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于蓝  盛耀华 《上海医学》2007,30(11):808-810
目的观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stigmatic keratotomy,AK)治疗术前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27眼,在常规超声乳化完成后行AK术。术后1d、1周和1个月随访裸眼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项目。结果逆规散光≥1.5D组的散光度数由术前的(2.17±0.72)D显著下降至术后的(1.09±1.08)D(P=0.002),裸眼视力均≥0.6。逆规散光<1.5D组的散光度数由术前的(1.08±0.18)D降至术后的(0.80±0.25)D(P=0.688)。循规散光趋于过矫,并向逆规性转变。AK切开径线曲率下降伴垂直径线曲率升高,存在耦联效应,平均光学区为7.5 mm,平均耦联率为2.58:1。结论超声乳化联合AK对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1.5D的逆规性散光眼具有确实有效的矫正作用,手术安全、简便,但对循规散光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不同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 96例(9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随机分为A、B和C 3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反眉弓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3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1周时分别是(2.08±0.96)、(1.36±0.83)、(1.69±0.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后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屈光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 3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经常规视力、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检查,并且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缘的长度,比较手术前后屈光度的改变。结果:4 6眼角膜曲率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4 .87±2 .81D ,术后一周及一个月分别为3.19±2 .2 3D及2 .74±2 .0 1D ,术后较术前散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一周时t=2 .5 83,P <0 .0 5 ;一个月时t=3.4 6 ,P <0 .0 1)。胬肉所致角膜散光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度数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手术切除可减少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角膜缘松解切开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术前存在的较大角膜散光(>1.0D)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白内障手术时,对于较大角膜散光的患者,用带有刻度的金刚刀在最大散光轴上行角膜缘处弧形切口,深度为600μm,长度随散光度数的增长逐渐增加.分别为1.00D:6mm的单侧的角膜缘弧形切口:1~2D:成对的6mm的角膜缘弧形切口;2~3D:成对的8mm的角膜缘弧形切口;3~4D:成对10mm的角膜缘弧形切口.测量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及6月时术眼散光度数,将均值行方差分析,结果 术前散光与术后1天、1周、1月、3月及6月角膜散光均值经方差分析,各组总体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1月、3月及6月间P>0.05,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组间P<0.01.结论 角膜缘松解切开联合白内障手术对于术前存在的散光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肖今  徐敏  陈楚虹   《中国医学工程》2010,(4):47-47,49
目的根据白内障患者术前测量角膜曲率的结果,分析角膜散光的规律,以便术中选择最佳的角膜切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的角膜散光,让患者获得较好的非矫正视力。方法对拟行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和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616例(眼),于术前测量其角膜前面中央光学区两个主经线上的屈折力,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16例(眼)中,散光眼占88.3%,其中顺规性散光占54.4%,反规性散光占45.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60周岁前组平均散光度为1.32±0.44D,60周岁后组平均散光度为0.85±0.16D,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的散光轴位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了解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曲率及其轴位,在屈折力较大的经线上作松弛性角膜切口,将有助于减少术后的角膜散光,从而使患者术后能获得较好的非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7.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2):192-19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采用LASIK手术对50例(90只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二组:A组-2.25~-3.00 D,B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A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2)D,B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6)D下降为(-0.53±0.29)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LASIK手术治疗治疗复性近视散光,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例49只跟进行研究.A组22名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行12点(顺规)及9点(逆规)位的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7名患者行常规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A组视力平均提高0.66,B组平均提高0.57,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矫正散光1.1D,B组矫正了0.4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应用Holladay方法计算SIA(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手术源性散光),A组SIA高于B组(1.0 D对0.6 D),但不具统计学意义.在随访过程中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术前散光轴位,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可安全有效的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50例(5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术眼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残余散光、角膜散光、IOL轴位偏离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裸眼远视力≥0.8者34例(87%),裸眼远视力≥0.6者46例(92%),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明显小于术前角膜散光(3.34±0.27)D(P<0.05);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72±0.09)D与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散光(3.29±0.09)D与术前(3.34±0.1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IOL轴位平均偏离(3.12±1.29)°。