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气管切开病人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气管切开后气管内持续滴入湿化法与间断滴入湿化法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 将52例气管切开患者分成2组,甲组采用持续滴入湿化法,乙组采用间断滴入湿化法.结果 湿化24h后,甲组湿化满意率为86.2%,乙组为52.17%,湿化不足者乙组为8.7%,甲组为0.001%.结论 持续滴入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不易形成痰栓,且能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周红  王际容  李斗艳  代莉 《全科护理》2011,(12):1054-105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效果好,可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方法与传统超声雾化方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9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气道湿化与传统超声雾化气道湿化方法,对其痰液的粘稠度、痰痂形成进行观察。结果: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及痰痂形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气道湿化方法可预防痰液附着管壁,减少痰痂形成,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效果好,可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69  
目的比较间断所道湿化法和持续气道湿化法临床效果。方法5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两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从肺部感染、痰阻、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从四方面比较,持续性气道湿化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方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明显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0.45%的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水湿化气道,观察记录湿化效果、痰液粘黏稠度、呼吸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湿化效果较好33例(82.5%),湿化不足4例(10.0%),湿化过度3例(7.5%),研究组较好35例(87.5%),不足2例(5.0%),过度3例(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Ⅰ度占60.0%,Ⅱ度占25.0%,Ⅲ度占15.0%与研究组的62.5%,25.0%,12.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呼吸道黏膜出血13例,刺激性咳嗽13例,肺部感染16例,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例、3例、6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和注射用水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2者湿化效果良好,但0.45%氯化钠溶液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0.45%氯化钠溶液是理想的湿化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管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金美  慈静 《现代护理》2001,7(12):56-56
气管切开的病人 ,为保证呼吸道湿化 ,最好持续滴入湿化液 ,每分钟 3~ 5滴。以往我们采用去掉头皮针针头的硅胶管 ,为气管切开病人做持续气管湿化 ,有以下缺点 :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易将湿化管喷出 ;影响吸痰。吸痰时需取出 ,易污染 ,且不利于吸痰时的充分湿化。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制作了新的气管湿化管。1 制作及使用方法将输液器插入配好的 2 5 0ml湿化液内 ,排气后 ,把头皮针针头从中部弯曲 90°,然后取下针头外塑料套管 ,将针头放于气管内套管内 ,弯曲部分卡于管口边 ,使针头紧贴气管内套管内壁 ,用胶布将头皮针针柄固定在内套管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种湿化液对气管切开患儿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入住PICU行气管切开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湿化气道。观察2组患儿日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吸痰时Sp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痰液黏度、日吸痰次数、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刺激性咳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能有效地降低患儿肺部感染及气道出血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缩短气管切开周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红  徐习 《护理研究》2008,22(3):666-667
介绍了气管切开病人常规湿化方法和改进湿化方法,从常规湿化液及特殊湿化液两方面阐述了湿化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元焕 《天津护理》2009,17(3):155-156
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频率下降,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肺部感染率升高,极易发生气管导管被阻塞。我科自2007年2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注射器间断气管滴人和输液泵控制滴速持续滴入湿化液,并观察两种气管湿化方法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71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评价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病人用可控式加温、输液泵恒速滴入、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加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63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微剂量输液器气道持续湿化组(A组)130例,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组(B组)133例,比较A、B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不良反应情况,护士操作所需时间。结果:A组湿化满意127例,湿化不足3例,效果明显好于B组(P0.01)。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护士操作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剂量型输液器进行气道持续湿化较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马爱芬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761-1762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20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好。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汀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40-4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替代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气道阻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苏爱军 《全科护理》2011,(24):2242-2243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病人缺氧窒息,颅内压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行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救治的关键。气管切开后由于病人呼吸道改变,使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气道的敞开使呼吸道原本湿化作用减弱,再加上重度颅脑损伤的病人大量脱水剂的使用使气管内的干燥程度加重,更加容易造成痰液黏稠结痂,加重病人肺部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后3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降低而升高,怎样使气道充分有效湿化,护理人员在湿化液的选择、湿化量及给入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近年来,我们对66例气管切开病人在规范室内温湿度、内套管消毒、吸痰管理、空气消毒、定时超声雾化、翻身拍背等护理的同时,对不同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E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鼻加湿化上氧,观察组给予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明显优于人工鼻加湿化上氧,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气道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后2种气道湿化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持续湿化,并与常规法比较,为寻求一种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药、注射器间断或定时气道滴药两种方法,通过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微量注射泵气道滴药湿化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组,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意义,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药湿化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