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与氯胺酮用于小儿鼾症手术的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和循环功能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咪唑安定、氯胺酮、维库溴胺诱导,丙泊酚4mg·kg-1·h-1、氯胺酮2~3mg·kg-1.h-1、维库溴胺50 mg·kg-1·h-1微泵输注维持.B组咪唑安定、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丙泊酚4mg·kg-1·h-1、雷米芬太尼0.2~0.3μg-1·min-1.、维库溴胺50 mg·kg-1·h-1微泵输注维持.结果 两组间插管后、麻醉期间、拔管前、拔管后SBP、DBP、HR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同、答问切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小儿鼾症手术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患儿术中循环稳定,清醒快,减少了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12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125例ASA I~Ⅱ级的先心病患儿静注东莨菪碱0.004~0.008mg/kg或硫酸阿托品0.01~0.02mg/kg,丙泊酚(1~2)mg·kg-1·h-1,肌注咪唑安定0.1mg/kg,盐酸氯胺酮1~1.5mg/kg,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术后入住麻醉苏醒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35±30.50)min.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全部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相关术均获成功.术中氯胺酮使用总量为(2.52±0.74)mg·kg-1·h-1,丙泊酚为(6.25±2.60)mg·kg-1·h-1.121例(96.80%)患儿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所有患儿均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临床证实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4.
兔咪唑安定基础麻醉下手术全麻效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动物实验中采用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对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96只,分成A组(48只),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B组(48只),咪唑安定基础麻醉下,行盐酸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均采用肌内注射麻醉。【结果】麻醉显效时间、首次用药维持时间、第二次维持时间、总维持时间分别为:A组,(7.2±1.5)min,(38.4±4.9)min,(32.7±5.5)min,(70.5±3.8)min;B组,(3.9±1.3)min,(52.3±6.7)min,(43.2±4.1)min,(95.4±2.3)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咪唑安定基础麻醉盐酸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可有效增强复合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相似文献   

5.
邓达治  刘刚 《广西医学》2011,33(9):1109-1111
目的 比较地西泮或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对广西巴马小型猪无气管插管模型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头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各10头.地西泮组采用地西泮10 mg和氯胺酮0.1 g诱导麻醉,地西泮0.45 mg·kg-1·h-1、氯胺酮4.5 mg·kg-1·h-1静脉输入维持麻醉.咪达唑仑组采用咪达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在小型猪瓣膜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24只.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15~20 mg/kg静注;麻醉维持: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2只.I组异氟烷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芬太尼20~25/μg/(kg·h)、咪唑安定0.10~0.2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15 mg/(kg·h)静注;K组氯胺酮5 mg/(kg·h)、戊巴比妥钠8~1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20 mg/(kg·h)静注.记录手术各期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2只,均非麻醉因素.I组和K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281.3±34.7)min和(330.4±27.0)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21.6±4.1)min和(67.8±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CPB)期间I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停机即刻I组乳酸值小于K组(P<0.05);K组1只小型猪拔管后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结论 对于小型猪瓣膜修复术,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应为首选;但在资源紧缺情况下,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方案也可选择.  相似文献   

7.
