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目前肝CT增强检查的情况,作者对全身CT协会的40个成员发了调查表,收回22个,12个单位只行增强扫描,3个单位常规平扫加增强,5个单位根据平扫决定是否行增强。增强扫描方法差别很大,团注法的8个,团注加滴注9个,关于“动态”扫描,10个单位认为不论何种给药方式,应先选定动态程序并使扫描时间尽可能短;8个单位认为应用团注法;4个单位认为凡在2~3分内完  相似文献   

2.
肝脏的CT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解剖形状和肝表面特征肝呈不规则半球形,它的凸出的壁面向上、前及右,而略呈凹陷的脏面则面向下、后及左,重要的表面特征中有肝门、圆韧带裂、静脉韧带裂及胆囊与下腔静脉窝。肝门中的最大结构为门静脉。门静脉前方为肝总管(右侧)及肝动脉(左侧),组成肝门“三联”,在进入肝之前分为右侧支及左侧支。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局灶型肝脂肪浸润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 ,易被误诊为肝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笔者回顾性分析 6例经病理证实为本病的CT表现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材料与方法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1~ 5 6岁 ,平均 42岁。 5例无症状 ,体检时B超发现 ;1例因右上腹部不适B超诊为胰腺炎 ,同时发现肝内病变。所有患者B超结论均为肝占位性病变。AFP均为阴性 ,其中 4例行彩超检查 ,先显示肝内病灶 ,然后取CFM状态显示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 ,并测量其流速和阻力指数。 6例均作CT平扫加增强扫描 ,平扫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 …  相似文献   

4.
肝脏双期增强螺旋CT检查及肿瘤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肝脏双期增强螺旋CT已成为一项倍受欢迎的肝脏肿瘤的检查方法。它不但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检出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易于显示肝肿瘤的血供特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动态增强的肝动脉期(HAP)扫描时间窗很短,仅20~30秒,普通CT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扫描全肝,大多数扫描层面往往落在门静脉期(PVP)内。而在PVP时,富血管性肿瘤增强很快并达到与正常肝实质相似的强化程度,从而不能被很好地对比显示。螺旋CT拥有较大热容量球管并能进行快速容积式扫描,完全能在HAP时扫描全肝和在PVP时重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与MRI评估肩袖脂肪浸润程度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层面评估肩袖脂肪浸润程度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4例肩袖撕裂患者的CT与MRI,采用Goutallier分型评估肩袖脂肪浸润情况.三位骨科医师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估.评估层面包括:斜矢状位标准层面以及标准层面偏外1个层面、偏外2个层面.采用加权κ比较不同检查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肝脏淋巴瘤:动态增强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与病理资料,复习CT结果并与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1例肝脏淋巴瘤中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共发现18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7个,右叶5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1个.病灶呈类圆形14个,地图形4个.15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3个位于肝脏周边.肝内病灶直径2.1~16.5 cm,平均5.7 cm.CT平扫肝内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均匀强化.各期CT值分别为平扫21.8-32.2 HU(平均26.1 HU),动脉期24.9-47.3 HU(平均32.6 HU),门静脉期36.4-63.7 HU(平均53.1 HU).4例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静脉周围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 肝脏淋巴瘤好发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位于汇管区,肿瘤密实,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区较小.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强化相对均匀,部分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评估造影剂注射速度和注射方式与肝脏增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73例可疑肝脏病变者(27~86岁)分为两个实验组,均行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实验一(三组)应用单相注射和双相注射,实验二(四组)应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延迟扫描时间。两组均行平扫和动静脉期扫描,测量各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相注射和双相注射时,肝脏增强的各参数值不同;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不同,肝脏增强的各参数值亦不同。平衡期出现的时间与注射方式、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有关。结论:在肝脏双期CT扫描时,恰当的注射方式、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可增加病灶与肝脏实质间的密度差,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与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收治58例肝癌患者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MRI对肝内病灶检出数量及肝内病灶阳性检出率91.38%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2.4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肿瘤的诊断结果发现MRI对不同肿瘤大小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3.10%,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7.5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MRI尤其对直径≤3cm的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92.11%,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71.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检查方法对直径3cm的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尤其是针对直径≤3cm的肝癌患者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肝脏肿瘤的CT增强研究赵绍宏综述蔡祖龙审校CT出现是影像诊断方法学的一次飞跃,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明显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特别是肿瘤性病变。CT造影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肝脏疾病影像的清晰度和检出率。但造影剂应用技术的不同,也会影响图像质量和检出...  相似文献   

