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口服,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2.
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加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50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主要临床症状、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电图、主要临床症状及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麝香保心丸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方案的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受到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予以稳心颗粒口服治疗,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予以麝香保心丸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如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麝香保心丸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且一定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临床运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止痛安神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给予止痛安神口服液,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安慰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心绞痛和抑郁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两组的心绞痛和抑郁症状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周后对照组的HRV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HRV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止痛安神口服液能较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HRV、心绞痛和抑郁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稳心颗粒;观察组患者口服稳心颗粒和麝香保心丸。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发作的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14,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5.923,6.330,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博苏治疗卧位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律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60例卧位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博苏加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心律失常及HRV时域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日用量、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HRV 指标明显提高(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博苏可增加卧位性心绞痛患者的HRV,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5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其中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8~10 mg/d,每日睡前一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3.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血清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可以降低hs-CRP。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护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血清hs-CRP水平,出院1个月后患者24h内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时间.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治疗第7天、14天,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心机缺血总负荷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新梅 《吉林医学》2011,32(23):4799-4800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对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点滴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40 ml/d,晚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hs-CRP、FI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脂、hs-CRP、FIB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血脂、hs-CRP、FIB水平明显下降。结论:丹红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hs-CRP、FIB水平。  相似文献   

10.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压低减轻,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普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其中血清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4.61±4.30)mg/LVS(14.23±6.21)mg/L,P〉0.051;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与普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明显性差异[(12.01±5.10)mg/LVS(8.81±6.32)mg/L,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易损斑块。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可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加用普伐他汀后可进一步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的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危险分层将UAP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个亚组,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UAP患者47例、对照组(健康者)28例的血清hs—CRP及Lox-1浓度。结果UAP组、SAP组、对照组血清hs—CRP及Lox-1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hs—CRP及Lox-1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线性相关分析hs—CRP与Lox-1的浓度呈正相关(r=0.795,P〈0.01)。结论血清hs—CRP及Lox-1浓度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两者的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测定血清hs—CRP及Lox-1浓度对UAP高危患者的筛选、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金桃  梁淑连 《河北医学》2010,16(6):652-654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诊断价值及变化关系。方法:112例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44例,不稳定型68例)和体检正常者35例进行Hcy、hs-CRP和TC、HDL-C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绞痛组的Hcy、hs-CRP浓度和TC/HDL-C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其中不稳型心绞痛组的Hcy、hs-CRP浓度又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C/HDL-C比值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743,P〈0.01);Hcy和TC/HDL-C比值呈正相关(r=0.565,P〈0.01)。结论:对心绞痛患者Hcy、hs-CRP和TC/HDL-C比值进行联合检测及对比分析有助于及时掌握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和变化状况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A组)24例,20 mg组(B组)2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20 mg组较10 mg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服药后血脂水平较服药前均有降低,但阿托伐他汀20 mg组较10 mg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较正常人升高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 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的血清BNP及hs—CRP为(77.2±23.9)ng/L、(6.0±2.9)m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BNP(101.4±22.5)ng/L、hs—CRP(9.5±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IMT分别为(0.06±0.01)cm^2、(1.84±0.46)mm、(1.29±0.64)mm均低于对照组斑块大小(0.07±0.02)cm^2、斑块厚度(2.02_-q).41)mm及IMT(1.58±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可靠,不但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斑块大小及斑块厚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阻断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诊断明确的UAP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54例)和高剂量组(48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基础治疗。低剂量组在基础治疗上再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1次;高剂量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测定血清Hcy、hs-CRP及血脂水平,比较2组血清Hcy、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Hcy、hs-CRP、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降低,且大剂量组均优于低剂量组(P均<0.01)。2组HDL-C均升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UAP患者,大剂量瑞舒伐他汀不仅能充分发挥调脂作用,能更有效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根据造影结果,将269名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组63例(UAP)、稳定性心绞痛组84例(SAP)、对照组8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空腹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结果 冠心病组hs-CRP,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细(AMI)的UA与hs-CRP呈负相关(r=0.459,P<0.01),而UAP组UA与hs-CRP呈正相关(r=0.326,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的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hs-CRP血症、高UA血症是反映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水平高低与冠脉病变累及的范围无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曾燕波  郑海斌 《浙江医学》2010,32(1):52-53,5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f冠心病组)及20例体检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hs—CRP(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及IL-18(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的含量,并作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冠心病组中心肌梗死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P〈O.01)。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问hs—CRP及IL-18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hs—CRP与IL-18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02,P〈0.05),而对照组hs—CRP与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hs—CRP及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s—CRP及IL-18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东旭 《西部医学》2009,21(10):1690-169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54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8用。测定给药前及治疗8周后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hs-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能够在调脂的同时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且较大剂量用药的作用更显著。使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UA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mg/次,1次/d,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t=2.39、2.45、2.31、3.14、3.37、2.84,P〈0.05),且强化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t=2.38、2.44、2.24,P〈0.05);同时强化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X^=4.55,P〈0.05)。对照组和强化组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例(10.53%)和6例(15.79%),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