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艳  李筱荣  袁佳琴 《眼科研究》2006,24(6):669-671,672
研究表明眼内血管形成刺激凶子与抑制因子的失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主要原岗,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生血管抑制物,可对抗病理性血管形成,同时具有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等其他作用。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内PEDF表达发生改变,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就PEDF在DR中的表达及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在DR的发生过程中各种促血管新生因子及抑制血管新生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分别作为主要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及抑制血管新生因子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对一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PEDF浓度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正常的眼部组织中,血管生成的自稳态是由两种因素所维持的,一种是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另一种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病理状态下,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失衡导致了DR的发生、发展。目前国内尚无有关PEDF应用于眼科相关领域的报道。为此,我们通过用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用视网膜消化铺片法观察微血管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EDF mRNA在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并与VEGF mRNA表达相比较,探讨VEGF和PEDF mRNA表达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177;0.07)、(-7.50±177;0.04)、(+0.25±177;0.03)和(-7.50±177;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177;0.1)、(5.1±177;0.2)、(19.7±177;0.4)和(18.5±177;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177;5.57、118.24±177;2.59、155.60±177;9.70和135.15±177;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177;8.35、149.54±177;6.20、127.71 ±177;2.45和1 37.53±177;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对患者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在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病变之前,已经出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的病变。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早期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RGC的损伤机制可能与高血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以及谷氨酸兴奋毒性有关。许多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保护药物能减少RGC凋亡,一些关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临床研究发现,高度近视、长眼轴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保护因素[1],合并高度近视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几率要小于不合并高度近视的患者.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为明确其在伴有高度近视DR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一组伴有和不伴有高度近视的增生型DR(PDR)患者玻璃体液中ET-1、VEGF、PEDF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亚娜  沈玺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97-1000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被认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R同时有视网膜神经元的损害.σ-1受体是一种能与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结合的非阿片类蛋白受体,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σ-1受体的激活有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σ-1受体在DR中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DR神经损害的研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严重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多功能蛋白质,研究表明它在DR中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应激特性来实现的。本文就PEDF在DR中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学者认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元和(或)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早于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Ⅲ。近年来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也是一种参与中枢神经损伤反应包括保护视网膜缺血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改变细胞外基质及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新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了解VEGF与PEDF水平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对一组糖尿病患者和DR患者的血清VEGF与PEDF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PEDF,TNF-α及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生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695-1698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及脂联素等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35例;背景期DR组33例;增殖期DR组36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正常人做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PEDF,TNF-α及脂联素进行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PEDF,TNF-α及脂联素表达显著下调(P<0.0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病情的进程呈正相关。结论:PEDF是眼内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对保持正常眼组织透明无血管的状态有重要作用,TNF-α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到了媒体作用,而脂联素具有促进眼内动脉重塑和新生内膜的生长作用。三者同时表达降低,可能提示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免疫病理机制中的细胞活化模式,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免疫机制和指导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早期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性疾病,多年来关于DR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特征的改变上,包括血管渗透性的增加、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黄斑水肿等.近年大量的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损害前,视网膜神经元即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提示DR是一种神经血管性疾病,这也可以解释DR患者很快发生的视功能减退.现将国内外关于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发现有效的视网膜神经元保护策略,从而减缓DR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的因子之一.PEDF通过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生长和迁移,弱化血管新生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和减轻视网膜的损伤.PEDF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药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PEDF的功能及其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许多眼部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或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近年来发现的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一起控制了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PEDF有抑制新生血管、营养神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其上调下调规律、其作用的研究现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研究表明,DR的发生与非酶糖基化作用、蛋白激酶C激活、免疫/炎症、多元醇旁路、生长因子、氧化应激、RAS系统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假说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炎症机制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黏附分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在DR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为了探讨PEDF的高表达对眼内新生血管生成是否有影响,制作表达人PEDF的PEDF转基因鼠模型。在正常环境饲养下,PEDF转基因鼠的视网膜组织和视觉功能无异常表现。相反地,高氧环境下饲养的PEDF转基因鼠与正常野生鼠相比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明显减少。同时也发现,与高氧环境下饲养的正常野生鼠相比,PEDF转基因鼠的视网膜血管渗漏较少,而紧密连接蛋白含量增加。这提示,PEDF对血-视网膜屏障有保护作用。此外,与高氧环境下饲养的正常野生鼠相比,PEDF转基因鼠的视网膜炎症因子含量较低。在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与正常野生鼠相比,PEDF转基因鼠的CNV的面积较小;同时在正常野生鼠发现激光灼伤导致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炎症因子过表达,而PEDF转基因鼠未见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炎症因子过表达。以上研究表明,PEDF的过度表达可以抑制高氧和激光诱导的CNV模型视网膜的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化。PEDF转基因鼠对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中新生血管化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Liu H  Su GF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1043-1047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是目前最主要的致盲病因之一,迄今为止,尚无特效治愈方法。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有效的眼内新生血管天然抑制剂,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EDF重组蛋白或PEDF的眼内基因转移可以显著抑制RNV的形成,这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就PEDF的生物学概况、对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特点和机制及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43.1047)  相似文献   

18.
易秋雪  张敬法  柳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48-205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工作人群主要的致盲疾病。DR曾被认为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视网膜神经元病变和中低度炎症也被证实是DR的重要发病机制。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内的常驻巨噬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层视网膜,负责监控视网膜内微环境变化。在异常刺激下,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与视网膜内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在DR中,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内关键因子或多条通路被激活,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同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增强,外层视网膜内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最终引起视网膜神经元凋亡、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视力丢失。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需要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血一视网膜屏障的形成,并对其功能进行调控;通过表达谷氨酸转运体参与谷氨酸代谢;通过产生的钙振荡对神经元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调节大分子物质在胶质细胞问的扩散。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神经元营养保护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时,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其标志物GFAP的表达量减少、谷氨酸代谢能力减弱、COX-2表达、AR和VEGF表达量增加。由此可以推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元与血管细胞活动的桥梁。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揭示DR中神经元病变与血管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Müller细胞接触并包裹视网膜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触,对视网膜神经元的功能及代谢起到支持作用;对维护视网膜细胞外环境的稳定,如离子、水平衡和血视网膜屏障(BRB)等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可释放神经胶质递质和刺激性神经物质,通过对神经递质的再吸收循环,为视网膜神经元提供神经递质前体进而影响神经突触的活性。此外,Müller细胞对病理刺激能够产生反应。该反应一方面具有视网膜神经元保护作用,如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吸收降解兴奋性毒素、分泌抗氧化剂等,另一方面也可引起视网膜神经元谷氨酸盐代谢紊乱和离子平衡紊乱,导致视网膜水肿和神经元变性损伤。Müller细胞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R可引起Müller细胞增生,除造成谷氨酸盐代谢紊乱外,还会引起Müller细胞大量分泌炎症介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破坏BRB。深入研究Müller细胞,对探讨DR的发病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Müller细胞靶向转染的腺病毒载体研制成功,利用两亲肽携带蛋白或抗体直接转染细胞达到抑制DR的效果,这些方法为早期防治DR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