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同期施行主动脉缩窄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矫正术的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器官保护的情况。患者先在全身浅低温(鼻咽温33℃~34℃)及控制性降压麻醉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胸,矫正主动脉缩窄;然后经正中胸骨切口、体外循环麻醉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结果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无1例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期间鼻咽温31.5%~33.5℃,阻断主动脉时间15~47min,平均(30.3±9.9)min。体外循环时间25~65min,平均(53.4±13.2)min。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较复杂,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调控肺动脉压力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用3种术式共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矫治18例.分期手术4例,一期主动脉缩窄修复,Ⅱ期室间隔缺损闭合(组Ⅰ);双切口一期手术8例,在循环阻断或局部灌注心肺转流下行主动脉缩窄修复和室间隔缺损闭合(组Ⅱ);正中切口一期手术6例,正中开胸非心肺转流下缩窄修复.同期闭合室间隔缺损(组Ⅲ).结果 组Ⅰ中死亡3例,1例出血心跳骤停,2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组Ⅱ2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Ⅲl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2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残余轻度主动脉缩窄,组Ⅱ2例、组Ⅲ1例,均无症状且无需再次手术.各组均未发现体循环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手术策略主要根据心内畸形和缩窄病变特点决定.能一期手术矫治者最好一期手术,其效果优于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其麻醉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l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男,2岁11个月,体重10.5kg,因发现心脏扩大2年,超高速门问FCT)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入院。拟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手术。麻醉前用药为吗啡ling,阿托品0.lIng,术前刃而n肌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用药为:肌注氯胺酮55rug后入室,用异丙酚20mp,芬太尼0.历lug,维库澳按1.OIng,肌松完全后插入气管导管(ID5.0)。麻醉维持用药为芬太尼3Ondkg,维库漠按1.ondh,并间断吸… 相似文献
4.
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探讨23例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3例降主动脉缩窄患者在控制性降压及降温麻醉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正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中同时监测上下肢血压,并应用微量泵静注硝普钠控制血压。结果麻醉诱导及阻断主动脉前上肢收缩压维持在100-130mmHg,下肢收缩压80-100mmHg,阻断主动脉时间16-48(32)min。阻断主动脉期间上肢收缩压波动在100-130mmHg之间,下肢收缩压40-52 mmHg。开放主动脉后上肢血压无明显降低。全组未发生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在于控制性降压和适当的降温,并应严防急性心衰、心跳骤停、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34例及主动脉离断5例,39例中单纯端端吻合8例.广泛端端吻合术26例,降主动脉充分游离上提后与主动脉弓行端侧吻合5例。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同期矫治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7例,肺部炎症9例,肺不张5例,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损伤的表现6例,右侧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30例随访3个月.3年,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检查,无明显再缩窄发生。结论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早、中期效果良好,安全可行。扩大切除后端一端或端一侧吻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和探讨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13例降主动脉缩窄患者在控制性低温及降压麻醉下行降主动脉缩窄矫正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成功并建立各种监测后行体表降温(鼻咽温33~34℃)。术中同时监测上肢及下肢血压,并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以控制血压在适当范围内。结果 麻醉诱导及阻断主动脉前上肢收缩压维持在90~120mm Hg(1mm Hg=0.133kPa),下肢收缩压80~100mmHg。阻断主动脉时间15~42min。阻断主动脉期阃上肢收缩压波动在110~130mmHg之间,下肢收缩压40~49mm Hg(1mm Hg=0.133kPa)。开放主动脉后上肢血压无明显降低,下肢血压迅速回升,但较上肢血压低7.5~11mmHg。结论 降主动脉缩窄矫正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在于适当的低温和控制性低压,并应注意防止急性心衰、心跳骤停、截瘫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缩窄段多位于主动脉峡部,通常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常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主肺动脉窗[1-2]。通常采用胸部正中切口联合左后外侧切口的一期矫治手术方法,但由于采用双切口,创伤大,术后心肺功能影响大,死亡率高。近几年来,随着麻醉、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8例CoA合并心血管畸形患者,一期手术采取左侧切口路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缩窄段切除术+端-端吻合术、缩窄段切除+扩大端-端吻合术、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矫治CoA,同期矫治动脉导管未闭,二期再行其他心内畸形矫治.观察术前、一期手术后、术后3个月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存活;术后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肾衰竭、脊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反常性高血压7例.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差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3个月中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高于其他两种术式患者(P<0.05).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矫治处再无缩窄.结论 手术矫治CoA效果肯定,需根据患者年龄、主动脉发育程度、缩窄段长度等情况来确定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10.
