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持续性受压的脊神经根在减压后早期的变化。方法:成年家猫21只随机分成3组,制成右侧L7神经根持续性受压的模型,分别于术后2周(Ⅰ组),4周(Ⅱ组),6周(Ⅲ组)再次进行减压手术,制成右侧L7神经根减压的模型,减压手术后观察6周,并取正常的左侧作为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学生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脊神经根在持续受压2周进行减压手术后,神经传导速度和阈强度明显恢复。而持续受压4及6周减压手术后神经传导速度和阈强度恢复不明显。各组神经根据学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脊神经根受压时间是机械性压迫所致的神经根病中一个重要因素,临床减压手术应在脊神经受压早期未超过2周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系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及炎症因子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的,以颈肩上肢疼痛、麻木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1]。笔者临床上采用针刺与推拿辨证结合的方法,分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直观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方法对36例腰骶椎检查者在常规脊柱扫描后加扫PROSET序列,在PROSET序列原始图像上用3PPS对所需观察的腰骶脊神经追踪定位后再做一次PROSET序列扫描,通过ViewForum4.1工作站MIP和MPR重建图像来观察腰骶脊神经根的显示情况。结果36例受检者中,腰椎间盘突出15例、神经鞘膜囊肿7例、单纯性神经根变异1例、转移瘤3例,正常腰骶脊神经根10例。本组PROSET原始图像均能清楚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结构,结合3PPS定位后PROSET图像能直观地显示脊神经的硬膜囊、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MIP重建后的图像能利用不同层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显示脊神经根的形态学改变,而MPR重建可获得选择切面的重建图像,显示病变细节。结论PROSET能清楚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结构,能直观地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完整形态,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根一般为5个脊神经前支组成,但在少数人的臂丛神经可为6个脊神经前支组成.如颈4脊神经前支参与,或胸脊神经前支参与,前者称为前置型臂丛而后者则称为后置型臂丛.脊神经根的数目均较正常者多.臂丛由四个神经根组成者国内报道尚少,我们在臂丛调查中发现3例.现报道如下:男1例,女2例;右侧臂丛变异者2例,左侧臂丛变异者1例;均由颈5~8脊神经前支组成,其对侧均正常.3例的左右上肢均正常.三例均为新生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78-80
目的 探讨针刀脊神经触激术配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 年8 月~2018 年12 月我院骨伤科住院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 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进行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加神经根阻滞,治疗组给予针刀脊神经触激术配合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体征及ADL 受限情况。结果 针刀脊神经触激术配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腰椎牵引加神经根阻滞(对照组)效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脊神经触激术配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减轻腰部活动受限、肌力减退及感觉减退,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椎间孔出口区横韧带卡压神经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腰椎椎间孔是神经根容易被卡压的部位,其发生率占所有神经根卡压的8%~11%。但一些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当椎间孔狭窄发生时,神经根并不被椎间孔本身直接卡压。有关下腰椎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学研究证实椎间孔内存在椎间孔出口区横韧带与神经根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神经根卡压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南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与外力损伤等因素,使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的缺损处向外膨出,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以腰痛及一系列神经根症状为特点的病症。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也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8.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Cuinain-Barre syndrome,CBS)。其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弥散而广泛,病变主要累及脊神经根和脊神经,有时累及颅神经,甚至累及脊膜、脊髓及脑部,这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从解剖学角度解析颈椎横突后结节为针刀靶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作用机制。方法31侧CSR患者,侧卧,针刀靶向横突后结节,松解其周围结构。治疗10 d后,复查患者症状、体征及颈椎X 线变化。解剖观察6 具12 侧成年尸体颈椎横突后结节周围结构与脊神经根的关系。结果治疗10 d 后,上肢麻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占83.9%;臂丛神经牵拉和椎间孔挤压试验转阴率分别为84.2%和75.0%;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距和椎间外孔纵距分别增宽5.24%和15.87%。尸体解剖发现,横突后结节位于脊神经根后外侧,其 前方和侧方主要为中、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腱附着。部分起自前结节的中、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腱,以及前斜角肌腱均跨越脊神经沟后合并到后结节。相邻后结节间有明显韧带连结。结论横突后结节为针刀靶点治疗CSR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解除后结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  相似文献   

10.
1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气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气道护理王永清成都儿童专科医院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又称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与病毒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年长儿较多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骨源性颈椎病又称骨质增生性颈椎病。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骨赘、骨性管道 (椎管、椎动脉管、脊神经根管 )与管内结构 (脊髓、椎动脉、脊神经根 )三者之间平衡失调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化、劳损、骨质增生引起椎间盘、椎骨等结构退形性改变 ,影响邻近结构如脊髓、椎动脉、脊神经根和交感神经等结构 ,以致引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视为颈椎病。本文拟从颈段脊柱的结构特点探讨颈椎病的形态学病因 ,为临床医生对颈椎病的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提供形态学依据。1 颈椎骨及骨连接的特点1.1 颈椎 (C表示 ) ,除C1无椎体外 ,C3~ 7椎体上面侧…  相似文献   

