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MRI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MRI表现,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CT4例,MRI7例。结果:(1)CT表现:侧脑室分离、扩大,三脑室上移;伴发脑穿通畸形囊肿1例,神经元移行性病变2例;(2)MRI表现:①胼胝体完全缺如3例,横断像上侧脑室分离、扩大,三脑室升高;T2加权像上显示Probst束1例;矢状像上显示大脑半球内侧面放射状脑沟、回2例;3例均伴神经元移行性病变。②胼胝体萎缩4例,其中各部均萎缩1例,仅为局部性萎缩3例。合并脑白质发育不良3例。结论:MRI和CT能良好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理特点,但在显示该病的直接征象、继发征象及合并畸形方面,MRI均优于CT。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资料。11例为机动车车祸伤,1例为坠落伤。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外伤至MRI检查的间隔时间:8例为1 ̄3d,4例为6 ̄30d。结果 12例胼胝体挫伤灶中,3例位于压部,涉及干部为主者9例,CT扫描胼胝体区未 均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未见出血信号。SE或快  相似文献   

3.
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臂丛区影像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报告6例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X线平片可见肺尖区肿块3例,椎间孔扩大1例。CT检查:示肿块平均直径约4cm,呈梭形4例,呈哑铃形2例;平扫密度与肌肉CT值相近,增强扫描肿块密度高于肌肉、低于血管。MRI检查:示T1加权像上肿瘤信号与肌肉相近3例,略低于肌肉信号2例;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其中3例信号接近脑脊液(均为神经鞘瘤)。1例行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结论:根据病变的分布及上述影像学表现,臂丛神经源性肿瘤可于手术前做出诊断;MRI是显示臂丛区解剖及病变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4.
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神经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对10例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头颅CT和NMR进行了观察,总结出这种病变影像学典型表现特征:(1)蝶形病灶。在双侧三角区周围呈现对称的、大片状、局限于脑白质的蝶形病变。(2)花边样强化条带将蝶形病灶分隔成较大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两个区域的信号强度与密度不同。(3)整个胼胝体压部信号异常。(4)MRI优于CT,能显示视觉、听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上的病灶。作者分析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临床病理证实病例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0岁。特发性6例,非特发性2例。8例全部进行了CT扫描,其中2例作了强化扫描,1例进行了MRI扫描。结果:8例中病变呈弥漫性3例,肿块性5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不均匀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T1WI、T2WI呈低信号强度。结论:本病为一种CT扫描表现多变的少见疾病,如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时应考虑到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6.
报道5例臂丛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描述其影像学表现。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2岁~66岁,临床症状无特殊。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胸部正、侧位片(n=4),颈椎平片(n=3),CT扫描(n=4)及MRI检查(n=4)。病变位于右侧者4例,左侧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普通X线表现包括肺尖区肿块(n=3),椎间孔扩大(n=1)。CT所见:肿块呈梭形(n=2)或哑铃状(n=2),平扫密度与肌肉CT值相近,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增强幅度高于肌肉。MRI表现:T1加权像上肿瘤信号与肌肉相近3例,略低于肌肉信号1例;T2加权像显示病变均为高信号。初步结论:根据病变的分布及上述影像学表现,臂丛神经源性肿瘤可于手术前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颅内神经上皮性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CT、MRI对颅内神经上皮性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13例经CT及MRI检查,并经手术光学显微镜配合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CT及MRI显示囊肿位于第3脑室前上部3例,第4脑室4例,桥小脑角2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额叶与侧脑室前角1例,鞍区、小脑蚓部各1例。CT显示囊性低密度11例,等密度(脑组织密度)、高密度(高于脑组织密度)各1例,MRI检测(5例)T1WI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8.
硬脊膜外脓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MRI对硬脊膜外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细菌培养证实的13例硬脊膜外脓肿的MRI表现。结果 根据MRI表现,硬脊膜外脓肿分为小脓腔(4例)、大脓腔(5例)、肉芽肿(2例)及纤维肉牙肿(2例)4型。病变均有占位效应,前3型病变在T2WI上与脊髓比较呈等低信号,其中残存形态不同的脂肪信号为其特征。增强扫描T1WI示大小脓腔不强化,脓肿壁、间隔及硬兴强化具有特征。肉芽肿型呈  相似文献   

9.
