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是人体重要的代谢酶,本文从生化结构、细胞定位、遗传多态等方面对P4501B1基因(CYP1B1)进行了综述,并重点讨论了该基因的突变在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Peters异常等眼病中的可能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CYP1B1基因变异在中国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16例PCG患者,对其CYP1B1基因编码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对照组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在1例PCG患者中发现了一种变异,为8006G>A(R390H)。它是位于外显子III的错义突变。还发现了五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3793T>G,R48G,A119S,A330S,V432L。结论CYP1B1基因是导致中国人PCG患者的致病基因,但也有其他变异可能和PCG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Ⅰ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 T6235C基因多态性与头颈恶性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已发表的关于CYP1A1 T6235C基因多态性与头颈恶性肿瘤易感性的相关研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行敏感度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共16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病例组数2 754例;对照组数2 8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YP1A1 T6235C基因多态性与头颈恶性肿瘤有明显易感性(CC versus TT:OR =3.216,95% CI 2.388~4.331;CC versus CT/TT:OR=2.496,95% CI1.994~3.124;CC versus CT:OR=1.993,95% CI 1.476 ~2.692; CC/CTversus TT:OR=1.573,95% CI1.230~2.013).根据种族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亚洲人群有明显易感性.结论 CYP1A1 T6235C基因多态性与头颈恶性肿瘤易感性间存在明显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力的致盲性眼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为探讨中国人PCG与CYP1B1基因的关系,我们对7例PCG患者的CYP1B1基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收集在广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表型为PCG的患者7例,抽取静脉血5mL,EDTA抗凝。所有标本间均无任何血缘关系。1.2主要试剂和仪器DNA抽提试剂盒、dNTPs、Taq酶(美国Fermentas公司),100bp DNA Markers、EB替代品(广州威佳公司)。采用Biometra UNOⅡ型PCR仪(德国Biometra公司)。1.3基因组DNA的制备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致病基因CYP1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1 subfamily B polypeptide 1)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熔解(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方法,分析20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CYP1 B1基因热点突变区,同时采用测序的方法验证HRM的检测结果.结果:检出g.6767C>T(p.D449D)变异2例,g.2527C>G(p.R48G)变异1例,两种变异共存者1例.结论:在CYP1B1基因突变筛查方法中,HRM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查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的原因可能与g.6767C>T(p.D449D)和g.2527C>G(p.R48G)的变异有关;两种变异共存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PCG.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浓度糖皮质激素对CYP1B1^-/-小鼠青光眼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CYP1B1^-/-小鼠作为实验模型,以同龄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每3天结膜下注射0.04mL倍他米松,用Tonopen眼压(IOP)笔每周定期测定小鼠IOP,于第一次给药前,给药后4、8、12周分别摘除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厚度,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结果与给药前相比,2组小鼠给药后4、8、12周的IOP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1B1^-/-小鼠的IOP在给药后8周、12周较C57BL/6J小鼠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倍他米松注射时间的推移,2组小鼠视网膜纤维层均变薄,各时间组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YP1B1^-/-小鼠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在给药后8周、12周较C57BL/6J小鼠显著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小鼠RGCs凋亡的速度与给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YP1B1^-/-小鼠与C57BL/6J小鼠相比结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的诱导下,CYP1B1^-/-小鼠对青光眼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汉族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患儿CYP1B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苯酚-氯仿法从38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儿的全血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然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银染色法检测CYP1B1基因第2、3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5例PCG患儿检出CYP1B1基因第3外显子异常DNA片段条带,经测序分析证实为7990C→T,未发现第2外显子存在基因突变。结论CYP1B1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应用PCR-SSCP技术可初步筛查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儿CYP1B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
Pax6基因是在寻找WAGR综合征致病基因时被鉴定为无虹膜症的侯选基因,在生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与虹膜发育、晶状体形成后期、角膜及神经视网膜形成等密切相关。Pax6基因突变与无虹膜症以及其它一些眼先天性异常有关。本主要就Pax6基因的结构特点、与眼发育的关系以及与Pax6基因突变相关的眼发育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眼前段发育异常不仅累及眼前段组织结构的形态异常,还可能改变房水引流系统的代谢和生理,患者常伴随眼压升高,继而发生青光眼。与眼球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是造成这些异常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基因产物的信号转导通路又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我们就眼前段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CYP1B1基因缺失小鼠眼前房角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50 181(CYP1B1)基因对小鼠眼前房角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成年CYP1B1基因缺失小鼠模型,以同龄C57BL/6J小鼠为对照.通过塑料包埋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小鼠眼前房角组织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 C57BL/6J小鼠眼前房角组织发育正常;CYP1B1因缺失小鼠存在不同程度的房水引流系统发育畸形,表现为小梁网发育不良,网眼狭窄,小梁细胞结构变异,有时可见小梁柱间有异常存在的均质膜,Schlemm管狭窄或缺失,虹膜突从虹膜根直达全部小梁网.这些异常改变在CYP1B1基因缺失小鼠眼前房角内呈局灶性分布.结论 CYP1B1基因在房角的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缺失可导致小梁网、Schlemm管、虹膜突等房水滤过道的结构异常,可能影响房水引流系统的代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PCG).目前认为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尤其是基因突变,在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1997年发现CYP1B1基因为PCG的致病基因以来,关于CYP1B1基因突变与青光眼发病关系的研究成为青光眼遗传和基因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许多学者认为CYP1B1基因也是POAG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近十余年来对CYP1 B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CYP1B1基因突变与POAG发病及进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家系PITX2基因和FOXC1基因突变情况。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东北地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个家系13例患者和24例健康成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ITX2基因和FOXC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直接测序法筛查致病突变。主要指标PITX2基因、FOXC1基因序列。结果所分析的4个家系13例患者基因组DNA中均未检测到PITX2基因、FOXC1基因突变。结论 PITX2基因和FOXC1基因不是中国东北地区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家系的致病病因。 相似文献
