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是预防术后血栓并发症的基石,同时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此期间部分患者需限期行非心脏手术。为寻求其缺血和出血风险达到最佳平衡,现临床上针对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仍有争议。现就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限期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是否需停用和桥接及对应桥接方案的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支架植入术后晚期血栓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有报道证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术后未服用或不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较易发生极晚期血栓。目前,我院有1例DES置入术后7年且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发现血栓形成。据我们所知,这是DES植入后,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最晚期的报道[1]。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近20多年中取得迅速发展,但是,金属支架可导致血栓形成。最初减少支架血栓形成的方法包括联合应用肝素、口服抗凝剂、以及阿司匹林、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当前能否有效的控制血栓形成,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主要是患者服药问题。为此,我们对2003年4月以来曾置入支架后再次证实为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调查分析,显示术后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凝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例,均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5例患者中入院诊断为心肌梗死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例;心血管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4例,吸烟2例,2型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1例;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3例,坚持服用2例;猝死1例,好转出院4例。2例患者未行冠状动脉造影,为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原支架置入部位血栓形成,均有缺血表现(胸痛、左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形成时间为术后6~22 d。结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氯吡格雷抵抗、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肌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有两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是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是支架内再狭窄。降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方法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目前关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回顾近年来的大型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等相关文献,为临床医生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佳持续时间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带膜支架的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带膜支架术13例,包括冠状动脉穿孔11例及冠状动脉瘤2例,观察即刻临床效果.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随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11例冠状动脉穿孔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10例即刻造影显示无明显造影剂外渗,临床症状缓解;1例造影仍提示造影剂大量外渗,紧急外科手术,最终死亡.2例冠状动脉瘤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瘤体基本不显影.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支架处内膜增生,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带膜支架能有效地处理冠状动脉严重穿孔及部分冠状动脉瘤病变,即刻及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亚急性血栓形成是支架术后早期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 ,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三种 :噻氯吡啶 ,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多项临床试验对以上三种药物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目前以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最为广泛 ,对预防冠状动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满意 ,消化道及血液系统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常规抗血小板的治疗,目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运用已成为支架术后抗血小板的常规诊疗方法。氯吡格雷需经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产物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由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病人服用氯吡格雷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有相关性。现就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疏血通注射液对常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病人支架植入术后近期血栓性闭塞防治中的增效作用.方法 选取150例冠心病病人,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常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75例在围术期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结果 两组病人近期血栓性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vs 2.7%,P<0.05),试验组病人治疗期间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增加.结论 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可降低支架植入后近期血栓性闭塞的发生率,且不增加病人的出血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2例,植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内持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期间符合CIED适应证,在不停用的情况下植入CIED;对照组32例,采用随机数法抽取同期未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患者.观察终点:术后30 d内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囊袋血肿发生.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未见囊袋血肿发病率增加,但需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及对策,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处理措施。结果支架贴壁、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分叉病变,停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和(或)药物抵抗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技术因素有关支架贴壁不良等;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可能与支架再狭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当有关。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反复球囊扩张或重新置入支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是心血管领域一个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CURE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已经奠定氯吡格雷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置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指南要求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坚持至少1年,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至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但长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因此应根据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进行综合考量,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并加强对患者药学监护、用药宣教和随访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及潜在问题,并权衡利弊后处理,保障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CI治疗后发生ST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发生ST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ST5例,亚急性ST7例,晚期ST2例,迟发晚期ST1例。