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上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较下肢动脉缺血少见,但也可导致上臂、手指缺血坏死,发病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塞,部分是在动脉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是Fogarty导管取栓术[1-2],但是对于有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以采取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溶栓.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08-2012年留置针穿刺溶栓治疗急性上肢动脉缺血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导管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ALI)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3/10万~17/10万[1],病因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快捷有效,但由于冠心病、脑梗塞等伴随疾病,死亡率可高达20%[2].在腔内治疗飞速发展的今天,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管溶栓已成为腔内治疗的一种方法,起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 ALLI )指病程短于2周,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下肢动脉灌注不足.ALLI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患者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其年发病率为1.0‰~1.5‰[1],30 d截肢率为10%~30%,30 d死亡率为15%[2].一旦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合并疾病、栓塞部位、手术与非手术及治疗前缺血时间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1988年7月至2008年1月约20年问62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采用累加Logit回归模型分析数据,以年龄、性别、心功能情况、栓塞部位、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缺血时间等为参数,分析这些因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关系.结果 本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35~86岁,平均63.5岁,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中37例接受了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而给予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其中55例(88.7%)的肢体缺血状态得到改善,截肢2例,死亡2例.累加Logit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治疗开始时间、心功能情况、手术取栓对决定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性别和栓塞部位对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手术的25例中,23例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 对于急性上肢动脉栓塞,8 h以内Forty导管取栓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积极的药物治疗仍可能改善栓塞肢体的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上肢创伤伴闭合性动脉损伤容易漏诊或误诊而造成延误治疗,重者可导致患者截肢甚至死亡[1].传统的诊断方法容易延长肢体缺血时间和加重损伤,且手术探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005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辅助诊断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肢闭合性或微小伤口合并动脉损伤5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资料.4例急性动脉栓塞者行急症取栓术,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植入术,23例动脉闭塞症者采用取栓、血管旁路术、血管腔内治疗、截肢、单纯药物等治疗.结果 5例急性动脉栓塞及假性动脉瘤患者治疗成功,23例动脉闭塞症患者中,5例(21.7%)治疗成功,12例(52.2%)好转,6例(26.1%)无效,4例截肢(占动脉闭塞疾病的17.4%).无1例死亡.6~45个月随访中,另有5例截肢,死亡4例.结论 急性肢体缺血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包括取栓及血管重建等,以达到挽救肢体和生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病死率一直维持在50%~ 70%的高水平[1-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AMI临床特点不熟悉,在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时的忽略而导致延误诊断;还有一种原因是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AMI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房颤、冠心病、高血压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3].导致AMI的疾病主要有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性疾病、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统计资料显示[4]:疑诊AMI平均需要7.9h,在获得有效治疗前平均需要2.5h,而在热缺血6h之后,小肠黏膜屏障就出现断裂和细菌移位,并且出现小肠壁病理形态的改变.虽然在急腹症患者中仅有1%的患者罹患AMI,但在70岁以上的患者中罹患AMI的概率则上升到10%,所以对AMI及时的诊治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更科学的左椎动脉功能评估方法,以减少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中一期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引起后脑缺血而造成的致命风险.方法 患者清醒状态下,从左眩动脉人路用Fogarty 导管暂时封闭LSA开口15分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左上肢是否出现麻木、疼痛等急性缺血症状.从2006年至2008年,本院对4例瘤颈小于15 mm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患者,在腔内治疗中封堵LSA,在手术前对左椎动脉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4例患者在暂时封堵试验中,无后脑及左上肢急性缺血症状,未出现生命体征改变,手术中一期封堵LSA,手术无内漏,术后无后脑及左上肢急性缺血表现.结论 暂时封堵LSA试验是对左椎动脉功能评估的有益尝试,是影像学评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栓塞是引起肢体急性缺血的主要原因.起病急骤,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必将危及肢体生存甚至生命.本病于1648年Harvey首先报告,1859年Sabanyger试图以动脉切开取栓治疗,直至1911年Labey才取得成功.1963年,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成功问世[1].而我国广泛应用Fogarty导管技术仅有10年左右.文献报告动脉栓塞所致死亡率和截肢率分别为10%~34%和5%~29%[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  相似文献   

11.
