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高励 《四川医学》2010,31(2):194-19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回声性质、大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IMT分别为(0.914±0.069)和(1.1±0.141),12个月IMT分别为(0.829±0.076)和(1.114±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大小低于治疗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斑块的厚度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变薄,治疗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数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隐定和缩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102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50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3.
蔡敏  马璟曦  罗春阳  彭雪梅 《重庆医学》2012,41(7):656-657,66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84例。观察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予以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常规治疗,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消退及血脂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均明显缩小(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的、适合中国人群应用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在1990-2011年关于阿托伐他汀在脑卒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章,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5.0及SPSS 13.0计算相关指标绘制图表,并针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中国人群普遍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为10和20 mg,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比研究资料尚不充分。Meta分析显示,20 mg阿托伐他汀组IMT变化优于10 mg组,MD=-0.21,95%CI[-0.25,-0.17]; 20 mg组LDL-C值低于10 mg组,MD=0.52,95%CI[0.44,0.61];2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预防脑卒中时,在IMT变化和降低LDL-C方面,阿托伐他汀20 mg优于10 mg,且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其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40例(观察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40例(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的4,12,24周检查患者的血甘油三酯(T G),总胆固醇(C 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粘滞度及评定斑块积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对照组患者T G,L D L-C.12周观察组患者TG,CH.24周观察组患者T G,CH,LD L-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CH,治疗后24周TG,CH,LDL-C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周24周观察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顿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非诺贝特等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所有116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治疗.血脂水平:治疗组与用药前相比,治疗6、12个月时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治疗组TC、TG、LDL明显低于对照组,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组在6、12个月复诊时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12个月时治疗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选择30例合并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d,总疗程1年,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血流指数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TC,LDL-C,TG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且FMD改善,尤以12个月后改变更加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小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眼底动脉硬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7月于本科室住院的15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住院的69例无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踝臂指数、眼底动脉硬化的差异,并分析实验组各亚组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和踝臂指数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眼底动脉硬化I级38例(24.2%)、Ⅱ级46例(29.3%)、Ⅲ级39例(24.8%)、Ⅳ级34例(21.7%),对照组中眼底动脉硬化I级31例(44.9%)、Ⅱ级19例(27.5%)、Ⅲ级10例(14.5%)、IV级9例(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各亚组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ABI值1.0~1.4为81例,ABI值〈0.9者76例;对照组分别为48例和21例,两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中各亚组踝臂指数无差异,P〉0.05。结论:眼底动脉硬化、踝臂指数与缺血性卒中有明确的联系,二者均能够比较有效地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将6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55例非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情况、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斑块检测情况,以及颈总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2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例,占35.4%,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4例,占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EDV、PSV参数和颈内动脉AT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颈内动脉RI、PI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壁切应力值分别为(12.98±3.052)和(10.61±4.072),TC值分别为(4.85±0.87) mmol/L和(5.34±0.7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确诊,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动态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TCD检查60例首次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根据患者是否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分为服药组和非服药组各30例,发病3个月后再次随访TCD。结果:发现服药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发病1周内有上升(P﹤0.05),搏动指数(PI)较发病1周内有下降(P﹤0.05)。非服药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双侧MCA 的PI、血流速度均较发病1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与胱抑素C(Cys C)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3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空腹采血检测血清Cat S及Cys C.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at S、Cys C及二者的比值(Cat S/Cys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at S较稳定斑块组增高,而血清Cys C水平较稳定斑块组降低,血清CatS分别为(75.33±15.44)、(60.13±18.54)pg/mL,血清Cys C分别为(0.72±0.63)、(0.92±0.54) mg/L,Cat S/Cys C分别为103.67±2.53、64.63±9.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at S水平及Cat S/Cys C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98,P<0.05;r=0.753,P<0.01);而血清Cys C水平呈负相关性(r=-0.213,P<0.05).结论 血清Cat S/Cys 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6.936、13.260、13.585和13.347,P均<0.001)。易损斑块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较稳定斑块患者均升高(t=6.204、3.112、7.438和6.961,P均<0.05)。结论: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脂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段风梅  李玉琴  朱沂 《甘肃医药》2013,(10):723-726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连续住院的1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完善头颅CT或核磁;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54例,非糖尿病组82例,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糖尿病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在卒中部位分布上,糖尿病组脑干梗塞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干梗塞更多见,且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8.
Thereisincreasingevidenceshowingthatatherosclerosisisachronicinflammatorydisorder .Prospectivestudieshaveshownthathigherseruma cutephaseproteinlevelsareassociatedwiththein creasedriskofmyocardialinfarction ,strokeorpe ripheralvasculardiseaseandcanpredicttheriskofin farctionanddeathamonghigh riskpatients[1- 3] .Re centdatahavealsosuggestedthatcarotidduplexDopplerultrasoundisanusefulwaytostudyatheroscleroticriskfactors ,becauseasymptomaticcarotidwallthickeningandplaqueformationmaybeaprecursortoc…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的影响。采用随机方法,收集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PCSK99水平比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PCSK9水平的改变有所降低(P<0.05)。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显著,血塞通软胶囊与他汀的联合使用具有叠加效应,并能升高PCSK9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