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良性中央 -颞区局灶性异常脑电图的良性癫痫(BECCT)属部分发作癫痫范畴 ,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本文就我院 1988年以来收集的 80例BECCT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BECCT的诊断标准是[1] ① 13岁以前发病 ;②发作多在浅睡期 ;③以一侧面部阵发性抽搐为发作 ;④无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 ;⑤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 ,具有局限性癫痫的脑电图表现 ,尤以中央 -中颞区的阵发棘波或尖波居多 ,浅睡时异常尤明显。1.1 临床资料 本组 80例 ,其中男性 4 7,女性 3 3 ,男女之比约为 6:5 ,年龄 1~ 14岁 ,平均 9 15岁。本组 80例中部分发…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本组男34例,女18例。初诊年龄为30d~44个月,起病年龄为生后15d~22个月,3~12月龄者最多,有32例(61.5%)。52例脑电图(EEG)均呈现节律紊乱的高电位慢波、尖波、棘波、多利波、尖(棘)一慢复会波、多棘一慢复合波,持续地或弥漫反复发放,或呈阵发性爆发,无论是双侧半球或同侧不同部位均无持久的同步性,有时为低至中电位的a波、8波或同时夹有高幅尖波。2讨论婴儿痉挛症以短暂、急剧和强烈的多发性肌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多伴有智能障碍,系皮层及皮层下多发性病灶引起“’。由于婴儿痉挛与婴儿缺钙引起的抽…  相似文献   

3.
睡眠诱发脑电图对提高癫痫病的诊断是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我们于1980~1992年对临床怀疑癫痫、而脑电图常规检查未见癫痫放电的71例患儿,口服水合氯醛和采用半剥夺睡眠后进行睡眠诱发脑电图描记,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1例均为常规脑电图(包括换气试验诱发)无癫痫样放电的患儿,其中男26例,女45例,年龄:1~3岁12例,4~7岁25例,8~15岁34例。临床分型:大发作16例,局限性发作24例,植物神经性发作22例,精神运动性发作9例。方法与结果对例患儿均在检查前天晚上开始半剥夺题降,让患儿晚间尽量晚睡(约在晚上11点左右人牺)…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3年2月~1996年4月采用多处软脑膜下横切术〔1〕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疒间2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8~56岁,平均21岁。病程3.6~21年,平均13年。癫疒间原因:产伤1例,头部外伤16例,大脑发育异常3例,高热后3例,原因不明3例。局限性发作伴全身大发作19例,小发作伴一侧肢体抽搐3例,局灶性癫疒间4例。19例行腰穿检查,生化及脑脊液压力均正常。术前检查脑电图3~6次,其中9例作了24h禁睡脑电图检查,左额、颞、顶及Broca区棘波8例,右侧中央前、后回棘波7例,左颞后Wernicke区棘波3例,左…  相似文献   

5.
何俊  李伟  王东  廖军  刘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03-504
目的:比较动态脑电图(AEEG)与普通脑电图(EEG)在诊断癫痫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将178例患儿分成癫痫组(134例)与发作性疾病组(44例),所有患儿均先做EEG后再做AEEG.在做AEEG期间,让家属详细记录患儿24 h的各项活动、睡眠时间、临床症状的表现时间;通过回放24 h脑电记录,分析各种状态下脑电图;比较AEEG和EEG在癫痫组的阳性率.结果:AEEG出现痫性痫样放电几率明显高于EEG;痫样放电在清醒和睡眠状态下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EEG作为长程EEG监测对小儿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对癫痫的临床分型、指导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灌注显像定位致痫灶与皮层脑电图、术中和病理所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SPECT脑灌注显像定位致痫灶的价值。方法:选择拟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和其他癫痫患者23例,在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分别进行SPECT脑灌注显像,用皮层脑电图(EcoG)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进行验证。结果:用EcoG探查SPECT显示病灶区,23例皆存在典型的尖慢波和棘尖波发放,发作期的局灶性放射性增高区和EcoG所示的异常电话动范围更匹配。痫波起源于相应区域的大脑皮层,而不是增厚和粘连蛛网膜或肿瘤本身,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有助于识别致痫灶的位置,大小,血运和功能状态,对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海马CA1区惊厥阈下电刺激建立可持续较长时间、无明显惊厥行为的临床下痫样放电动物模型。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5只,通过反复大鼠海马CA1区惊厥阈下电刺激,观察大鼠惊厥行为,纪录电刺激停止后1、3、7、14、30d时大鼠皮层脑电图改变。结果:采用刺激频率30Hz,波宽1ms,串长10S,刺激强度0.1mA,串隔5min,10次/d,连续刺激4d,最后一次电刺激后30d内,均可在大鼠皮层记录到稳定发放的散在或阵发性高幅尖波、棘波、棘慢波,而实验动物并无明显的惊厥行为表现(Racine0级)。结论:反复海马CA1区惊厥阈下电刺激可较长时间诱发实验动物出现无明显惊厥行为的临床下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18岁, 因"发作性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2年余"入院。患者于2010年起病, 表现为失神、惊恐、双眼右侧凝视、全面性强直阵挛(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GTCS)等多种发作类型并存, 渐进性加重, 熬夜、疲劳状态易诱发。外院联用奥卡西平0.375 g和左乙拉西坦0.5 g, 均每日2次。自诉服药后病情较前好转。患者为35周早产, 出生时有轻微缺氧, 现智力发育边缘状态, 运动发育无异常。入院24 h视频脑电图:双侧颞区/蝶骨电极区大量非同步性尖慢、棘慢、多棘慢波发放, 左侧明显占优势, 监测到2次局灶继发GTCS。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2700h。因发作性头痛1个月,不伴有恶心、呕吐、抽搐等其它不适症状于2001年10月9日入我院。查体:内科系统无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脑电图示左颞前少数散在性可疑阴性小棘波,右颞中偶见。24h动态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图,在双前额导联2次爆发性、高波幅棘慢波综合,持续1s。头颅MRI、CT未见异常。诊断:偏头痛。给以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飞行暂不合格,地面观察6个月。2002  相似文献   

