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三磷酸腺苷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三磷酸腺苷治疗组与普罗帕酮治疗组各64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律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三磷酸腺苷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普罗帕酮组的79.69%,复律时间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组不良发生率为65.63%(42/64)高于普罗帕酮组的21.88%(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磷酸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且复律时间亦较普罗帕酮组缩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病人23例静注索他洛尔,15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平均转复时间2.7±4.6分钟;21例静注普罗帕酮,14例转复,平均转复时间2.8±5.1分钟。两组疗效及转复时间无显著差异。2例(8.7%)及1例(4.8%)病人分别在静往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收缩压<10.7kPa)。两种药物用药前后胸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等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素他洛尔和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室上速疗效较高、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0例随机分为ATP组和普罗帕酮组,每组各40例患者。观察二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TP组有效率90,平均转复时间(5.91±2.4)min,不良反应发生率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87.5,平均转复时间(8.93±2.6)min,不良反应发生率15,两药平均转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普罗帕酮转复成功率相似,但不良反应少,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 进行心电监护,给予普罗帕酮70 mg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注射同时密切观察心律、血压变化及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转复率97.2%.2例在转复时出现窦性静止,停注后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普罗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显著.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必须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曾益华  张世杰  胡爱民 《中国医药》2011,6(9):1056-1057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静脉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6例完全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44例)和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注射(5 min注完),若无效,20min后重复1次;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5~7 mg/k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继之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分别为93.2%(41/44)和88.1%(37/42)(P>0.05);平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12.4±7.8)min]明显短于胺碘酮组[(30.7±10.3)min](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普罗帕酮组为[29.5%(13/44)]明显高于胺碘酮组[11.9%(5/42)](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基本相同,但普罗帕酮起效快,更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胺碘酮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较普罗帕酮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西地兰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分别静脉推注西地兰0.2~0.6mg或普罗帕酮70~210mg或胺碘酮150~60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心室率变化及药副作用。结果西地兰组28例,转复成功11例(39.3%);普罗帕酮组38例,转复成功27例(71.1%);胺碘酮组40例转复成功32例(80%)(P<0.05)。平均复律时间:西地兰组(233±100)min,普罗帕酮组(101±68)min,胺碘酮组(180.6±52.2)(P<0.05)。结论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与西地兰组,转复成功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黄卫东  林样欢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03-2104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7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维拉帕米组。对比2组患者:转复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时间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率:普罗帕酮组为98%,维拉帕米组为88%。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时间:普罗帕酮组平均为5.8分钟,维拉帕米组平均为7.5分钟。不良反应发生率:普罗帕酮组为8%,维拉帕米组为16%。结论:普罗帕酮转复率较维拉帕米高,复律时间较维拉帕米快,不良反应较维拉帕米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9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心率、血压、转复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普罗帕酮组用药后心率为(82.6±5.4)次/min,胺碘酮组为(83.9±6.8)次/min,两组用药前后心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743、0.185,P=0.011、0.017);普罗帕酮组用药后转复时间为(12.7±6.9)min,胺碘酮组为(27.9±10.7)min,两组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7,P=0.000);普罗帕酮组转复有效率为88.5%,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为8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15,P=0.107);普罗帕酮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58,P=0.231).结论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相当,且安全性好.但普罗帕酮起效更快,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毛琳 《中国医药科学》2012,(10):246-247
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转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2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维拉帕米组和胺碘酮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94.3%,维拉帕米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82.7%,胺碘酮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59.5%,维拉帕米组与普罗帕酮组转复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胺腆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心律转复时间较维拉帕米组和胺碘酮组差异显著(P<0.01),维拉帕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结论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应首选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其次为维拉帕米,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28例经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70 ̄210mg/次,静脉注射后,观察并记录心电图、血压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记录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了解对患者血压、心率等的影响。结果: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后全部转复,总有效率达100%,28例均在注射药物后8 ̄50分钟内转复,平均转复时间(18.5±10.0)分钟;盐酸普罗帕酮注射后血压均平稳。