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于2002年9月1日正式施行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认为《条例》仅仅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其实《条例》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本文着重探讨了《条例》对医方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三种途径,即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具有省时、省心、经济的特点,因能快捷、有效地化解矛盾,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从而成为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部份医务人员对该《条例》缺乏全面认识,难于理解“举证倒置”,感到很大压力,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统一,鉴定工作中也存在把握法规尺度不准,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学科专业难于判定,专家组人数不易确定及专家库中有的学科专业组不能满足鉴定需要等问题。本文逐一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医疗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大众媒体频频报道,法律对其进一步的规范调整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面对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1987年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简称《办法》)已不能满足“正确处理医疗事故,平等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有效调整医疗事故处理秩序,2002年4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本文对新的《条例》与原有《办法》改革与完善之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感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 (简称条例 )于 2 0 0 2年 9月 1日正式施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2 ] 也已出版 ,对正确理解条例有积极作用。“条例”发布后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特别是在医疗行业更是讲座的热点 ,各地纷纷举办学习班、报告会等 ,都在探讨和研究“条例”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各抒已见 ,众说纷纭 ,这里我们也想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条例保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一 )条例对纯洁医疗队伍起到决定性作用 :条例 6 1条规定 :非法行医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不属于医疗事故 ,触犯刑律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赔偿 ,由受害人直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普及与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医疗纠纷的数量和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也大幅上升。2002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但如何学习、贯彻好《条例》,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体会,认为以下几项是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2年9月1日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生效,较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多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的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对于指导医患双方遵法、用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专家的“回避”制度,以及“过失判定”问题,出现过一些未必准确的说法,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之前,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一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新《条例》颁布之后,这种解决方式正式得到了认可。《条例》颁布1年多来,笔者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实践中,通过此方式圆满处理了医疗事故争议5起,平息了医患矛盾,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几点体会,现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9.
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透析医患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四条第一项第八款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法律理论称之为“举证责任倒置”。此司法解释的出台,在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颁布并于2002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中有这样主要的一条,就是对传统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吐故纳新”,即对“鉴定委”的人员组成、管辖、权利及义务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吐故纳新”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即日起,“鉴定委”的管辖权归各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医学会(相对独立的社会学术团体),并建立专家库,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独立鉴定。人民法院如需要医疗鉴定,按照规定,从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同时,还明确了有关专家的回避制和相关的违规违法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因为,弊端太多……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第351号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我市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实现了从行政部门领导到医学会负责的平稳过渡,较好地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谈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法律规范与学术评判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体是医学会。面对诉讼的医患双方,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对医疗事故做出既符合法律规范又符合医学科学原理的鉴定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抓好医院医疗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做好医疗管理工作,本阐述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全员培训,提高法规意识;加强证据管理;做好举证,加强沟通交流,密切医患关系;减低医疗风险,探索的对策,为《条例》的全面实施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自今年4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以来,医疗事故及其处理中的相关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作为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行政法规,大家对其寄予了厚望,医院期冀能以此为契机,一举解决困扰我国医疗卫生界多年的医疗纠纷处理"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患者也希望借此条例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公正的保护.<条例>的颁布施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起到规范作用,但对医疗纠纷的司法解决,<条例>鉴于其行政法规的性质,并无具体规定.本文拟就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是否适用<条例>等问题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5.
俞颖  郭奕乐 《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1):569-570,576
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全面实施,到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一直不懈地致力于缓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但目前医疗事故争议仍处于紧张状态,医疗事故争议发生频繁,且涉及问题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也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耗费了政府相关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6.
《健康必读》2007,(2):25-25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为法院审理医患纠纷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患打官司撑了腰。某法院公布了近年来审理的医疗案件中的典型案例,提醒患遇上这些问题时该怎么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已近两年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通知:人民法院审理因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民事案,在确定医疗事故赔偿责任时。参照《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办理。《条例》已成为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的依据,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的理解《条例》规定,指导完成赔偿项目的确定和计算,这也是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医疗事故赔偿的费用包括以下几大类。  相似文献   

18.
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第35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条例>共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条例>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9.
程志强 《山东卫生》2004,(12):31-31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体是医学会,客体是参加诉讼的医患双方。这样,作为医疗事故鉴定主体的医学会便充当了“听讼人”的角色,担当起了听断是非曲直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吸收、总结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十几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办法》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主体与范围,提出了防范医疗事故的一些重要措施,授权医学会独立担纲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规定医疗事故民事责任争议可以“私了”,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医疗事故的赔偿制度等。《条例》作出的这些新规定必将使医疗事故得以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认真学习、把握《条例》的这些新规定,很好地透视《条例》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宣传《条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推进《条例》的贯彻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