10.
_目的:采用同步脑电图联合功能磁共振(EEG-fMRI)分析Rolandic癫痫(RE)患者脑区激活区域偏侧性与脑电图(EEG)偏侧性的关系。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19例RE患儿。采用EEG-fMRI技术采集患儿脑功能数据,排除无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的和头动过大的病例,获得12例患儿的fMRI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分析IED相关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改变,计算脑区激活偏侧系数及EEG偏侧系数,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左侧及右侧IED为主的组分析显示BOLD信号激活主要位于同侧外侧裂-中央区,个体分析显示10例患儿外侧裂-中央区范围内BOLD信号显著激活。中央后回和中央沟盖区、中央前回脑区激活偏侧系数与 EEG偏侧性显著相关(P<0.01)。结论:fMRI上激活脑区和EEG信号偏侧性具有相关性,中央后回和中央沟盖区最适合作为描述RE偏侧性的目标脑区。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11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失神发作,间断服用托吡酯药物,效果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患者不能言语,大小便失禁,行为躁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发育迟缓,不能言语,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定向、认知、理解力均没有反应,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电图示:各导散见棘尖波、慢波,左额区明显。MRI示:右侧额叶、颞叶及顶枕叶萎缩,脑沟、脑裂及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大脑皮质变薄,脑白质区可.见片状长T2信号(图1),考虑为Rasmussen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DTI各向异性分数(FA)和椭球面积比(EAR)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G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脑电图对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的定侧结果,将33例IGE患儿分为3组,IGE-A组15例(双侧IED),IGE-B组9例(左侧IED),IGE-C组9例(右侧IED)。将32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NC),并根据年龄、性别分别与A、B、C组相匹配的方法,进一步分为NC-A组、NC-B组和NC-C组,显示阈值为50个体素(Px)。结果:IGE-A和NC-A组比较,FA和EAR异常分布最大区域为左侧半球额叶和颞叶脑白质,EAR异常还见于右中央颞区(222 Px)、顶叶(198 Px)、脑下回(126 Px)、中央后回(125 Px)等右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域。与NC-B组比较,IGE-B组的FA和EAR异常分布区位于左侧大脑白质梭状回和枕叶,此外左额叶(65Px)白质内有少量EAR异常区域。IGE-C与NC-C组比较,FA和EAR异常改变均位于左侧大脑半球,EAR异常区的体素簇范围较FA体素簇大(169 vs. 50 Px),EAR图还显示了左侧颞叶(123 Px)、左侧颞中回(112 Px)和颞上回(111 Px)等部位白质及灰质的异常改变。结论:EAR和FA均可反映IGE脑白质异常,EAR比FA更敏感,能发现更多白质异常区域,可用于人类脑部病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睡眠监测脑电图在癫痫患者中诊断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6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入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脑电图检查,病例组则开展睡眠监测脑电图,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癫样放电主要发生位置.结果:病例组中的异常概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病例组的一侧占比、中央和中颞占比、额和前颞占比以及顶和枕部占比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睡眠监测脑电图在癫痫的诊断中,可以提升异常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小儿癫痫视频脑电图监测最佳时间以及不同发作类型检出率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80例临床首次诊断为癫痫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分析癫痫发作类型和视频脑电图特点,对比发病2h、4h、6h、8h、10h、12 h、24h癫痫发作事件及异常放电情况。结果:癫痫发作类型中,痫样放电(失张力发作,强直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非痫样放电(抽动秽语综合,非癫痫性肌阵)同时发病12 h内实施视频脑电图总异常(83.85%)高于发病24h后(P<0.05)。结论;癫痫发作12 h内应早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能较大提高小儿癫痫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郭萍 《人民军医》2002,45(9):557-558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4岁,农民,无癫NB047病史及家族史.1个月前因下腹部阴囊被膝部顶伤,头顶部撞于椅子上,当时昏迷.2 d 后清醒,感头痛下腹痛,按压阴囊时即可诱发全身抽搐,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身体僵直,每日发作5或6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醒后感头痛、倦怠、乏力,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外院治疗效果差而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体温、脉搏正常,精神欠佳.特殊检查:头颅 CT 未见异常,B 型超声检查肝、胆、脾未见异常,下腹部见明显病灶.脑电图常规描记基本节律正常,可见散在性θ活动,过度换气3 min 未见癫NB047样放电.但按压阴囊可诱发癫NB047样大发作,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身体僵直,脑电图呈现暴发性高幅尖波、棘波、尖棘波、棘-慢波及θ波综合发放,未见局灶性改变,持续20 s 后症状自行缓解,脑电图异常波逐渐减弱至消失;脑电地形图功率及级别也以θ、δ频带为高.临床诊断为反射性癫NB047,给予口服苯妥英钠、维生素 B6、地西泮等,症状明显缓解,治愈出院.3个月后因再次按压阴囊诱发强直性全身大发作,复查脑电图结果大致相同,其后避免诱因,至今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可乐定加剥夺睡眠诱发癫(癎)发作,获取发作期SPECT显像结果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癫(癎)患者52例,口服可乐定并剥夺睡眠以诱发癫(癎)(简称可乐定组),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下,当患者出现临床发作和(或)VEEG出现典型癫(癎)波时,30 s内静脉注射99Tcm-双半胱乙酯(ECD),30 min后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同时,选择同等条件下癫(癎)患者47例作为对照,通过单纯剥夺睡眠以诱发癫(癎)(简称剥夺睡眠组).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2组患者癫(癎)诱发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可乐定组的52例癫(癎)患者中,39例(75.0%)口服可乐定后1~2 h出现了VEEG异常,其中亚临床发作(仅出现典型癫(癎)波)92.3%(36/39),临床发作7.7%(3/39).发作期SPECT定位阳性率为94.9%(37/39),均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灶.剥夺睡眠组的47例患者中,诱发率为38.3%(18/47),其中亚临床发作77.8%(14/18),临床发作22.2%(4/18).2组诱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14,P<0.01);2组临床发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3,P>0.05).结论 可乐定联合剥夺睡眠对癫(癎)的诱发率明显高于单纯剥夺睡眠,前者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诱发癫(癎),以亚临床发作为主,故可作为进行发作期SPECT脑显像安全、有效的诱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病例1 患儿女性,9岁。曾患脑炎,经治疗后好转,后常感头昏、头痛,并发生意识丧失,每次发病约1min,可自行苏醒,临床诊断:①脑炎后遗症;②癫痫。脑电图检查:单、双极法各导联均可见多量不规则4~5C/Sθ波节津及活动,右额区见节律性高一极高幅1.5C/Sδ波,θ、δ均以右侧导联明显多见,平静描记左额、左中央、顶区阵发出现极高幅单个及多个棘-慢综合波放电。经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长期未发作,头昏、头痛好转。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癫痫(ITLEp)又称复杂部分发作癫痫,占癫痫患者的25%。这种癫痫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单侧或双侧颞叶出现病理性棘慢波改变。CT或MRI显示:患侧侧脑室颞角轻度扩大。杏仁核是ITLEp发作扩布的必经途径之一,应用X刀一次或分次超大剂量(1次140Gy,2次140Gy,2次间隔24h)损毁杏仁核治疗ITLEp已取得肯定作用,但治疗技术要求高且有一定风险。近年来国外采用一次小剂量(1次30~40Gy)损毁杏仁核等脑功能性核团,  相似文献   

