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管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较晚期诊断和5年生存率的降低。因此,加强对食管癌致癌作用的阐述,发现及鉴定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于优化目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方法非常有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验证的结果,重点阐述了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呼吸和气味肿瘤标志物、唾液肿瘤标志物及尿液肿瘤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SEREX技术筛选及鉴定食管癌肿瘤抗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u L  Hu H  Ran YL  Peng LP  Li JW  Yang ZH 《癌症》2007,26(1):100-105
背景与目的: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过程中,突变的基因或各种异常表达的蛋白可以成为肿瘤抗原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与肿瘤相关的自身抗体.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法(serological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cDNA expression libraries,SEREX)是利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筛选、鉴定肿瘤抗原的技术.本研究拟采用SEREX的方法寻找食管癌自身抗体的相关肿瘤抗原,鉴定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和免疫治疗分子靶点,并为食管癌的诊断提供候选血清标志物.方法:用食管癌组织建立库容量达1.6×106 pfu的cDNA表达文库,SEREX筛选获得21个不同cDNA序列的阳性克隆,进一步使用SADA法分析其中4个抗原在10例食管癌及1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反应.结果:在Homosapiens desmin(DES)等21个阳性克隆中,4个克隆与已知EST序列明显无同源性,另外17个克隆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Ribosomal protein S4等4个抗原与食管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反应阳性率分别为40%和0%、60%和10%、70%和20%、30%和20%.结论:Ribosomal protein S4等4个抗原普遍参与了食管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与食管癌患者血清的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的血清.本研究发现的21个食管癌抗原可作为食管癌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和食管癌诊断新的候选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缺乏早期、特异、灵敏的诊断方法,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预后较差。目前,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平台,已经发现了一些食管癌标志物,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而且很多学者应用该技术正在进行新的肿瘤标志物筛选、肿瘤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对目前蛋白质组学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多种肿瘤标志物对食管癌转移的检测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食管癌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有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转移组)53例,无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未转移组)91例,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为CA19-9、NSE、CEA、CA242、Fer、β-HCG及AFP、f-PSA、PSA、CA125、HCG及CA15-3,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结果:转移组的阳性率为60.4%(32/53),显著高于未转移组6.6%(6/91)(P<0.01);2年随访发现: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死亡率为60.0%(21/35),显著高于阴性组23.8%(24/101)。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为食管癌的转移提供诊断线索,并且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食管癌骨髓微转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研究显示上皮细胞分子、血管形成相关标志物、趋化因子受体-4(CXCR-4)、HER2基因、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及斯钙素-1(STC-1)等分子标志物与食管癌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这些分子标志物对食管癌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黏蛋白-1(MUC1)和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3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MUC1-mRNA和CK20-mRNA水平,以10例食管良性肿瘤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在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中,MUC1-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35.85 %(19/53)和49.06 %(26/53),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2.26 %(36/53),较单项阳性率高(χ2=11.0228,P<0.05)。二者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 MUC1-mRNA和CK20-mRNA作为食管癌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两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微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于预测食管癌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发掘新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筛选优势治疗人群,精准化食管癌的治疗模式。方法 以“esophageal cancer, biomarkers, immunotherapy,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为关键词,检索2009-2022年PubMed收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对接受免疫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预测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文献、Meta分析和病例报告。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 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和肿瘤突变负荷等生物标志物已进入临床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完全筛选出食管癌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或精准评估疗效及预后。肿瘤微环境、基因表达、液体活检和影像学相关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潜在的预测指标。结论 现有的食管癌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效能似乎并不理想,将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具价值与优势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以期为食管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和优势人群的筛选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对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食管癌高发区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检,对具有食管疾病症状但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者,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联合检测等方法检查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早期食管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充分且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细胞系CSEC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食管癌细胞系为潮汕沿海地区食管癌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建立人食管癌细胞系CSEC。研究培养细胞的形态特点、生长特征、对Scid小鼠的致瘤性、细胞遗传学特点及肿瘤相关标志物(AE3、p53)的表达。结果细胞系CSEC在体外持续稳定生长超过13个月,已传至80代以上,群体倍增时间为39.6小时。CSEC细胞具有鳞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胞浆富含张力原纤维束,细胞间可见桥粒。Sdd小鼠移植瘤的组织学形态与患者的原发肿瘤一致。细胞系CSEC呈近四倍体核型,染色体结构改变常见而且复杂。肿瘤相关标志物(AE3、p53)呈强阳性表达。结论人食管癌细胞系CSEC是一分化较高且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可为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假尿音在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尿中的含量,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1例食管癌病人、21例贲门癌病人检测尿PD/Cr数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尿假尿苷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较血清CEA‘β_2-MG、SA等肿瘤标志物灵敏;尿假尿奇联合血清CEA检测可提高检测阳性率。