0 0 1) ,灌肠药液外溢减少 (P <0 0 1) ,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 ,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的时间 ,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进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盆腔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保留灌肠效果,包括插管长度、耐受情况、药液保留时间(>2 h)、病人坠胀感和药液外溢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插管长度、耐受情况、药液保留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发生坠胀感和药液外溢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需行保留灌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保留灌肠药液150 mL,观察组1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20 mL,观察组2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00 mL.比较3组患者灌肠药液保留时间及药液外溢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1及观察组2的药液量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观察组2优于观察组1(P<0.001).观察组1及观察组2灌肠药液外溢构成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2低于观察组1(P<0.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保留灌肠药物治疗时,调整药液量的方法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结合睡眠干预在婴幼儿检查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180例无法有效配合治疗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结合睡眠干预,观察两组婴幼儿保留灌肠后进入睡眠起效时间、睡眠维持时间及灌肠液的外溢情况。[结果]观察组婴幼儿睡眠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睡眠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灌肠液外溢次数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结合睡眠干预保证了药物起效及维持时间,减少了药液外溢的损失,用于婴幼儿镇静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 :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 :对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 ,治疗组采取双腔球囊乳胶管 ,用输液吊筒控制注药速度 ,球囊内注水防止药液外溢来进行保留灌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 ,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 ,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 :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液外溢 ,扩张肠壁 ,加快药物吸附速度 ,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 ,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方法灌肠效果。[方法]将108例肾衰竭药用炭灌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实验组用新方法灌肠,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灌肠。比较其药物保留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并评价治疗的有效率及病人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延长(P〈0.01);治疗后Scr、BUN、Ua较低(P均〈0.05);对BUN、Scr、Ua的吸附总有效率较高(P〈0.01);病人不良反应症状较少(P〈0.05)。[结论]新灌肠方法行药用炭液灌肠,能延长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囊双腔肛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需要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的患者各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单囊双腔肛管灌肠,对照组给予传统橡胶肛管灌肠,比较2组患者的反应和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疼痛不适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肠道清洁度好,灌肠液保留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操作方便.结论 临床应用单囊双腔肛管,患者痛苦少,疗效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在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期间,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口服中药汤剂护理、补液护理、病情观察、睡眠护理、饮食护理;观察血便情况、临床主要症状等指标。[结果]84例病人中,血便改善总有效率89.29%,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5.7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汤剂口服,结合精心护理是治疗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入院日的奇数、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用输液瓶接一次性输液器再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灌肠,每晚1次,每次240ml;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用一次性灌肠袋灌肠,每日2次,每次120ml;观察两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药液外溢、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提高了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优于常规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6.
改进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和效率,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灌肠效果(术中肠道清洁度),记录灌肠效率(灌肠所用时间、术中肠壁水肿、灌肠总次数)及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腹部疼痛、心慌气短、睡眠障碍、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提高(χ2=6.249,P<0.05),灌肠所用时间减少(χ2=9.405,P<0.01),术中肠壁水肿减轻(χ2=11.737,P<0.01),灌肠总次数减少(χ2=9.859,P<0.01);在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方面,腹部胀痛无明显差异(χ2=2.188,P>0.05),心慌气短、睡眠障碍和肛门坠迫感减轻(χ2=6.567,6.182,8.895,P均<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柏散外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①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前干预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在配合悉心的护理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