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68岁.因下肢间歇跛行1年入院.患者跛行距离约为100m.体检:发现双侧腘动脉可及搏动,右侧足背动脉和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右侧胫后动脉和左侧足背动脉未及搏动.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右侧腘动脉在膝关节关节面水平分为2支,其中1支发出胫前动脉,另外1支发出胫后及腓动脉(图1),左侧腘动脉除轻度狭窄外未见明显异常(图2).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侧腘动脉狭窄,右侧双腘动脉,右侧胫前动脉和左侧胫腓干重度狭窄,右侧胫后动脉和左侧胫前、腓动脉闭塞.行右侧胫前动脉和左侧胫腓干球囊成形术,术后患者跛行距离延长为400~500 m.  相似文献   

2.
患者1男性,62岁。因左侧间歇性跛行2个月于2010年3月10日入院。查体:左小腿下端及左足皮温较对侧明显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第一趾末端紫绀。下肢彩超检查诊断:左侧腘动脉瘤并瘤腔栓塞及右侧腘动脉瘤。下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右侧腘动脉瘤,而左侧仅显示腘动脉中断、闭塞,未能显示左侧腘动脉瘤瘤体(见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及长期吸烟史。2010年3月15日手术治疗:经腘窝后路显露瘤体大小约2.5cm×2cm,瘤腔内血栓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14岁 ,既往体健 ,无外伤史。因每跑步约 10 0m即出现左小腿疼痛致使运动被迫停止 4 0d ,于 2 0 0 0年 5月10日入院。体检 :左膝关节周围皮温高 ,呈热膝 ,左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左腘动脉内偏并中段闭塞 ,近段端呈杯口状 (图 1) ,由膝上内、上外动脉、膝中动脉等与远段腘动脉沟通 (交通支形成 ) ,胫前、胫后动脉等分支正常 ,但流速较慢 (图 2 )。择期在持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腘窝探查 ,术中见腘动脉内偏 ,被腓肠肌内侧头紧压于股骨内侧髁上 ,已僵硬 ,成条索状 ,管壁增厚 ,内膜增生 ,下段狭窄 ,上段血…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4岁.因"右下肢发凉、麻木,活动受限2个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跛行距离约100米.体检:右侧腘窝触及肿物,质韧、光滑,无明显活动性,肿物近心端腘动脉触及搏动,右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化验检查:血沉:0 mm/h,C-反应蛋白:<2.97 mg/L.超声提示:右侧腘动脉周围探及囊样暗区包绕.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右侧腘动脉管腔内见局部充盈缺损.术中见:腘动脉血管壁上有一囊样占位性病变,囊壁较薄,囊内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胶冻样物,病变位于外膜,内壁为血管平滑肌,切开包膜清除囊内容物,切除囊壁,解除腘动脉受压,血流恢复通畅,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病理结果:符合血管外膜囊样变性(图1).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5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右下肢麻木伴疼痛1个月”于2010年4月人我院,踱行距离50~60米,伴勃起功能障碍,曾行保守治疗无效,CTA(CT动脉血管造影)示:腹主动脉及双髂总动脉闭塞,腹腔干动脉(CA)轻度狭窄、肠系膜上动脉(SMA)及右肾动脉中重度狭窄,肠系膜下动脉(IMA)闭塞(图1).查体:双下肢皮温低,汗毛稀疏,左趾紫绀.双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不可及.诊治经过:人院检查:抗心磷脂抗体(ACL):(+++),凝血时间(PT):13.1 s,血小板(PLT):138×109/L.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狼疮抗凝物(LA),同型半胱氨酸、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核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SilverHawk斑块旋切术作为一种新的血管腔内技术,近2年来在我国应用于单纯股腘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治疗.然而对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闭塞病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这一技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右小腿间歇性跛行1年"于2011年12月31日入院行右股浅动脉支架成形术.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右小腿间歇性跛行,跛行的距离200 m.于2012年6月27日再次入院.查体:右足皮温低,双侧股动脉可触及搏动,双侧胫后动脉、右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ABI:右:0.52;左:0.84.辅助检查:下肢动脉Doppler超声:右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右腘动脉狭窄,左股浅动脉闭塞.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FontaineⅡb级),右股浅动脉支架后闭塞.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49岁, 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2月余入院。该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 行走或跑步运动后出现右小腿疼痛麻木, 休息后可缓解, 症状反复出现, 现跛行距离约200 m, 无静息痛。入院查体:右下肢股动脉搏动正常, 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无法触及搏动。入院前超声检查:右侧股浅、腘、胫后和腓动脉流速减低, 频谱形态改变, 三相波消失。CT血管三维成像示:右侧腘动脉P1段重度狭窄, 腘动脉后外侧受压。膝关节MRI示:腘动脉后外侧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 边界清晰, T2WI高信号, 大小1.7 cm×2.5 cm, 长约3.1 cm(图1)。初步诊断: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 PAES)、腱鞘囊肿(ganglion cyst, GC)。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腘动脉解压+囊肿切除术。术中见腘动脉被股二头肌肌腱长头远端内侧面的肌腹内囊肿压迫, 囊壁表面光滑, 质韧, 内容物为淡黄色胶冻样。囊肿切除后行术中超声示腘动脉流速、三相波恢复正常, 结束手术。术后病理符合腱鞘囊肿的病理特征。术后4个月随访, 右侧股、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正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9岁.因左下肢反复肿胀5个月,咳嗽、胸痛、咳血10d于2012年2月13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肢肿胀,小腿肌张力高,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髌骨上、下缘肢体周径较对侧增粗4 cm和6 cm,左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胸片示:右下肺病变并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考虑感染但不除外肺梗死;下肢超声检查示:左下肢股静脉以下静脉血栓,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有漂浮血栓(1.2 cm×0.6 cm);左下肢股浅动脉至腘动脉上段动脉血栓.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及其分支肺动脉栓塞;左股浅动脉下段至腘动脉上段动脉栓塞.诊断:(1)左下肢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 vs.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相似文献   