12.
腰神经根(马尾)卡压综合征是一种已确认的常见腰部功能紊乱,系由原发或继发因素导致腰椎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管发生骨性或(和)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单节段或多节段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变窄,卡压了腰神经根或马尾而产生的腰痛、下肢痛、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甚至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根注射地塞米松与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或医用三氧对脊神经受压大鼠模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神经根置管手术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注射组、三氧注射组(n=10),后3组每隔3d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或者三氧,各4次。术后第14日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神经根IL-1及IL-6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注射组、三氧注射组IL-1及IL-6表达明显降低(P〈0.05),药物注射组与三氧注射组IL—1及IL-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药物或三氧注射可通过降低IL-1及IL-6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神经根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定位及定量评价腰椎间盘突出(LDH)致单侧腰骶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专科检查诊断为LDH致单侧L4~S1神经支配区域神经根压迫症患者20例,行PROSET、DTI检查,取感兴趣区域(ROI)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3个解剖水平,测量并比较其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双侧L4~S1神经根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结果 PROSET图像特征表现:20例患者共计25个椎间盘突出,28根单侧神经根受压,其中22个侧旁型突出椎间盘致22根神经根受压,主要向内后推移同侧下位神经根,不累及同节段神经根;3个椎间孔型突出椎间盘致6根神经根受压,同侧同节段神经根向外上推移,下位神经根稍向内侧推移。DTT图像显示患者患侧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出现节段性稀疏、变窄、截断等现象。患者患侧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FA值低于健侧,ADC值高于健侧(P<0.05);患者患、健侧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FA、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SET结合DTI、DTT对诊断LDH致单侧腰骶神经根压迫症以及定位、定量评价病变神经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22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在术前及术后9周(8-10周)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DSEP的波幅增高,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术后DSEP波幅较术前增高(P<0.05,P<0.01);潜伏期缩短(P<0.05,P<0.01)。分析认为,脊神经根减压手术前DSEP变化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术中DSEP波幅改善可预示手术的满意结果及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颈椎椎体及其各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为主,致使其相邻的神经根、血管(主要是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失稳等损害,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30%-50%,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升高,下腰痛已成为当今最为普遍、代价最高的健康问题之一。许多影像学技术被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X线、CT及MRI。但上述影像技术仍不能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完全吻合,特异性比较低。因此,新的影像技术正被迫切需要。目前,弥散张量成像( DTI )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被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研究中。现已发现DTI可以定量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受卡压的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值,从而判断神经根内水分子向各个方向的弥散能力。 DTI的神经根示踪成像也可用于显示被腰椎间盘卡压的神经根,从而直观显示神经根的形态及走行情况。尽管目前DT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但DTI依然被认为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卡压的一种潜在的、具备临床实用性的影像技术。因此,更多DTI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卡压的研究正迫切需要实施,以确认这项新技术在该疾病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腰椎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进行测定,研究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与其神经症状相关性.方法 患者组选择腰4、5不稳有手术指征患者20例.正常组无腰5神经根相应刺激症状者20例;采用MRI定位测量患者手术前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行对照分析.结果 患者与正常组椎间神经根管出口面积对比及上横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的改变与其症状的出现有解剖学意义.结论 腰椎不稳患者症状的出现可能由于神经根管出口上横径变窄和神经根扭曲使脊神经受刺激而引起.  相似文献   

1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占颈椎病的50%--60%,好发于40岁左右,其临床特点为典型的颈部脊神经根痛、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笔者于2004--2007年,采用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及中药内服治疗该病95例,取得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肖氏反射弧手术术中马尾神经前.后根鉴别以及反射弧手术术前MRI脊神经根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男6例,女2例)防腐固定的成人脊柱标本,显露T11以下脊髓节段及其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并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腰骶部各节段的前根漂浮在脑脊液中下行,与后根一起构成马尾神经。各节段前根在不同水平,其所在位置也不同。进入脊髓圆锥处,各节段前根里上下排列,自上而下,依次是L1~S2的前根,在马尾近端水平,各节段前根在冠状面呈平排,自内侧到外侧,依次为S2~L1的前根;S3~S5形成一个神经束,位于S2和终丝之间。在马尾远端水平,S3~S5逐渐分开,但与终丝距离仍较近出。整体上,脊神经前根位于马尾的前半部,后根占据马尾的后半部。结论 在肖氏反射弧手术中,先确定腰骶椎体的序数,然后,依据前、后根的解剖特点,能较准确的辨别神经前、后根;运用MRI技术能够做到,先辨别腰骶椎管内的脊神经节,从而辨别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前根;但同时要注意腰骶神经根畸形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