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术期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8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围术期出现心律失常的31例患儿根据病情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本组患儿无死亡,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2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转外科手术,外科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转心外科手术.左束支传导阻滞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均行内科治疗并恢复,其他非严重心律失常病例给予内科对症治疗.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围术期的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术后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对6 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 0例经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4例术后72h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术前资料如表1所示。手术方法:按常规方法建立股动-静脉导丝轨道,从静脉侧沿导丝递送输送器入左心室内,沿传送鞘送入Ampatzer封堵器。表1 4例患者术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病例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1正常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2 .5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1点2正常室间隔上部12mm×11mm假性瘤,其上回声中断3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0点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上部膨胀瘤,其上…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高度房室阻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兹对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发生高度房室阻滞(AVB)的特点及其诊断处理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方法2005年3月至12月,共行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中及术后发生Ⅱ度及以上AVB8例。其中术中发生Ⅲ度AVB2例,术后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发生Ⅱ度AVB3例,Ⅲ度AVB3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h至术后第8天,其中2例伴阿-斯综合征,1例给予临时起搏治疗,其余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利尿、脱水等治疗。结果2例术中发生Ⅲ度AVB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AVB;3例术后发生Ⅲ度AVB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8、18天恢复窦性心律,但有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Ⅲ度AVB,1例经转回我院积极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另外1例因院外治疗不及时,未能恢复;3例Ⅱ度AVB分别于术后第5、7、8天完全恢复,期间均出现Ⅱ度Ⅰ型和Ⅱ度Ⅱ型交替现象。结论AVB是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AVB应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转为永久性AVB。改进和提高导管技术及操作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5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约10年余”于2005年2月25日入院。平静时无明显症状,活动稍剧烈后,即出现胸闷、心慌。体检,BP140/7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7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5/6全收缩期响亮杂音,杂音弥散,腹(-)。辅助检查:心脏多普勒示:主动脉内径29mm,左心房前后径22mm,左心室内径53mm,房间隔连续性正常,室间隔连续性中断,左室后壁厚度8mm,室壁厚度正常,右房内径32mm,右室内径28mm。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正常。SV82mm,EF0.63,FS0.35,左室内径增大,室间隔连续性中断,中断…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已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ASD介入封堵后并发的房室传导阻滞鲜有报道。我们总结了1例ASD介入封堵后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经验。1临床资料患儿女,年龄5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继发孔型ASD,直径20 mm,术前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3d。以“发现心率慢3d”为主诉于2004年2月25日12:00住入我院,系足月顺产,阿氏评分8分。羊水正常,出生体重3kg,胎盘无异常,孩子吸吮好,无咳嗽、产伤及窒息抢救史,出生后心率约40~50次/min。查体:体温38.6℃,精神尚可,唇紫绀,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呼吸较急促,频率60次/min,心前区见明显隆起,心率35~50次/min,  相似文献   

8.
心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孙勇!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于波!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侯静波!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秦燕!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田佳玮!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李天发!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陈延军!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一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情况。方法:521(男189,女332)例,年龄1.0~65(27±19)岁住进我科行ASD封堵术的患者,对封堵术后发生AVB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男5,女8)例(2.5%)封堵术后发生AVB,年龄4~44(23±12)岁。其中2例在发生AVB后撤出封堵器,其余11例均成功植入封堵器。3例为Ⅰ°AVB,4例Ⅱ°ⅠAVB,4例Ⅱ°ⅡAVB,2例Ⅲ°AVB。7例植入的封堵器在38mm以上;3例4~8岁幼儿,植入的封堵器在22~28mm;1例为15岁青少年,所植入封堵器为34mm;另2例为成人,植入的封堵器分别为30mm和34mm。所有患者AVB均恢复正常。结论:ASD介入封堵术有发生AVB的可能,AVB多见于植入大型号封堵器的患者,多数AVB是能够恢复的。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我们应用Amplatzer非对称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3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技术成功率100%。现报告如下,并对近期疗效和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玉林  靳有鹏 《山东医药》2002,42(10):58-59
室间隔缺损 (VSD)是最常见的先心病 ,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自 1987年 Lock首先成功地将 Rashkind双伞闭合器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后。先后又有 Sideris可调式纽扣补片装置、Clamshell伞、Amplatzer封堵器等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 VSD的特殊性 ,闭合 VSD技术不象动脉导管未闭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VSD患者,膜周部缺损11例,肌部缺损1例。TIE明确VSD最大伸展径,VSD边缘距周围瓣膜(主动脉瓣、三尖瓣)根部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2mm。结果:在TIE和X线引导下,12例VSD成功封堵。术后即刻穿隔血流消失,术后24h、1周及3月复查TIE显示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2005年12月,我院共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后发生传导阻滞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类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科行封堵治疗的115例VSD患者,结合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相关因素及转归。结果: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术后并发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共37例,其中Ⅲ°AVB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BB)6例。分析其发病原因,均与封堵器直径≥10mm有密切相关性,而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治疗术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类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科行封堵治疗的115例VSD患者,结合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相关因素及转归. 结果: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术后并发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共37例,其中Ⅲ°AVB 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BB)6例.分析其发病原因,均与封堵器直径≥10 mm有密切相关性,而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 结论: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治疗术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90%的VSD位于膜周部及肌部。2002年Amplatzer偏心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双盘状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开始使用以后,VSD的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目前国内介入治疗病例已超过2000例,对其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处理日益受到重视。CAVB一旦发生将延长住院时间,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患死亡。我们在154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手术中,2例术中发生CAVB,3例术后延迟发生CAVB,现总结VSD介入治疗时发生的CAVB,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随着封堵器材的不断改进,膜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成为外科手术修补膜周VSD的一种重要替代方法.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是膜周VSD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膜周VSD介入治疗后CAVB的发生率为1.9%~5.3%[1-4],高于外科手术[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经验,并对326例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排除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取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320/326),失败原因为室间隔缺损过大或过小、位置特殊、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损伤三尖瓣或主动脉瓣、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1d封堵器移位,急诊心脏外科手术处理;2例8 kg患儿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后治愈;12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增多;1例损伤主动脉瓣致中度反流,急诊外科手术处理;56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经激素、人体白蛋白、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7例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至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8d出现脑出血,开颅发现脑血管畸形,外科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体外循环、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但应规范选择患者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