10.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发现右侧腘窝肿物1周余于2021年6月2日来院就诊。入院查体:右下肢肿胀,以小腿为重,肤色正常,右小腿皮肤张力稍高,无明显压痛,腘窝下方可触及大小约7 cm×4 cm搏动性肿物,质韧,右下肢感觉及活动正常,足背动脉可触及。右小腿MRI示右侧腘动脉旁类圆形混杂信号影,约5.8 cm×4.2 cm, 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短T2信号影,T1WI见稍高信号影,DWI呈混杂高信号,腘动脉走行迂曲(图1);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7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 右足疼痛伴麻木1 d入院。该患者右下肢跛行病史1年, 行走200米左右即出现右小腿疼痛不适, 休息后缓解。入院查体:右足及右小腿皮温低, 右足潮红, 右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不能触及。左侧股动脉及以下动脉可触及有力搏动。入院时右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0.21。入院前超声检查示:右侧股动脉股骨干下段、腘动脉全段及左贮备动脉腔内可见不均匀稍低回升充填, 可见微弱血流信号通过。入院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血栓。入院后急诊切开取栓, 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纤细, 有搏动, Forgarty双腔取栓导管向上下取栓, 均未能取出血栓。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见:双侧永存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 PSA)起始于双侧髂内动脉, 右侧髂内动脉远端及部分PSA管腔低密度实质充填。左侧腘动脉未见异常, 右侧腘动脉低密度影, 重度狭窄(图1、2)。科室讨论后在DSA下再次行手术治疗。逆行穿刺左侧PSA, 选择5F-50 cm溶栓导管放置右侧髂内动脉血管中段, 经过右侧PSA...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6岁,因"下肢运动后右小腿麻木、疼痛10个月"于2011年5月24日收入院.入院查体:双下肢无畸形,皮肤完整,肤色正常,皮温对称,双侧股动脉搏动正常,左侧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均搏动正常.右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较左侧明显减弱.下肢活动正常.动脉超声:右腘动脉阶段性狭窄,右腘动脉管腔内低回声团.下肢血管CT示:右侧腘动脉局部管腔内低密度灶伴管腔闭塞.入院诊断:腘动脉压迫综合征.入院后行经后路腘窝切开,腘动脉探查术,术中局部未见明显粗大肌腱等压迫腘动脉,向下显露右腘动脉下段,可见局部管腔质韧,无搏动,病变长约3 cm,切开右腘动脉,可见内为半透明胶冻状物质,源于动脉壁中层,原有真腔被压闭.去除胶冻状物质,仔细检查管腔,局部内膜破坏严重,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病理:(腘动脉)纤维结缔组织,局灶出血、钙化、黏液变性.(动脉壁间)黏液样物质.最后诊断:动脉外膜囊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膝骨关节炎周围血供变化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7,30(8):701-706
目的:对比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膝关节周围血供变化。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纳入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健康成年人30例。膝骨关节炎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3~82岁,平均(65.967±7.132)岁,平均动脉压(93.462±7.633)mm Hg;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62.867±6.356)岁,平均动脉压(92.122±9.675)mm Hg。检查方法包括彩超和下肢CTA;观察指标包括侧支循环,动脉迂曲,动脉畸形,管腔狭窄和动脉壁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动脉的狭窄程度不同分为5级:1级为无狭窄,2级为轻度狭窄(1%~49%),3级为中度狭窄(50%~70%),4级为重度狭窄(70%~99%),5级为完全闭塞。测量两组的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内径的大小以及血流动力情况,并将膝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剔除或脱落病例。膝骨关节炎组3例形成侧支循环,对照组4例;膝骨关节炎组0例动脉迂曲,对照组2例;两组均无动脉畸形。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无狭窄0例,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9例,闭塞0例;对照组动脉无狭窄9例,轻度10例,中度6例,重度4例,闭塞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狭窄比对照组严重。膝骨关节炎组30例动脉形成斑块,对照组20例形成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斑块形成比例高于对照组。膝骨关节炎组斑块钙化率100%,对照组63%。胫前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胫前动脉直径较大。两组腘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胫后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动脉流量方面,3条动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骨关节炎局部血管主要病理改变为狭窄和斑块形成,而局部动脉血流总量大致不变。临床治疗中改善局部血管病变的方法可能优于加速血流速度的方法,进一步针对局部血管异常改变的介入治疗也将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外周动脉损伤是临床急症,虽然传统手术仍是治疗动脉损伤的金标准,但腔内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了11例创伤性外周动脉损伤,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临床资料见表1.其中例7和例9为动脉硬化闭塞症,行动脉闭塞段球囊扩张时发生血管破裂;例10左侧腘动脉损伤病例,入院前4h因重物砸伤左膝关节致开放性膝关节脱位,外院造影示左腘动脉中断后转入我科.  相似文献   

15.
