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凡强  胡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76-137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4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20例和未通组2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h及2h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溶栓后HS—cRP和IL-6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再通组溶栓后1h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高于未通组(P〈0.05);再通组溶栓后2h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未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CRP和IL-6可能是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再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情况;分析了溶栓前,中,后实施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医护配合,发病30min~1h开始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全部再通,再通率100%;发病2~6h开始溶栓的患者84例再通,再通62例,再通率73.8%;发病6~12h内开始溶栓患者18例,再通6例,再通率33.3%。结论早诊断、早溶栓、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总结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症状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 予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出血倾向,抽血查心肌酶等。结果 34例AMI患者再通24例,总再通率为70.58%,其中发病≤2h溶栓再通率为87.50%。死亡6例,占17.64%。结论 早期溶栓,是治疗AMI的一项重要手段,溶栓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溶栓后症状观察、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康复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湖南省衡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从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共对6例AMI病人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病人发病到入院均在4 h以内),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6例AMI病人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病人发病到入院均在4 h以内),冠脉再通率为100%。结论尿激酶对早期AMI溶栓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24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纷呈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溶栓未通组,GMP-140升高;溶栓再通组,则GMP-140降低,两组溶栓后6h、12h、24h血浆GMP-140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与AMI的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其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望作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51例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三组,A组≤3h,B组3~6h,C组6—12h。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1.2%,75.9%,33.3%。前两组与后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无显著性。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AMI发病3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3—6h次之,6—12h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58例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观察其疗效。结果58例无1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发病2h内溶栓治疗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为100%,6h内再通率达73%,12h内再通率60.3%;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淤斑,无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快,效果好,改变AMI病程,适宜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分为冠脉再通组(n=31)和未通组(n=29),测定其发病后24h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比较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通组TG明显高于再通组(P〈0.05)。【结论】T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而TC、LDL-C、HDL-C则时其并无明显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至静脉溶栓在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组60例,发病12 h以内溶栓者均采用90 min加速给药方法;尿激酶(UK)溶栓组88例,该组患者在发病1~12 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点滴治疗。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情况、再梗死情况及7 d病死率。结果血管再通率:rtPA溶栓组3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83.33%,3~6 h 80.00%,6~12 h给药者为75.00%,总体再通率为80.00%。不良反应:轻微出血20例,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各1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11例,无再梗死发生。7 d病死率4.7%。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较UK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PA18mg+0.9%氯化钠50ml快速静脉溶栓治疗,30min后再给予r-PA18mg治疗。计算发病0.5~2h、>2~4h、>4~6h及>6~12h内溶栓再通率,并将6h内溶栓病例与将>6~12h溶栓病例进行再通率比较。结果 6h内溶栓再通率为86.67%,>6~12h溶栓再通率为41.67%,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r-PA急诊溶栓治疗AMI疗效好,再通率高,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何敏  曾红  杨玉双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1):1541-1542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早期溶栓后有部分患者血管不能再通及再通后发生再闭塞,与血小板持续激活有关[1].本文采用以125Ⅰ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测定了38例AMI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及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探讨了AMI溶栓及抗血小板治疗GMP-14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目前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经静脉溶栓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使已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缩小梗塞面积;维持心肌正常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1]。现将我科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23例护理观察体会探讨如下: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急诊发病在24小进以内的AMI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49~78岁。其中发病在溶栓时间6小时以内者20例,6至12小时3例,均有持续心前区疼痛。出汗、气促19例。用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示相邻的两个导联ST段抬高>0.2mv。血压在正常…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已成为治疗AMI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能缩小梗死面积,挽救坏死心肌,而且明显改善愈后;作为溶栓后判断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一直以症状明显缓解,ST段在2h内下降≥50%,心肌酶峰提前至14h及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标准,对T波的变化研究很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探索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56例AMI患者溶栓后24h心电图T波变化及38例AMI未溶栓者24h心电图T波变化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在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死范围指数与LVEF中度相关(r=0.5139,P<0.001)。结论: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IRA早开通比晚开通者的心梗范围缩小,心功能得到更好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52例按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计算,分成<2h,2~4h,4~6h三个组,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心律、血压变化及4周EF值等。结果<2h、2~4h、4~6h三组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7.10%、76.92%、64.00%,2h内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4~6h。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第4周LVEF值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心功能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MI患者开展绿色通道早期急诊溶栓为AMI病人赢得治疗时间,尽早使梗死部位相关血管(IRA)再通,尽早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是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改善AMI预后的关键。溶栓距发病时间愈短,血管再通率愈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64例,其中26例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为溶栓组;其余38例应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溶栓组26例中再通者15例,再通率为57.62%。在该组内根据发病距溶栓时间又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发病后4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64.29%;第二组为发病后4 ̄6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57.14%;第三组为发病后6 ̄12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