主动缩窄是一种先天性大动脉畸形,临床上少见。国内2次统计报告其发病率分别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3.4%和1.1%,男多于女。本病的外科治疗历经半个多世纪,但效果不一,笔者自1992年-2004年3月对8例主动脉缩窄病人实施了手术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主动脉缩窄(CoA)属于左室流出道梗阻疾病谱之一,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CoA的病理形态和合并心脏缺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CoA的临床资料。结果导管旁型26例(35.1%),导管前型17例(23.0%),导管后型2例(2.7%),弓和/或峡部发育不良25例。简单型CoA14例(18.9%),复杂型CoA60例(81.1%)。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42例(56.8%)、动脉导管未闭39例(52.7%)、二叶式主动脉瓣18例(24.3%)、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5例(20.3%)、主动脉瓣狭窄8例(10.8%)、二尖瓣狭窄3例(4.1%)、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1.4%)、主动脉瓣上狭窄1例(1.4%)。结论CoA以导管旁型最常见,也常表现为弓和/或峡部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合并缺损。CoA常和其他左室流出道梗阻病变(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发生,提示它们在发生上具有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1例,其中合并VSD5例,PDA2例,VSD+PDA4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全组均行一期矫治.9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矫治,行人造血管旁路植入术.2例行胸骨正中单一切口,动脉缩窄段切除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随访3月至4a,术后恢复良好.复查心脏超声,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处动脉瘤形成.结论根据患者年龄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行Ⅰ期矫治术中,应用深低温停循环 区域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患儿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方法2005年5月~2006年5月,采用深低温下半身停循环 区域性脑灌注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11例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患儿行胸骨正中切口Ⅰ期矫治术。患儿月龄3~34个月;体重3.8~13(6.58±2.15)kg。鼻咽温度降至18℃~20℃;直肠温度降至19℃~22℃。区域性脑灌注流量15~20 m l/(kg.m in)。结果本组11例患儿无一例死亡。患儿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肾功能衰竭。术中停循环行区域性脑灌注时间18~55(32.5±16.4)m in。ICU中气管插管时间38~96(54.7±12.6)h。ICU中停留时间45~112(67.9±28.4)h。结论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行Ⅰ期矫治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区域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各项超声心动图指标在胎儿主动脉缩窄方面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超声参数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性,进一步综合评估多个超声参数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笔者医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可疑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峡部偏细的胎儿62例,以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或尸检证实为金标准,分为缩窄组与正常组。对两组的超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右心室/左心室横径(RV/LV)、主肺动脉/升主动脉内径(PA/AO)、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内径(AI/DA)、主动脉峡部/升主动脉内径(AI/AO)、主动脉峡部Z分数(AI Z-score)、升主动脉Z分数(AO Z-score)。结果 AI/DA、PA/AO、AI Z-score、AO Z-score、AI/AO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0.5,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当以PA/AO>1.78、AI/DA<0.56、AI Z-score<-2、AO Z-score<-2、AI/AO<0.57为截断值,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敏感度分别为63.6%、90.9%、90.9%、63.6%、72.7%,特异性分别为80.0%、77.5%、65.0%、67.5%、57.5%。单一指标诊断的价值有限,2~3个任意指标超过界值时,其超声联合诊断价值提高。结论 以AI/DA<0.56为截断值,推荐作为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一项超声指标。单一超声指标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有限,联合多个超声指标诊断及综合评估心脏大血管情况可提高该病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儿主动脉偏细的临床预后及与主动脉缩窄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胎儿1280例,成功随访超声诊断为单纯性主动脉偏细的胎儿13例,作为病例组,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参数,随访出生后情况。选取20例出生28天内诊断为主动脉缩窄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结合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胎儿主动脉偏细与主动脉缩窄的鉴别点。结果 病例组胎儿出生后无1例诊断为主动脉缩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主动脉峡部与肺动脉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者主动脉与肺动脉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7)。20例对照组中14例合并室缺,而13例病例组中仅1例合并室缺。结论 单纯性主动脉偏细胎儿预后良好。胎儿主动脉峡部与肺动脉比值及有无合并室缺对主动脉偏细与主动脉缩窄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收集25例先天性食道闭锁Ⅲ型矫治手术患儿的临床麻醉资料。术前采取抗感染、保暖及补液等措施,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并全程监测心率、Sp02、PETC02、体温等指标。结果术中患儿无一例死亡。麻醉后所有患儿均出现一过性心率减少,体温下降,21例出现短暂的Sp02下降和PETC02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积极改善全身状况.能提高患儿对手不和麻醉的耐受性。麻醉方法选择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加强监测,确保呼吸、循环平稳,可提高麻醉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主动脉弓中断伴复杂心内外畸形的治疗.方法 全组13例,平均(1.1±2.4)岁,平均体质量 (7.3±7.2) kg.伴发畸形有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第5主动脉弓残存伴狭窄、右心室双出口、永存动脉干、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等.结果 12例一期主动脉弓中断及伴发畸形解剖纠治;1例伴右心室双出口行主动脉弓吻合及肺动脉环缩.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23.1%.随访中死亡1例,轻度吻合口梗阻3例.结论 主动脉弓中断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期死亡率高,围术期合适的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婴幼儿早期易出现肺动脉高压,一经发现须及时手术.虽然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但由于伴发畸形复杂,远期生存率尚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