14.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感染比较少见,主要流行于日本、加勒比海地区、中非和南美洲。已知感染者主要眼部表现包括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眼部恶性浸润、视网膜变性、眼部神经病变,HTLV-1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HAM/TSP)患者的干燥性角结膜炎及HTLV-1葡萄膜炎(HU)等。HTLV-1相关性眼部病变的范围正在扩大,病程中可能出现免疫调节失常引起的眼部病变或眼部肿瘤,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不同人群中HTLV-1患者的眼部表现起一定作用。本文就HTLV-1相关眼部表现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1基因启动子区域-94ins/del ATTG多态性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发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51例TAO患者、56例Graves病患者及57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中NF-κB1基因启动子区域-94ins/del ATTG的多态性.结果 3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2,P=0.047),两两比较显示TAO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8,P=0.009).3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性别分层后,3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F-κB1基因启动子区域-94ins/del ATrG多态性可能与山西汉族人群TAO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R389G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5-01/2017-02我院初诊POAG患者100例,分别于每日6:00、12:00、18:00、24:00测量患者的眼压并计算均值。眼压均值≥30mmHg的患者作为A组(44例),眼压均值<30mmHg的患者作为B组(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β1AR R389G基因多态性与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
结果:A组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27.3%)与B组患者(8.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等位基因G频率(40.9%)显著高于B组患者(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OAG患者的收缩压增高、β1AR R389G等位基因G频率增高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β1AR R389G基因多态性与POAG关系密切,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是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先天发育异常,对晶状体的牵引力不平衡,造成晶状体移位的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方式可以为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多见于Marfan综合征患者中,单纯性晶状体脱位和Marfan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主要为FBN1基因.至今已经发现约600种类型的FBN1基因的突变形式,其中与晶状体脱位相关的以错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为主.南于遗传异质性明显,关于FBN1基因突变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尚不清楚.现就FBN1基因的结构、功能、突变类型、致病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带有pXJ-40-myc标签的丙酮酸激酶M1(pyruvate kinase M1,PKM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探讨PKM1对眼黑色素瘤的影响。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眼B16黑色素瘤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转染pXJ-40-myc-PKM1重组质粒)和对照组(转染pXJ-40-myc空载质粒);以人肝cDNA文库为模板应用PCR扩增出PKM1基因的CDS编码区序列,应用菌液PCR、双酶切鉴定,分别将pXJ-40-myc-PKM1重组质粒和pXJ-40-myc空载质粒瞬时转染眼B16黑色素瘤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应用划痕实验法检测PKM1对眼B16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 PCR技术扩增出长1800 bp的PKM1基因,与预期大小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菌液PCR结果为阳性,双酶切切出的条带分别为4000 bp和1800 bp;与对照组相比,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为重组质粒pXJ-40-myc-PKM1在眼B16黑色素瘤细胞成功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划痕实验结果为重组质粒pXJ-40-myc-PKM1抑制眼B16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结论 成功构建了pXJ-40-myc-PKM1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该基因抑制眼B16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 GSTT1)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 GSTM1)的关系。
方法:将3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随机选择30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并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慢性、急性两亚组,采用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
结果:GSTT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4.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 P>0.05);观察组中慢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4.9%,急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48.6%,急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05),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观察组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9.0%,对照组为55.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 P>0.05);GSTM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急性和慢性两亚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3%和58.1%,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急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方法:将3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随机选择30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并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慢性、急性两亚组,采用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
结果:GSTT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4.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 P>0.05);观察组中慢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4.9%,急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48.6%,急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05),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观察组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9.0%,对照组为55.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 P>0.05);GSTM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急性和慢性两亚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3%和58.1%,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急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