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正>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所撰。是书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很切临床实用。本文就其温热观,探讨如下: 一、注重时令节气《时病论》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证治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四季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故外感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就温病而言,春之温病,虽有新感、伏气之分,均是由于感受时气而发。夏之温病,多因感受暑邪引起,但感邪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3.
《时病论》创新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病论》是一部论述时令之病的的专书,为清末著名江南温病学家雷少逸所著。此书以《素问》八句经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分四时立论为目,一改中医古籍繁冗复杂的特点,体例简洁独特,逻辑严密;对外感病的辨证提出多层次、多方法的知时论证,按时分病,共列四时之病七十二种,自拟治法六十种;提出以法统方,拟用诸方皆以法名之,杜绝用某方治某病;按四时五运六气治时病,不拘寒温之分,寒温合论,寒温并用,克服了历来寒温对立之局限,构建了全新的中医外感病分类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4.
“寒”有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之分,众所周知,《伤寒论》所论伤寒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而且从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伤寒论》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以致于后来形成了“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使得《伤寒论》成为外感病专著的代名...  相似文献   

5.
雷少逸是清末时病学家,在其《时病论》一书中,根据《内经》论时病之旨,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特点和治法方药,不落前人窠臼,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就雷氏治暑立法特点,作一粗浅探讨。 (一) 雷氏认为:“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夏之令伤于暑也。”暑邪伤人亦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异。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非外感专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就被认定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风寒性质外感病,于是《伤寒论》的范围愈来愈狭,对指导临床的意义愈来愈小,无怪要产生学了无用的错觉.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六经和八纲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与因证制定的治法和方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被长期误作外感病专著,主要因循名失实.《伤寒论》的注释者尽管有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囿于书名,绝大多数仍局限于外感病,明明是外感夹杂杂病的条文,仍专就外感解释,无怪理欠圆通,牵强附会.虽然也有一些医家,对《伤寒论》中伤寒与杂病合论之旨  相似文献   

11.
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部书都是张仲景所著,同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是论述治外感疾患的,以三阳三阴,分六经为辨证提纲,是很  相似文献   

12.
沈忠源 《光明中医》1999,14(5):10-12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实不然 ,既论外感 ,又论杂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病证规律 ,能揭示《伤寒论》方证既适用于外感热病 ,又适用于内伤杂病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咳嗽一病,《内经》以咳统之,后世咸分咳嗽,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余意两者往往兼有之,故统称咳嗽。《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俞昌云:“肺如钟焉,外受六淫之邪气,白外叩之则鸣,内伤七情声欲积损之病气,自内叩之亦鸣,鸣即咳嗽之确象也”。是知咳嗽不止于肺而必关于肺。前贤治咳嗽多分外感与内伤,外感者解表祛  相似文献   

14.
盛海忠 《陕西中医》2014,(4):115-116
<正>《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著,其对解表法论述详悉,堪为师法。雷丰在书中《凡例》曰:"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1]其书中所拟诸法,关于"表证"、"解表"者约占1/5。表证,是"六淫之邪从皮毛及口鼻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而发生的病证"[2],是临床上外感热病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15.
朱进忠教授具有丰富的中医临证经验,且于临证中每能圆机活法,巧施变化。朱先生大作《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珠玉遍是,满目琳琅。本文寥集书中朱先生应用东垣清暑益气汤经验以使读者窥豹一斑。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剂学多以附方形式列于王氏清署益气汤之后,难免瑜亮之嫌,后学之人亦多有泥于其治暑之名者。朱先生却能不落窠臼,巧学活用。书中运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获效者,涉病良多,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特点;书中论及东垣清暑益气汤所治病证之病机,于临证应用该方颇有启迪,且有仅以脉象论病机者,恰恰体现了朱先生临证重脉诊的特点;朱先生书中也对该方立法方义进行了解析,验于书中二十余案,自能有助于愈疾。  相似文献   

16.
正《时病论》系清末浙江著名医家雷丰所作,为论治外感时病的代表著作。其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伏气致病的八句经旨为纲,详细论述了外感六淫时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对应的理法方药,极大地丰富了外感病论治的内容。笔者通过对《时病论》的学习,发现《时病论》详细地探讨了参与外感六淫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即六淫性质、人体体质以及六淫致病的方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六淫致病体系,即雷丰  相似文献   

17.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8.
虚劳一病,古今医家多从正气亏损、精气血阴阳不足立论,而《伤寒杂病论》一书,却是外感与内伤杂病合论,且非常重视外感"风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世更有"伤风不醒便成劳"的说法,进一步阐发了外感对于虚劳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密切关系,这对于虚劳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文章认为,伤风不醒便成劳,虚劳日久风气袭,《金匮要略》所言虚劳病与外感病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临床表现上可互相兼夹,治疗方面需权衡兼顾。  相似文献   

19.
《医宗金鉴》系清·吴谦等集体编撰,全书分十五种,共九十卷,是一部论理精要、通俗实用的医学丛书.《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论注》)为丛书之首(1~17卷),专以阐注《伤寒论》.认为此“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书中辞精义奥,注释诚难”.鉴于此,故依方有执《条辨》并交通其次序先后进行订正,援引《本经》进行注释.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及订注特点作一大要述评.重视内因 强调邪从脏化《论注》强调机体的内在因素是外感热病发病与传变的先决条件,提出了“邪从脏化”的观点,如云:“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有异者,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这种联系人体形、气、脏之厚薄、盛衰及寒热禀性的差异,阐发六经发病阴阳、传变虚实、证候寒热的观点,是十分可贵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特点,符合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六经证候的产生无不是外感病邪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伤寒论》云:“病有  相似文献   

20.
雷少逸论治四时咳嗽经验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焦扬清末名医雷少逸精于诊治时病,是著名的温病学家。雷氏所著《时病论》一书,对四时咳嗽证治的论述很具特色,现分析和探讨如下:阐发病因病机一、将外感咳嗽分为新感咳嗽和伏气咳嗽:雷氏将四时咳嗽分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