结论:盐酸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少,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转复疗效的比较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200例90d内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按1[DK]∶1的比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治疗组(1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体重小于60kg者按0.01mg[DK]?kg-1给药)或普罗帕酮对照组(70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观察心律的转复,监测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改变、24h动态心电图等。结果:给药后90min,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总转复率为55%(55/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50%(40/79例),心房扑动转复率为71%(15/21例);普罗帕酮组总转复率为21%(21/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24%(21/90例)。转复时RR间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伊布利特组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经电复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临床效果。方法阵发性室上速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静脉滴注普罗帕酮,对照组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复律时间(14.46±5.52)min,对照组的平均复律时间(27.32±8.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见效快,患者耐受差,对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较为适用;胺碘酮见效慢,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应证更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45例和胺碘酮组41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转复时间、转复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为(8.14±1.80)min,胺碘酮组为(19.31±2.9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8,P〈0.05);两组转复率分别为84.44%(38/45)、85.37%(3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2%vs21.95%,χ2=0.01,P〉0.05)。结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均可作为治疗PSVT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新近发作(24h之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68例,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组 23人,普罗帕酮组23人,毛花甙C组22人,分别静脉给予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治疗,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用药开始到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比较三组4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4h普罗帕酮组转复21例(91.3%),转复时间34.8±19.9min;胺碘酮组转复15例(65.2%),转复时间37.1±22.3min;毛花甙C组转复10例(45.5%),转复时间92.9±47.5min。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转复率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均P<0.01),而普罗帕酮组优于胺碘酮组(P<0.05)。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在转复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转复时间均短于毛花甙C组(P<0.01)。普罗帕酮组出现副作用2例。结论 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以普罗帕酮为最好,其次为胺碘酮,而毛花甙C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无差别。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5例PS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普罗帕酮治疗患者31例(普罗帕酮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患者34例(胺碘酮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分别为25(25/31)例和28(28/34)例,两组患者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为8.02±3.21min,胺碘酮组为14.66±5.29min,胺碘酮组转复时间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PSVT临床有效率及副反应无明显差别,但胺碘酮组转复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普罗帕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n=20)和西地兰组(n=20),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210 mg、西地兰0.4~0.6 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15例,成功率75%,西地兰组转复成功8例,成功率40%,P〈0.05。结论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盐酸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盐酸普罗帕酮组35例和胺碘酮组30例,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心率、血压、转复时间及转复有效率。结果:盐酸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患者的心率在用药前(184.8±27.5vs183.4±28.1)、后(82.7±5.3vs84.85±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前与用药后(184.8±27.5vs82.7±5.3)、(183.4±28.1vs84.8±6.7)比较,效果显著(P〈0.05);两组的转复时间(12.8±6.7vs28.6±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104.5±13.5/72.7±10.3vs103.4±15.1/74.8±12.7)、(102.6±9.4/73.5±9.9vs106.8±10.5/71.7±9.3)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复率分别为100%(35/35)、90%(2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均较好,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更适合应用于心功能正常或对其耐受性较好的患者,故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优先选用。胺碘酮可以应用于治疗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孙理社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183-184
目的 观察并对比普罗帕酮与三磷酸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普罗帕酮治疗组(A组)和三磷酸腺苷治疗组(B组),每组33例,两组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和三磷酸腺苷,治疗后对其复律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复律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6%(2/33)和15.15%(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三磷酸腺苷均为临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但后者的复律时间短于前者,而前者的不良反应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白雪 《北方药学》2012,9(9):8-9
目的:以药物联合应用理论为指导,探讨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2011年4月对来我院治疗的8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维拉帕米组用6mg药物溶于20ml10%葡萄糖液制成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最大剂量为18mg;普罗帕酮组用60mg药物溶于20ml10%葡萄糖液制成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最大剂量为180mg,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普罗帕酮组平均复律时间(4.5±1.1)min,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率为2.5%;维拉帕米组平均复律时间(8.1±1.5)min,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率为15%。普罗帕酮组平均复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维拉帕米组,总有效率高于维拉帕米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及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滴注胺碘酮150~600mg或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0例转复成功42例(84%),普罗帕酮组46例,转复成功31例(67.3%)(P〈0.05)。比较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