小型猪麻醉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5-06~12对实验小型猪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芬太尼、咪唑安定后实施胃造口术,胆总管结扎术共25例,以便建立猪肝硬化模型。期间又为15对小型猪在静吸全麻下实施了猪原位肝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广西巴马小型猪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模型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广西巴马小型猪13只,10只用于实验,3只用于取血预充.基础麻醉采用阿托品、氯胺酮和咪唑安定肌肉注射,丁卡因喷喉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持续静注和间断吸入异氟醚.采用分级评估方法 对基础麻醉、全麻维持的效果进行评估.鼻咽温32℃~34℃体外循环,维持心率50~80次/min,窦性节律空跳.结果 成功建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模型9只,失败1只(在气管插管时误插入食道缺氧死亡).基础麻醉Ⅰ级7只(70.0%),Ⅱ级1只(10.0%),Ⅲ级1只(10.0%).全麻维持Ⅰ级8只(80.0%),Ⅱ级1只(10.0%).结论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和效果评估方法,是广西巴马小型猪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模型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型猪在血管介入手术中的理想麻醉方法.方法 将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贵州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丙泊酚麻醉组和氯胺酮麻醉组,每组8只,在麻醉过程中记录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苏醒时间,并对动物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进行监测.结果 丙泊酚麻醉组诱导时间(2.83±0.59) min,麻醉维持时间(89.13±6.20)min,苏醒时间(29.88±4.82)min;氯胺酮麻醉组诱导时间(4.84±0.72) min,麻醉维持时间(76.50±6.12)min,苏醒时间(43.38±4.21)min.丙泊酚麻醉组对小型猪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小于氯胺酮麻醉组(均P<0.05).结论 丙泊酚和氯胺酮均可在小型猪血管介入手术中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丙泊酚略优于氯胺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 RICU) 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10 例需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5 组: ①对照组: 插管前不给予任何镇静、镇痛药物; ②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芬太尼2 μg/kg, 继以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 ③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1 μ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盐酸右美托咪定0. 5 μg·kg- 1·h- 1 +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 ④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0. 05 m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咪唑安定0. 05 mg·kg- 1·h- 1 + 芬太尼2 μg·kg- 1 ·h- 1维持; ⑤ 丙泊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丙泊酚1 m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丙泊酚0. 4 mg·kg- 1·h- 1 + 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根据以上分组处理后行气管插管, 观察并记录5组患者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和呼吸频率( RR) ,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指标, 以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 严重心率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心室纤颤、心跳骤停) 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丙泊酚+ 芬太尼组及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 4% 和90. 9% , 高于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86. 4% , P 〈0. 05) , 但前3 组均高于芬太尼组( 45. 4% ) 和对照组( 31. 8% , P 〈0. 05) 。插管5 min 后5 组患者的PaO2 /FiO2 指标均高于插管前, 丙泊酚+ 芬太尼组、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及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5) ,但3 组均高于对照组及芬太尼组( P 〈0. 05)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0% ) 、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 9. 0% ) 和丙泊酚+ 芬太尼组( 9. 0% ) 低于对照组( 13. 6% ) 及芬太尼组( 18. 2% , P 〈0. 05) 。插管时及插管后2 min 的MAP, 丙泊酚+ 芬太尼组、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低于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及对照组( P 〈0. 05) 。插管时患者的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4 分者所占比例别为丙泊酚+ 芬太尼组90. 9% , 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86. 4% , 高于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 68. 2% , P 〈 0. 05) , 但均高于对照组( 18. 2%) 及芬太尼组( 22. 7% , P 〈 0. 05) 。结论 小剂量的丙泊酚+ 芬太尼和咪唑安定+ 芬太尼及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均可用于ICU抢救性气管插管,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在产生镇静作用的同时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更小, 减少心肌耗氧, 是抢救性气管插管时理想的镇静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老年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探讨降低术后躁动的麻醉方法.方法 择期手术老年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完全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全凭静脉麻醉(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B组).2组患者全麻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A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10 ~20 μg·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 mg· kg-1·h-1.B组麻醉维持采用吸入1% ~3%七氟醚并复合静脉泵注丙泊酚2~4 mg·kg-1·h-1、瑞芬太尼6~10μg· 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 mg· kg-1·h-1.保持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用肌松监测仪监测使2组患者达到相同的肌松程度,2组患者手术结束前5 min给予芬太尼2μg/kg,同时静脉接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所有患者未使用催醒药.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间和躁动评分.结果 A组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可以降低老年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曲:比较依托咪酯乳剂复合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分别用于腹腔手术的有效性。方法:ASAI或Ⅱ级择期腹腔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20例。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各组均静脉持续输注依托咪酯10-15μg·kg-1·h-1,F组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2μg·kg-1·h-1,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O.5-1μg·kg-1·h-1,S组切皮前5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5μg·kg-1。