10.
增强CT是肝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参数的选择是决定增强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外在此领域的开发及发展。分别总结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肝脏双期与三期增强扫描进行对比,探讨动态增强CT延迟期对肝脏占位病变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因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34例,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药后30、70及180s),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由两位具有15年以上肝脏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两次评价,第一次仅评价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第二次评价全部三期增强图像,评价内容包括病变显示清晰程度、血管显示能力(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影像诊断及诊断信心。结果:两位医师对于病变显示清晰程度、良恶性诊断及诊断信心的主观评价,两次阅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位医师第一次阅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28/34)和79%(27/34),第二次阅片分别为85%(29/34)和88%(30/34)。B医师对于肝静脉显示两次阅片评价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与肝脏CT双期增强扫描比较,三期增强扫描(增加延迟期)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评估中对病变范围的显示、肝脏术前血管的评估及医师诊断信心方面并没有明显作用,但增加了辐射剂量;但三期增强扫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后果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通过横断面成像技术对肝脏脂肪进行无创诊断和定量分析。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增强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20例肝硬化或慢性肝炎病人分别用高浓度和标准浓度对比剂所获得的多层CT多期对比增强影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浓度对比剂对肝实质强化程度及影像质量的影响。20例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0~70岁。病人体质量60~110kg,均无肝脏手术史、对比剂过敏史,也无肾衰、充血性心衰、支气管哮喘或甲亢。为排除个体间差异,对同一病人分别进行不同浓度对比剂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检查。第1次用标准浓度对比剂(300m g I/m L)100m L,为A组;随访期用高浓度对比剂(370m g I/m L)100m L,为B组。两组均于肘静脉注药,速率3m L/s,分别于开始注…  相似文献   

14.
<正>目的前瞻性评估一组慢性肝炎病人的平衡期CT成像中肝脏细胞外容积(ECV)的分数测量,与组织学分析的纤维化定量和增强的肝纤维化组(ELF)比较。材料与方法 该  相似文献   

15.
<正>CT增强检查,是指在 CT扫描前经静脉注入水溶性造影剂后再行扫描的检查方法,是CT室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检查在提高病变显示率,肿瘤的定位、定性及病变的鉴别诊断等诸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增强护理工作是使CT增强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先决条件,为使CT增强检查护理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保证CT增强质量和医生诊断需要,将我们CT室CT增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材料与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CT增强检查病人1245例,其中:986例采用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A组),268例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B组)。注射方法采用团注法,造影剂按照1-2mg/k,具体剂量根据病人情况及诊断需要而定。注射造影剂前常规推注地塞米松10mg,根据需要,采用快速连续扫描、动态扫描及延时扫描,不同部位选用相应的层厚及层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经活检证实的无肝脏脂肪变性的成人中运用非增强CT获得的影像来确立肝脏衰减值减去脾衰减值的差值(CTL-S)的参考范围,并确定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的CTL-S  相似文献   

19.
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例经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中,手术前CT平扫能肯定脾破裂诊断的 23例、可疑脾破裂诊断的 6例、未见异常的 5例(敏感性 85. 3%、特异性 67. 6% );对以上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后,全部患者均能确诊为脾破裂(敏感性 100%、特异性 100% )。结论 增强扫描在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中非常重要,它能够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增强CT作为对照标准,回顾性对照分析了增强超声(US)在局灶性肝脏病变(FLL)相关的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HPD)方面的诊断价值与特征。材料与方法该研究经当地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