大量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附四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量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4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检查,其中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结果 (1)单发3例,多发1例。(2)平片示管状骨病变残端呈“笔尖”状2例;扁骨病变均表现为“骨缺损”或“骨消失”。(3)CT示扁骨缺损边级呈“尖角”状1例;肋骨变平,表面不规则,以及皮质及其下方缺损1例。合并乳縻胸1例。(4)MRI示正常骨髓信号消失,T1WI病灶呈与肌肉信号相近  相似文献   

10.
肝脏肺吸虫病变综合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肝脏肺吸虫病变的MRI、CT和超声(US)检查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7例直径3cm以下肝脏肺吸虫病变的MRI、CT和US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变。US均表现为低回声,彩色多普勒示病变内未见血流频谱;CT上6例呈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注射造影剂后病变内大部分无强化,周边轻度强化;MRI上4例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3例呈稍长T1、等和稍长T2信号;5例注射Gd-DTPA,病变周边均可见轻或中度强化,病变内大部分无强化。大体标本上病变呈边界清楚的灰黄或灰白色结节,4例呈多结节融合状,有部分或完整的纤维包裹;大体和组织切片示:病变内有含凝固坏死物的多房性小囊腔或穴道形成及较多的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粒细胞。结论:稍短T2信号是肝脏肺吸虫病变的重要征象。稍短T2信号的病理基础为凝固坏死。凝固坏死多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也可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病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5例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共做头部及颈腰部MRI检查17例次。MRI扫描仪为0.5T超导装置。在MRI不同序列上观察脑、脊髓、脑脊膜和神经根有无病变及其分布、形态及信号表现,通过随访MRI检查,分析病变出现及消散、好转情况。结果:5例患者MRI显示脑膜脑炎3例,脑炎1例,脊髓脊膜炎1例。具体病变部位及表现如下:(1)脑实质累4例,脊髓1例。这些病变呈弥漫或散在分布,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和对应层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注射钆喷替酸葡甲铵(Gd-DTPA)后病变中央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强化灶,最大直径10mm。有时可见粗细不等的长条形强化,长达14mm。强化灶周围可有小范围的低信号水肿区。(2)脑脊膜受累4例,其中包括室管膜及神经根受累各1例。注射Gd-DTPA后表现为软脑膜或(和)室管膜呈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及神经根强化。(3)轻度脑室扩张2例。追踪动态观察提示,发病后第5~8周是颅内病变最明显的时期,病变从发现至消退至少需要8周时间。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和软脑膜强化是本病主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2.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前瞻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4例均为单发肿瘤。术前3例诊断准确。US:4例均为边界清楚,形态规整,不均匀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见其中3例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血流。CT:低密度,其中2例见散在分布的脂肪密度;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2例动、门脉期均为中度强化;1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MRI:3例呈不均匀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用脂肪抑制序列后短T1变成长T1。DSA:2例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例早期见肝静脉引流。光镜和免疫组化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成。结论:强回声、有明确脂肪密度或(和)信号的肿块,中度或显著强化,可出现早期肝静脉引流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典型表现。综合影像有助于该肿瘤特征的显示和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气管原发良性肿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气管原发良性肿瘤(平滑肌瘤2例,乳头瘤、息肉和软骨瘤各1例),其中3例行CT扫描,2例行MRI检查。CT/MRI均显示肿瘤起自气管壁,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瘤阻塞气管腔超过75%以上。2例肿瘤与气管壁有广基底相连,3例基底较窄,其中1例肿瘤穿过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本文描述了气管原发良性肿瘤的CT/MRI特点,讨论了气管原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我们认为,CT/MRI在气管肿瘤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复习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以期在术前提出诊断。材料和方法:17例(19个)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均有正、侧位胸片,有病灶体层片6例,CT扫描8例,MRI5例。结果:胸片检出18个病灶,其中边缘清楚的圆形、椭圆形肿物9个,分叶肿物9个。增强CT4例中3例呈明显均匀增强,1例周围见小淋巴结,2例见丰富的供血血管。MRI信号强度无特异性,3例5cm以上肿物内或周围可见具有流空效应无信号的供血血管。罕见表现有囊性改变2例,缓慢增大4个,多处病变2例。结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血供丰富,强化明显,沿胸内淋巴链分布的良性肿物,可多发或伴有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5.