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3min(T2)、切皮T3)、探查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于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60min和离开PACU时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价意识状态;记录术中和PACU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基础值相比.3组T1时MAP和HR均下降,T3、T4时,F、S组MAP升高,F组HR升高,R、S组HR降低(P〈O.05);与F组比较,R组T3、T4时MAP、HR降低,S组T3、T4时HR降低;与S组比较,R组T3、T4时MAP降低(P〈O.05)。R组与F组、S组比较,F组与S组比较,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拔管后即刻和拔管30minOAA/S评分升高(P〈0.01或P〈0.05);R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F组、S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依托眯酯复合瑞芬太尼术中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术后苏醒迅速,较另两者更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  涂生芬  柏林  杨飞  徐颖  魏光辉 《重庆医学》2012,41(4):327-329
目的评价儿童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泊酚后麻醉深度的变化及其对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6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采用常规全身麻醉(全麻)复合镇痛药和肌松药,将其按丙泊酚维持剂量分为3组(A组:丙泊酚10mg.kg-1.h-1,每隔20min按照10、8、6mg.kg-1.h-1方案减量;B组:丙泊酚15mg.kg-1.h-1,每隔20min按15、10、8mg.kg-1.h-1减量;C组:丙泊酚20mg.kg-1.h-1,每隔20min按20、15、10mg.kg-1.h-1减量),每组12例。在给药后每隔2min记录1次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血压。在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后1min(T3)、切皮前1min(T4)、切皮后1min(T5)、手术探查(T6)及手术结束(T7)时,采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T4、T6、T7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泊酚浓度。结果 B、C组镇静深度达到手术要求,应激反应较A组轻,但长时间高浓度丙泊酚输注可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结论儿童全麻使用15mg.kg-1.h-1丙泊酚,并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维持剂量,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和适当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儿童区域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短小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于术前常规禁饮食并肌肉注射阿托品,对照组患儿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手术过程中可再次追加氯胺酮首次麻醉剂量的1/2-1/3以维持麻醉;实验组患儿首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术中静脉开放后先予以芬太尼1-2μg/kg进行诱导,随后予以0.1%氯胺酮2-4mg.kg-1.h-1、5-10mL/h微量泵输注,之后剂量维持在2-8mL/h。结果:实验组在体动或睁眼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三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躁动评分方面,实验组AONO评分为(2±1.0)分,对照组为(3±1.4)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氯胺酮麻醉,患儿麻醉后苏醒较快,生理干扰较少,且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小儿中小型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丙酚加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阑尾手术中的应用,并与咪唑安定加氯胺酮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异丙酚加芬太尼,Ⅱ组采用咪唑安定加氯胺酮,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10、15min的RR(呼吸频率)、HR(心率)、SpO2(氧饱和度)、MAP(平均动脉压)、术后清醒时间(睁眼和清楚应答)、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后1、5、10、15min,HR、RR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SpO2、MAP无显著差异,Ⅰ组术后无躁动,恶心、呕吐1例,Ⅱ组术后躁动4例,恶心、呕吐6例。结论:异丙酚加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阑尾手术中比氯胺酮加咪唑安定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混合液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实验时间长达8 h的五指山小型猪的全身麻醉效果。方法 18头体重(20.3±1.9)kg的五指山小型猪采用联合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耳后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成功后,氯胺酮与丙泊酚混合液静脉持续泵入,观察诱导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小型猪进入麻醉状态后0、0.5、1、1.5、2、4、6、8 h的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指标、反射活动和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结果 18头成功麻醉,4头术中死亡,原因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麻醉意外、左主干血栓和再灌注心律失常。麻醉全程中猪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显著,平均显效时间为(4.8±1.2)min,维持时间为(54.1±5.8)min。1~8 h间,小型猪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迟钝或消失;麻醉全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麻醉后1 h体温较0 h差异有显著性(P0.05),4 h降至最低点后维持稳定。血压逐步下降,因球囊阻断前降支血流诱发心肌梗死致使血压在2 h降至最低,2 h与0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球囊撤出后,血压和心率回升至相对稳定水平。呼吸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氯胺酮、速眠新Ⅱ和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维持麻醉方案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麻醉全程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对稳定,并且镇痛镇静肌松效果良好等优点,适合小型猪的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大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每组30例)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3μg·kg^-1·min^-1、维库溴铵2μg·kg^-1·min^-1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研究组在麻醉诱导时给予0.5mg/kg氯胺酮,后持续输注5μg·kg^-1·min^-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氯胺酮输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1.记录术后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行芬太尼静脉PCA,记录术后1h,3h,6h,12h,24h时间点的VAS评价疼痛强度和芬太尼累积用量,观察不良精神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睁眼、拔管时间、不良精神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点研究组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研究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提高镇痛质量,可能与氯胺酮能够预防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阿片耐受或痛觉过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