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D271(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low affinity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LNG—FR)及CD133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比较,选出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271^+细胞及CD133^+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分别进行培养,14天后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对每个传代细胞进行计数,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取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3代以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通过细胞形态及免疫化学染色鉴定比较成骨及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CD271阳性分选纯度为(89.50±0.98)%,CD133阳性分选纯度为(88.03±3.06)%;1×10^4个CD271^+细胞培养后产生的CFU—F数目是1×10^4个CD133^+细胞培养后形成CFU—F数目的2倍,CD271^-细胞培养后无CFU—F形成,而CD133^-细胞培养后可形成少量的CFU—F;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第3代后表型基本一致,即CD34^-、CD14^-、CD45^-、CD90^+、CD29^+、CD44^+、CD105^+、CD73^+;CD271^+细胞的增殖能力比CD133^+细胞的高出3倍,而且具有更强的成骨、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虽然CD271及CD133阳性分选都可以得到间充质干细胞,但相比之下,CD271阳性分选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因而CD271阳性分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阃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双份脐血移植的植入动力学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双份脐血中的淋巴细胞与优势份脐血的产生相关。本实验将双份脐血的CD34^+细胞与CD3^+细胞混合培养,观察CD3^+细胞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无影响。方法建立液体和半固体培养体系,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双份脐血间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混合培养6d和14d。以流式细胞计数观测CD34^+细胞培养后的分化指标(CD33,CD41,CD71);计数集落形成单位(GM—CFU、BFU-E、GEMM—CFU)分析CD3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液体共培养后各份CD34^+细胞表面分化指标的变化。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70±0.72)%。3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分化指标无差异(P〉0.05);6d的CD33、CD7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半固体共培养后CD34^+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实验组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数低于对照组(P〈0.05),而混合细胞集落形成数(GEMM—CFU)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有影响,推测双份脐血间的相互作用可部分地通过CD3^+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及CD34^+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2×10^4)、C组(MSC4×10^4)、D组(MSC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人胎盘CD133^+细胞具有LTC-IC集落启动细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功能上评价人胎盘CD133^+细胞是否具有长期造血重建功能。采用免疫磁殊激活分选系统(MACS)富集胎盘CD133^+细胞作为测试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LDA)设置4种不同浓度的测试细胞,用胎儿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制备的饲养层细胞共培养于长期培养体系中,以检测测试细胞中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发生率及其增殖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人胎盘CD133^+细胞群中含有LTC—IC,其发生率为1/645;LTC—IC具有增殖分化为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的能力;在所有LTC—IC阳性孔中,产生CFU—GM的孔占总阳性孔的71.4%,产生CFU—GM和CFU—Mix的孔占总阳性孔的28.6%。结论:人胎盘组织CD133^+细胞群中存在LTC—IC,并具有造血早期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6.
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rhG-CSF体内应用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动员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rhG-CSF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rhG-CSF80μ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天,在最后1次注射后分别于6,12和168小时取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单个核细胞(MNC)接种于12孔培养板14天,对形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进行计数,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抗原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表明:rhG-CSF组骨髓形成的CFU-F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6小时取材较12小时,168小时取材形成的CFU-F数目多(p〈0.01),12小时与168小时CFU-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FU-F显示CD34^-、CD133^-、CD90^+、CD105^+,骨髓CFU-F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rhG-CSF组6小时取材外周血具有类似骨髓的CFU-F,出现的频率为(0.50±0.11)×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G-CSF可使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加速,但时间短暂,其高峰在rhG-CSF应用5天后的6小时内。rhG-CSF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也有动员能力,但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本研究将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当天分选的新鲜脐血CD34+细胞;②对照组:含SCF、FLT3-L、IL-3、IL-6四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的脐血CD34+细胞;③实验组:条件同对照组,但加入了TGF—β1单克隆抗体。3组均检测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kit,计数混合集落(CFU—GEMM)、红系爆式集落(BFU—E)、粒系集落(CFU—GM)。结果显示:实验组MNC、CD34+细胞、CD34+c—kit+细胞计数分别为[(2.35±0.25)×10^5、(1.16±0.29)×10^5、(1.09±0.2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13)×10^5、(0.55±0.19)×10^5、(0.51±0.2)×10^5],(P均〈0.01)。实验组CD34+c—kit -亚群计数为(12.95±3.17)×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3)×10^3,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早期集落CFU—GEMM、BFU—E的产率[(16.3±4.72)×10^3,(65.0±20.96)×10^3]明显高于对照组[(5.0±2.58)×10^3,(16.25±7.93)×10^3](P〈0.01),相对较晚期集落CFU—GM的产率在对照纽[(4.0±2.28)×10^3]和实验组[(6.33±2.85)×10^3]均高于空白组[(0.75±0.29)×10^3],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TGF—β1单克隆抗体促进了脐血MNC和CD34+细胞的扩增,且早期细胞CD34+c—kit -细胞扩增更为突出;提高了早期集落CFU—GEMM和BFU—E的产量,而对相对较晚期的髓系集落CFU—GM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单克隆抗体能协同其它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保留一定量更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减轻了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 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0+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 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MSC以及非白血病的MSC的三者生物学特性。