[结论]尿假尿着可作为食管癌贲门癌病人的肿瘤标志物,动态测定对手术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价有积极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LK1在食管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转移、分期、类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距离食管癌>5cm的癌旁组织)的切除标本(包埋于石蜡中)。比较两种组织的PLK1表达情况,并探讨PLK1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级、临床分期、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食管癌患者60例,包括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组织各60个。食管癌组织的PLK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1);不同组织分化(P=0.045)、肿瘤分级(P<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24)所对应的肿瘤组织PLK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K1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且PLK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级、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P、P-gP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4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MRP和P-gp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49例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M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31/49)、40.0%(12/30)和20.4%(10/49)。癌组织中MRP阳性表达率与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9例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30/49)、36.7%(11/30)和18.4%(9/49)。癌组织中P-gp阳性表达率与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MRP和P—gP阳性表达率均依次降低,并且癌组织与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MRP和P—gP阳性表达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明MRP和P-gP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Akt蛋白的表达与梅州地区客家人食管鳞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食管鳞癌和食管良性肿瘤组织中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p-Akt蛋白全部着色在细胞浆,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9%,高于食管良性肿瘤组织的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Akt蛋白的过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RUNX3与OPN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60例食管鳞癌病人的食管正常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癌组织中RUNX3蛋白和OP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分别为78.33%(47/60)、43.48%(10/23)、31.67%(19/60)。RUNX3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和分期均明显相关(P〈0.05)。OPN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分别为0%(0/60)、34.78%(8/23)及76.67%(46/60),OPN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均明显相关(P〈0.05)。RUNX3和OPN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两者联合检测对探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判断可能会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roteolysis-inducing factor,PI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F在10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癌组织以及其中35例癌旁正常组织以及8例食管良性疾病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IF表达与食管癌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食管良性疾病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表达PIF的个体其癌旁正常组织中亦有PIF表达,PIF表达在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在57例食管癌标本中标记CD34,检测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MVD值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长链非编码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LncRNA SNHG7)表达水平,并探究其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52例,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食管鳞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SNHG7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癌肿瘤组织LncRNA SNHG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LncRNA SNHG7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LncRNA SNHG7高表达者术后生存率显著低于LncRNA SNHG7低表达者(P<0.05);LncRNA SNHG7表达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cRNA SNHG7在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食管鳞癌术后不良预后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p63蛋白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正常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组织共14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VEGF—C和p63蛋白在不同病理阶段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病理阶段的VEGF—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55,P〈0.001)。正常黏膜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X^2=26.483,P〈0.001)、正常黏膜与早期癌(X^2=36.721,P〈0.00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X^2=10.025,P〈0.00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早期癌(X^2=16.734,P〈0.001)之间VEGF-C的表达量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阶段与VEGF-C表达程度间呈正相关(r=0.462,P〈0.001)。不同病理阶段的p63表达量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962,P〈0.05)。正常黏膜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X^2=12.735,P=0.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X^2=20.421,P〈0.001)、早期癌(X^2=20.854,P〈0.001)各组间的p63表达量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阶段与p63表达程度间呈正相关(r=0.272,P〈0.05)。结论VEGF—C和p63蛋白与早期食管癌和上皮内瘤变发生显著相关,可作为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我国食管癌患者主要的病理类型,目前针对食管鳞癌的免疫治疗显示出新的曙光。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令人鼓舞,过继性T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在食管鳞癌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溶瘤病毒也在针对食管鳞癌方面取得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化疗联合治疗正在积极的试验中。肿瘤免疫治疗因其突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食管鳞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roteolysis-inducing factor,PI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F在10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癌组织以及其中35例癌旁正常组织以及8例食管良性疾病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IF表达与食管癌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食管良性疾病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表达PIF的个体其癌旁正常组织中亦有PIF表达,PIF表达在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