眼色素膜黑色素瘤的CT与MRI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研究色素膜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最佳MRI的扫描序列。材料与方法15例患者用各种MRI序列进行扫描,其中11例行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示9例表现为与眼外肌等密度的肿块,2例肿瘤太小未能显示。MRI示14例具有典型的短T1、短T2信号,1例3mm高度的虹膜黑色素瘤在T1WI上未能显示;11例伴有视网膜脱离,呈短T1及长T2信号,与肿瘤在T1WI上很难区分。使用脂肪抑制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较好地显示较小肿瘤(高度<5mm)能区分肿瘤及其伴发的视网膜脱离。结论MRI显示黑色素瘤的准确率和特异性较CT和B超优越。  相似文献   

16.
MRI与CT对颅颈移行区肿瘤的诊断价值评估:附1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评价MRI与CT对颅颈移行区病变的诊断价值,共16例分析,包括斜坡脊索瘤5例,小脑下蚓部肿瘤21例,延髓肿瘤4例,上颈段脊髓肿瘤5例。患者均作MRI平扫,采用SE系列,T1W(TR500/TE30ms)、T2W(TR1800/TE90ms)和质子密度像(TR1800/TE30ms),其中2例作了Gd-DTPA顺磁增强,所有病例均作了CT平扫,6例同时还作了增强CT扫描。通过本组病例分析: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MRI、CT对早期脑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0例早期脑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MRI、CT检查。结果:62例MRI检查阳性,T2WI发现斑点状高信号280个,其中额叶121个(43.2%),顶叶20个(7.1%),基底节75个(26.8%),丘脑26个(9.3%),脑干15个(5A%),其它部位24个(8.6%)。CT对早期脑动脉硬化的敏感性为12.5%,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4.3%。MRI则分别为100%和96.4%,MRI对微小病变的显示较CT更优越。结论:MRI应作为早期脑动脉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囊性肾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囊性肾癌9例的CT及MRI特征性表现分析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肿瘤位于右肾6例,左肾3例,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CT呈囊性低密度区,MRI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区。CT及MRI的特征性表现:(1)肿瘤囊壁厚薄不均,可伴有囊内壁结节;(2)单囊腔多于多囊分隔;(3)肿瘤由肾实质向外生长,肿瘤与肾脏构成“8”字形;(4)肿瘤压缩肾向腹腔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CT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多发胶质瘤4例,其中恶性室宫膜瘤3例,表现为脑室内及额顶叶脑实质内实质性肿块或囊性病变,多发星形细胞瘤1例,病变分别位于额叶及小脑蚓部;双侧听神经瘤及多发脑膜瘤各3例、CT和MRI表现均较典型;脑膜瘤合并胶质瘤3例、脑膜瘤合并听神经瘤1例和垂体瘤合并胶质瘤1例。结论:结合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可对大多数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作出正确诊断,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分析51例鼻咽癌经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自旋回波T1WI及超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增强后T1WI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果脑干放射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及颅神经损伤症状。MRI显示中脑、脑桥和延髓内呈斑片状改变分别为2、7及3例;脑桥基底部广泛受累9例;脑桥基底部下份及延髓前上份者30例。自旋回波T1WI病灶均呈低或等信号改变;超快速自旋回波T2WI呈等、高信号混杂改变,脑桥水平病灶内高信号呈横行条纹状。增强后扫描显示病灶区无强化者9例,斑点状强化者3例及不规则花环状强化者39例。占位效应与病灶的大小不相称。14例经治疗后MRI复查,4例病灶消失,8例病灶形态及位置无变化,2例病灶增大。结论MRI可显示脑干放射性脑病特征;临床症状与MRI追踪表现可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