将骨髓MSC分为3组:白血病组、完全缓解组以及非白血病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MSC的形态学特征,在原位瑞氏染色后计数各组CFU-F数,计数各组MSC的融合时间,绘制各组MSC的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S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并计算DI值。结果发现,3组骨髓MSC的形态无差异;3组原代MSC的CFU-F数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MSC的CFU—F最少;3组原代MSC的融合时间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MSC组的融合时间最长;在第3、5、7天对3组MSC(第2代)的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MSC(第二代)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05、CD106均为高表达,CIM5表达阴性,3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37、0.50);各组MSC(第二代)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9.9±4.0)%,(90.2±3.0)%,(91.0±3.0)%,3组比较未显示差异(P=0.79)。3组MSC的DI值都在0.9-1.1范围之内。结论:在对白血病与非白血病的第二代MSC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法分离脐血贴壁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贴壁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免疫表型特征;在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条件下诱导细胞分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分化后细胞原胶原Ⅱ型基因的表达。采用分阶段共培养方法观察脐血贴壁细胞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为(3.5±0.7)/106。脐血MSC体外至少可以扩增15代。没有分化的脐血MSC表型为CD13、CD29、CD90、CD105、CD166、SH2、SH3和SH4阳性,CD45、CD34和CD14阴性;脐血MSC培养上清中干细胞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阳性。在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条件下,脐血MSC原胶原Ⅱ型基因mRNA表达阳性。脐血MSC与CD34+细胞共掊养14d,CD34+细胞扩增率高于未共培养组4倍。结论脐血MSC具有类似于成体骨髓MSC的特征,对造血干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62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其中31例供者在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A组);另31例供者于第4、5天均单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A组供者每微升外周血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分别1.56×10^5μ1、8.56×10^4μl、6.12×10^4μl、3.38×10^4μl、2.27×10^4μl、3.83×10^4μl、744μl及3588μl,与B组的1.40×10^5μl、7.34×10^4μ1、5.32×10^4l、3.06×10^4μl、1.83×10^4μl、3.21×10^4μl、554μl及3120μ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采集物中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1.52(0.54—2.87)]、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0.57(0.15—1.64)]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0.064(0.018—0.673)]的比值与B组[1.68(0.31—3.35)]、[0.59(0.18—1.25)]、[0.063(0.021—0.1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无影响,对rhG—CSF动员的同一健康供者可单独采集骨髓、外周血采集物或同时采集两种采集物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 ,将MSC分别以 8× 10 4 (A组 )、4× 10 4 (B组 )和 2× 10 4 (C组 )个细胞 孔分别接种于 6孔板 ,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 7天 ,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 0、2 4、72小时和 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 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 ,A组和B组CD4 CD2 5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 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CD4 CD2 5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Fn、TPO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生成素(TPO)融合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Fn-TPO融合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以其对骨髓MSC进行基因修饰;观察Fn-TPO基因在骨髓MSC中的表达,以及基因修饰后骨髓MSC的体外增殖、黏附造血细胞和分泌TPO的能力;并将脐血CD34+细胞接种到基因修饰后骨髓MSC形成的滋养层,培养7d观察修饰后骨髓MSC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Fn-TP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且以该逆转录病毒载体对骨髓MSC进行体外基因修饰;Fn、TPO基因在骨髓MSC内能够正常转录;基因修饰后的骨髓MSC体外增殖能力[(6.92±0.77)×104/ml]与对照组[(7.18±0.89)×10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黏附造血细胞能力分别为0.188±0.018和0.167±0.017(P<0.01),分泌TPO能力分别为(7.46±0.59)ng/ml和(5.58±0.37)ng/ml(P<0.01),细胞分泌TPO的能力不受培养时间的影响,但受细胞生长状态影响;2×104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经基因修饰后骨髓MSC联合必要细胞因子体外扩增7 d,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BFU-E、CFU-GM及CFU-GEMM分别为(29.9±2.7)×104、(33.3±2.8)%、109.3±4.1/1×104CD34+细胞、163.7±7.1/1×104CD34+细胞、13.3±1.5/1×104CD34+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Fn-TPO基因修饰能够增强骨髓MSC黏附造血细胞、分泌TPO及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对体外造血的支持能力,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及增殖能力检测,并对骨髓细胞进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分析.对MDS患者的MSC进行贴壁培养,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以观察细胞数和CFU-GM的变化,作为MDS患者MSC支持造血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来自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表型鉴定CD34,CD45阴性,SH2(CD105),SH3(CD73),Thy-1(CD90)阳性,体外诱导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增殖能力和CFU-F形成能力与源于正常供者的MSC相当.支持造血的体外实验显示,实验组培养上清中的细胞总数和CFU-GM计数在第2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来源于MDS患者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正常供者的MSCs无差异,但其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较后者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