一期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对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的疗效。 方法  1 999年 5月~ 2 0 0 1年 8月 ,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 1 8条下肢和 6条上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为广泛性肢体动脉闭塞症。根据闭塞平面采用原位高位浅组静脉或低位深组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手术对患肢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除 1条下肢截肢外 ,1 7条下肢和 6条上肢获 3~ 2 6个月随访 ,其中 1条下肢出院 3个月后患肢趾缺血坏死再入院行低位截肢 ,其余 1 6条下肢和 6条上肢疗效满意 ,症状消失。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 结论 根据闭塞平面采用高位浅组或低位深组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 ,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简便易行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保留静脉瓣膜动脉化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保留瓣膜的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5例患者行保留静脉瓣膜的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严密观察肢体血运变化,同时应用前列地尔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结果: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渐好转,无1例因肢体缺血加重而施行截肢;6例手术后2个月~3年死于急性心脑疾病,9例健康存活,6例仅有轻微肢体缺血症状.结论:中西医结合保留瓣膜静脉动脉化是治疗肢体严重缺血性疾病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1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并发横纹肌溶解征患者的治疗。全部病例首先均行手术取栓治疗,4例截肢。结果6例痊愈(54.5%);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5.5%),其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9.1%)。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危重并发症,及时截肢是重症患者取得好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2~ 75岁,平均(52±9)岁.5例(21.7%)肾动脉缺血,9例(39.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例(13%)腹腔干缺血,6例(20.1%)下肢缺血(左下肢坏死1例).其中2例同时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 23例支架人工血管成功覆盖近端第一破口.11例(47.8%)其他分支动脉植入了支架.23例患者灌注不良得到改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例合并右髂动脉闭塞致下肢缺血者,支架人工血管覆盖第一破口并右髂动脉内植入支架后治愈.1例合并下肢动脉缺血坏死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一期行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 ~72个月,平均(21±1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本组无截瘫病例.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覆盖主动脉夹层第1破口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尚需结合分支动脉支架植入等方法来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对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脑循环、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检查,如右侧椎动脉血供良好,颈动脉、Willis环无狭窄则选择在腔内修复术中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观察颅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手术均获成功,28例术后未出现左上肢窃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出现了轻微的左上肢窃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无需手术干预.结论 在有意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前,必须注意潜在性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动脉的病变和变异,这样才可能保证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21-623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系膜血运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及炎症损伤甚至肠坏死的一类少见的危及生命的急腹症[1, 2]。病因可能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狭窄并血栓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或非阻塞性病变[3]。尽管现代诊治手段丰富,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总体病死率仍为50%~70%[4]。预后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 造成诊断不及时, 延误治疗时机。老年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比例可达17.5%[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病率可能会不断增加[6]。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室条件的改善, 近年来复合手术逐渐开展并兴起, 介入技术与开放手术的复合应用可互为补充,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将一站式复合手术应用于2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继发血栓形成合并肠坏死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7例诊治转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3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9例(51.4%),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5例(40.5%),孤立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5.4%),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2.7%).急诊误诊19例(51.4%).院内死亡18例(48.6%),多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19例中3例遗留严重后遗症(短肠综合征2例,脑出血1例).共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其间5例死亡.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病因多样,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7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病例共39例,依据患者病情分别进行了切开取栓或溶栓或吸栓或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等腔内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中,发生死亡18例(18/39,46.2%),其中未手术患者5例,手术患者13例.34例手术者中,行大腿截肢术8例.顺利出院者21例中,失访2例,随访3 ~ 27个月,平均14.3个月.其中死于心脑血管或肿瘤疾病5例,有足下垂表现3例,行足趾小截趾2例,足部或小腿远端感觉缺失3例.结论 尽早采取适当治疗方法,并加强多脏器功能的管理,才能提高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导致的一种十分危重的疾病,死亡率达90%。早期诊断与经肠系膜动脉灌注扩血管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1988年至1995年我们共诊治了1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1.2岁(49~72岁)。9例经手术确诊,2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2例,小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卫例。自症状开始至入院的时间为6~48小时,平均24.5小时。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其中全腹绞痛8例;转移性右I: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