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大量的家系,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了重要作用,但确切的遗传因子至今末知。多巴胺受体和大脑边缘系统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重要影响。因为诸如苯丙胺类的多巴胺活化药物可加重分裂症症状,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则可以对精神分裂症产生药效。现已发现5种多巴胺受体基因(D1—5)和一些D5假基因,家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D3受体(DRD3)基因、D4受体(DRD4)基因、多巴胺转运体(DAT1)基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5-羟色胺2A受体(5-HTR2A)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等与强迫谱系障碍(OCSDs)的连锁关系。方法:选取一个连续3代发病的强迫谱系障碍家系,共20名,量表采用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及遗传研究家族问卷(FIGS)。采集该家系中12个正常个体,8个受累个体的血样,选取DRD2、DRD3、DRD4、DAT1、COMT、5-HTR2A、5-HTT基因附近27对微卫星标记引物,采用两点和多点非参数分析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27对微卫星标记位点的两点和多点非参数分析LOD值(NPL值)均未达到验证性连锁的阈值(NPL=1.2)。结论:未能验证DRD2、DRD3、DRD4、DAT1、COMT、5-HTR2A、5-HTT基因与OCSDs的连锁关系,但亦不能排除这些基因与OCSDs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单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选取NR1亚单位基因所在区域的2个微卫星标记D9s1838和D9s1826,对94个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DSM-Ⅳ)的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对及家系成员共376个个体作基因分型,其中男性194名,女性182名。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对家系成员躯体和精神状况进行评定;采用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家族问卷》(FIGS)了解家系结构。选用GENEHUNTER2.1软件对分型资料进行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两点、多点非参数分析最大LOD值均位于D9s1826,分别为1.70(P=0.050),2.08(P=0.015),两者均大于验证性连锁阈值1.2。结论NR1基因区域微卫星标记与精神分裂症存在验证性连锁关系,提示NR1基因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及其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Amp-FLR扩增技术,以多巴胺D4受体基因第三外显子上的48bp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为遗传标志检测38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对家系资料作单体型关联(HRR)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不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提示其部分病因是在基因上,而多巴胺假说又是解释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二提示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可能存在重要的联系。本对近年有关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D4受体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提示其部分病因是在基因上,而多巴胺假说又是解释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二者提示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可能存在重要的联系。本文对近年有关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D4受体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中间,遗传因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对该病易患基因的连锁分析已作过一些探讨,但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由于精神分裂症有可能受多基因控制,因而关联分析对病因研究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英国Cordiff和法国Rouffach的两个研究小组曾分别报道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D3RG)的关联。在扩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着,尽管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躯体生物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临床精神症状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曾经提出了:多巴胺假说、5-羟色胺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假说,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假说能令人信服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病因,随着人们对受体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1-2]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单一的中枢受体受累,而是一个涉及到多受体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受体研究简述如下:1多巴胺受…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很可能涉及几个遗传位点与一些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从病因看来,精神分裂症很呵能是异质性的疾病,但是某些高发家系似乎存在一些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抗精神病药疗效似乎与多巴胺2受体(D2)的高度亲合力有关,但是近来又发现了3型、4型、5型多巴胺受体(D3、  相似文献   

10.
采系、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索有关,其遗传方式至今不清,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当然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个亚群由单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还足存在的。从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看来,加上D4受体与抗精神药物(尤其是非经典精神药物)的高度亲合力,提示D4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遗传方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对71例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分析。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分离率P=0.2845(JP>0.05),同时也符合多基因遗传,一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68.38±3.29%)。结论 本组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是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病,但也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分析方法对56例高发家系进行探讨。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也不符合连锁遗传,而符合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  相似文献   

13.
6种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疗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 受体 (DRD2 )基因、多巴胺D4 受体 (DRD4)基因、5 羟色胺 (5 HT)2A受体 (5 HT2A)基因、5 HT6 受体 (5 HT6 )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和多巴胺转运体(DAT1 )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给予奥氮平5~ 2 0mg/d治疗 8周。治疗前后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奥氮平疗效 ,按PANSS减分率≥50 %和 <50 %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基因扩增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技术对有效组和无效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上述 6种功能基因进行遗传关联分析。结果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好与DRD4基因的 2R等位基因 [比值比 (OR) =3 1 8,95 %可信区间 (95 %CI)为 9 2 1~ 1 1 1 ]及 5 HT2A的A1 /A1基因型 (OR =3 2 7,95 %CI为 1 1 47~ 0 94)呈正关联。结论DRD4基因和 5 HT2A基因两种受体基因可能参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选取混合家系作为研究对象,视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为同一疾病谱(其中亦包括分裂样精神病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其遗传方式符合隐性遗传,校正后分离率为0.262(P>0.05),同时符合多基因遗传,遗传率为(142.698±4.809)%。结论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5.
多巴胺D4受体基因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胺功能亢进是解释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近年来发现,多巴胺D4受体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编码D4受体的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间可能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一、关于多巴胺D4受体根据多巴胺受体对腺耷酸环化酶(AC)活性的不同影响,多巴胺受体可分为多巴胺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D1类受体可激活AC的活性,D2类受体则抑制或不影响AC的活性。由于这两类受体对不同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拈抗剂的选择性及亲合力不同,D1类受体又可分成D1受体和D5受体,D2类受体则可分成D2、D3和D4受体。1.D4受体的结构特征:D4…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新经验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的假说。所有抗精神病药几乎都是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其临床疗效与它们对D2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密切的相关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研究显示,在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基底核中,多巴胺受体数量是正常人的2-3倍。这一结果恰好与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相  相似文献   

17.
家系、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65%~85%取决于基因。自从本世纪80年代利用DNA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的方法建立后,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研究。本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说:在患病的高发家系中可能会发现一个或几个主效基因,而且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家系研究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等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迄今为止 ,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特性仍知之甚少 ,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在精神分裂症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和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学的进步 ,人们在精神分裂症的早现遗传 ,相关基因多态性 ,候选基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1 动态突变在精神分裂症家系的早现遗传中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 ,国内外大多研究都倾向于多基因遗传 ,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 ,每个基因在疾病的发生中作用有限 ,甚至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多巴胺D1受体(DRD1)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我们检测了95个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从分子水平上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1个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家系的临床表现,并应用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组扫描技术和连锁分析对该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1个来自浙江的连续4代发病的LGMD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和体格检查,先证者行电生理检查及肌肉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分析;26名家系成员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抽取基因组DNA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 家系分析证明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存在遗传早现现象,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无构音障碍、肌强直;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肌肉病变特点;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LGMD1A、1B、1C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基因的致病突变;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已报道的LGMD1D和LGMD1F的染色体区间连锁关系不成立.结论 LGMD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不在已报道的位点内,推测可能存在新的致病位点或是一种新的LGMD遗传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