15例均有典型胸痛表现,13例心电图检查示缺血性改变及酶学增加,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ST。其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3例,高血脂11例,吸烟10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衰竭5例,心力衰竭6例。15例患者有2例随访过程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13例心电图证实支架段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加重或呈急性心肌梗死表现,1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博支持3d后死亡。剩余12例心导管造影复查示支架内闭塞,7例紧急PCI治疗行球囊扩张后血栓消失,均为亚急性ST;2例急诊行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并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为急性ST。3例再次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均为晚期及迟发晚期ST。12例经再次介入治疗均成功。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ST的发生与患者高龄、糖尿病、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心功能不全、多支病变、前降支病变等有关,再次PCI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防治策略及如何权衡PCI后消化道出血时抗凝与止血的矛盾。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冠脉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的程度以及支架置放的位置以及术中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充分应用有关,使用高张球囊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是最有效、最快捷方法。而联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使用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在短期停用阿司匹林、选择性使用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基础上,予禁食、抑酸、补液及静脉应用生长抑素等治疗,可有效治疗消化道出血,且可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我院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的1304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51±10)岁、7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且伴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仅1例患者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无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例且病变较复杂,包括闭塞、分叉、开口和弥漫长病变;支架释放压力平均(1175.37±167.19)kPa(11.60±1.65atm),全部患者未用高压球囊进行后扩张;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平均时间为(157.5±41.7)d,1例在停用氯吡格雷第7天、2例在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期间、5例停用氯吡格雷6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平均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450.3±344.7)d,5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亡,5例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随访无症状,1例药物治疗。结论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支架低压释放,置入后未行后扩张;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短。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预后差,死亡率较高,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技术,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入技术对于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但坎是PTCA还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均面临着急性血管闭塞和再狭窄的难题,特别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显著激活血小板而增加了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主要预防措施是应用抗血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需行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肾动脉支架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旁路术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05年1月,我院对拟行冠状动脉旁路术的892例患者中的874例(98%)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共检出肾动脉狭窄行支架术治疗患者82例(占9%),狭窄肾动脉104支,狭窄>70%或跨狭窄压差>20 mm Hg(1 mm Hg=0.133kPa).82例中男56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6±5.1(56~77)岁,合并高血压者77例,肾功能减退者21例.肾动脉支架术前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低分子量肝素,术前抗凝用肝素.支架内径4~7mm,长度14~22mm.肾动脉支架术均先行球囊扩张,再置入支架.每例患者造影剂一次用量35ml~200mi.80例肾动脉支架术后5天内行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肾动脉支架术后第13、15天内行冠状动脉旁路术.结果104处病变肾动脉支架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前肾功能减退者中9例于出院时血肌酐下降,3例支架术后一过性血肌酐升高;术前肾功能正常者中4例支架术后一过性血肌酐升高,P>0.05.所有支架术后一过性血肌酐升高均为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89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术者术后未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2001年4月之前我院共行冠状动脉旁路术106例,术前均未行肾动脉造影,其中2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结论肾动脉狭窄可致冠状动脉旁路术术后急性肾衰的发生,本组冠状动脉旁路术前行肾动脉支架术者占9%.需冠状动脉旁路术者肾动脉狭窄病变多符合动脉硬化病变特点,由于术前成功置入肾动脉支架,冠状动脉旁路术后无一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动脉支架术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方法.为防止冠状动脉旁路术术中及术后出血并发症,肾动脉支架术者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术前应停用抗血小板药及低分子量肝素,因此,尽量缩短肾动脉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时间间隔,既可以减少肾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并发症,亦可以减少患者持续卧床的时间.肾动脉支架术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合并肾动脉狭窄并肾功能减退患者的术后肾功能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19.
Xu L  Wang LF  Yang XC  Ge YG  Wang HS  Li WM  Ni ZH  Liu Y  Xia K  Cui 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312-3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8月,共612例患者置入835枚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其中4例患者(0.65%)于2006年1至8月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前壁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再次入院。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的临床情况、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造影结果以及PCI过程等相关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9岁,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31~37个月。患者第一次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12个月,其中1例患者血栓发生前18个月停用阿司匹林。支架置入部位均为前降支,急诊造影提示支架内闭塞,局部可见明显血栓征象,前向血流TIMI0级,均再次行PCI治疗后存活。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可以发生极晚期血栓形成,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远期随访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已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靶血管急性闭塞和频临闭塞拓展到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领域 ,而且支架植入后亦可取得更加理想的冠脉影像学结果。临床实践证明冠脉内支架术已成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早期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愈来愈少 ,临床上靶病变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的发生率也降低至 15 %以下 ,支架植入的禁忌证也逐渐减少 ,随着根据不同病变血管所设计的支架种类及型号的增多 ,更加便于临床使用 ,但是 ,由于仍把冠状动脉小血管视为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