探讨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Flash CTA)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选择27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后2周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组(VR)及多平面重建(MRP)。血管狭窄程度分级:1级,无狭窄或狭窄程度10%;2级,狭窄程度10%~49%;3级,狭窄程度50%~99%;4级,闭塞。27例患者腹主动脉下段至小腿动脉显示对比度均可达到诊断要求,与DSA结果相比较,Flash 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分别为94.5%、96.2%、92.9%、93.2%、96.0%。Flash CTA能准确定位和分级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程度,是一种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近肾腹主动脉闭塞和(或)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7例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伴有下肢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5例伴肾动脉狭窄,2例伴有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同时伴有肾动脉的狭窄和一侧股浅动脉闭塞,1例伴有胸主动脉瘤。手术方式有主-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2例),腋-双股人工血管搭桥(4例),经双侧股动脉切开取拴+腔内支架成形术(1例),在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处理方法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及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结果 1例术后4d死亡,其他16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5例下肢静息痛症状消失,4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术前明显容易控制,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伴有头晕、上肢乏力症状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6例存活患者均获5~56个月随访,生存率高达94.1%,致残及严重血管并发症机率为6.3%。结论针对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症和(或)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于一侧髂动脉同时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间歇跛行距离小于50m或有静息痛者采用髂动脉支架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结果 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9例36枚支架,3例髂动脉介入治疗失败,行股浅动脉病变段支架置入3例,行股-腘动脉膝上血管旁路术13例,行膝下血管旁路术2例,3例髂动脉支架治疗失败者2例行股-股动脉耻骨上旁路术,1例放弃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随访3~36个月,3例患者因肿瘤或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例股浅动脉支架1个月后闭塞,后因肢体严重缺血截肢.3例股-腘旁路血管闭塞,1例接受取栓手术好转,1例截肢,1例无静息痛间歇跛行距离大于50m应用药物治疗.结论 支架置入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男1例,女4例,年龄18~49岁,病史7~96个月.均全身乏力,有长期发热史3例,头晕头痛3例,视物模糊2例,高血压4例,脑梗塞1例,双上肢无力3例,双下肢无力1例,皮下疼痛结节1例,生活不能自理2例.体格检查:双上肢无脉或脉微弱3例,下肢脉微弱1例,颈双侧压痛2例,皮下压痛结节1例,颈部血管杂音2例.4例行动脉造影(DSA)检查:1例腹主动脉及左肾动脉狭窄;1例示头臂干狭窄,右颈总动脉狭窄60~70%,左颈总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有血栓并完全闭塞,左锁骨下动脉中段闭塞,左椎动脉及左胸廓内动脉显影好;2例头臂干狭闭及双颈动脉狭窄.1例彩超示:左侧颈动脉闭塞,双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右颈动脉轻、中度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下肢股、腘动脉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4月,对21例下肢股、腘动脉缺损患者以ePTFE人工血管行移植修复,其中股动脉缺损15例,腘动脉缺损6例,动脉缺损长度平均9.3(3~16)cm。结果所有病例动脉缺损均得以成功修复,患肢端血运良好,肢体能保存且功能基本恢复,伤口一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平均13.2(3~24)个月,行血管彩超或CTA检查显示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并替代原缺损的动脉。结论人工血管移植修复下肢股、腘动脉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治疗复杂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内膜剥脱+介入、导管取栓+介入)治疗318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198例(61例为双侧病变)259侧肢体,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NDASO)120例(41例为双侧病变)161侧肢体。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腘动脉以下血管及股浅动脉的通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18例患者中首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0%,股浅动脉血管92%,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1%,股浅动脉血管94%,随访6~36个月,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明显低于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89%~67%,股浅动脉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93%~73%。支架植入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非支架植入组(P0.05)。DASO的血管的通畅率减低与吸烟史、高血压、血糖控制不稳等因素有关。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范围广泛,疗法肯定。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