19.
黄光  刘兴洲 《武警医学》2013,24(6):461-464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又称伴有枕叶放电的早发性儿童良性癫,1973年Panayiotopoulos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报道。这是一种少见的儿童期年龄相关性良性癫,自主神经受累为发作的主要症状,1/5患儿有发作性晕厥。发作初期多数患儿的意识和言语功能保留,但随着发作的进展出现意识和语言障碍,患儿表现为完全无反应状态,肌张力丧失如同布娃娃样。近半数的患儿发作持续时间大于0.5h,也可多达数小时,甚至形成自主神经癫的持续状态。癫发作主要在睡眠中发生,间歇期脑电图常可见多灶性棘波,多数情况下以后头部为主。脑电图发作期放电可从后头部开始,少数情况下从前头部开始[1]。  相似文献   

20.
癫(epilepsy,EP)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作突然,症状繁多,常需与其他疾病或症状相鉴别,尤其对那些反复发作,常规脑电图(JectroenceyhalographpEEG)检查无异常的患者,诊断尤为困难。我院自1989~1994年对疑诊为癫摘、常规EEG正常的56例,采用剥夺睡眠一睡眠联合诱发脑电图检查,使诊断阳性率有所增加。亚对象和方法1.1对象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计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5±11.3岁。常规描记脑电图均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为癫痢。1.2方法采用日本产6113型12导联脑电图仪,纸速30mm/s,高频滤波30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