结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有角膜散光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减少总和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引导下,取最陡曲率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评价其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 挑选71例(85眼)术前IOL-master检查角膜曲率差值(△K)为1.5~3.5 D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散光轴向分组:顺规散光组(A组)23眼,散光轴位>45.且≤135.;逆规散光组(B组)29眼,散光轴位≤30.或>150.;斜轴散光组(C组)11眼,散光轴位>30°且≤45°或>135 °且≤150.;对照组(D组)22眼.A、B和C组的主切口均位于最陡曲率子午线的透明角膜上;D组的主切口均位于角膜缘11点方位.术者坐位可根据切口所在轴位灵活改变,但无需改变常规操作习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且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A组7眼(30.4%)、B组12眼(41.3%)、C组2眼(18.2%)、D组3眼(13.6%),A、B组显著高于C、D组(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A、B组的△K分别为(1.39±0.49)、(1.37±0.57)D,均显著低于术前的(1.87±0.41)、(1.96±0.53) D(P值均<0.05),且均显著低于D组的(1.75±0.64)D(P值均<0.05).结论 在IOL-master测量的最陡角膜曲率上取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上方切口可有效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且该方法适宜在大规模常规白内障手术中开展.对顺规及逆规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好;对斜轴散光的矫正效果不可预知,可能导致过矫.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 5 0例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 ,采用改良Y V矫正联合内眦韧带缩短法矫正内眦赘皮 ,缩短内眦间距 ,3个月后二期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结果】经随访 6个月~5年 ,证实能达到矫正内眦赘皮 ,延长睑裂 ,缩短内眦间距和充分上提上睑的目的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改良Y V矫正联合内眦韧带缩短法和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的效果确切、简便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外科处理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15例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采用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中,肿瘤全切9例,占73.33%,次全切除2例,占13.33%,死亡1例,占6.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2例,随访13例,复发3例。结论: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外科处理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对病变显露良好,术后反应小,损伤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80~2000年32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和31例患者1~5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包括阑尾类癌10例,结肠类癌8例,直肠类癌7例,胃类癌4例,小肠类癌2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32例胃肠道类癌中,良性类癌25例,恶性类癌7例.8例患者术前经内镜活检证实,4例出现恶性类癌综合征.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中,7例患者死于转移.[结论]胃肠道类癌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胃肠道类癌良恶性的主要依据.胃肠道类癌的良、恶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手术治疗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 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所采用的各种进路,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用各种手术进路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 46例,其中经腭进路 28例,鼻侧切开进路 12例,改良 Biller's切口联合腭进路 1例,颅面联合进路 2例,鼻内窥镜进路 3例.[结果] 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均顺利切除.平均出血量 712 mL,复发 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范围,采用合适的手术进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5.
钛板整复下颌骨大面积缺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钛板在下颌骨大面积缺损整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20位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后形成的下颌骨缺损使用钛板整复重建并观察及随访。结果20例病例中,除1例因皮瓣部分坏死导致钛板暴露外,其余均愈合良好,下颌骨的外形与生理功能得到较好地恢复。结论下颌骨缺损使用再造钛板进行整复重建,疗效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悬雍垂腭咽部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方法 使用Nd :YAG激光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5例。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率达 88.5 % ,术后多导睡眠监测有效率达 87.5 %。结论 手术的要点是准确选择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解剖特点来选择Nd :YAG激光 ,还是传统的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手术主要是以形成疤痕、拉紧提高软腭紧张度扩大咽腔 ,从而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52~73(68.3±0.03)岁;病程3个月至4年。左侧15例,右侧13例。依据椎动脉开口所在的位置不同,采用了两种术式。全身麻醉下16例患者采用了内膜剥脱术,10例行椎动脉与锁骨下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2例行椎动脉与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1例于术后1周吻合口出血而再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长期随访,3例在6个月后发生闭塞。6个月总通畅率89.28%(25/28),其中内膜切除术为87.5%(14/16),椎动脉一锁骨下动脉搭桥术为90%(9/10)。结论开放手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症疗效显著,操作简单。选择的术式必须依据椎动脉起始位置和锁骨下动脉解剖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观察22例套管针法治疗前庭大腺脓(囊)肿的效果,治愈率100%,随访5~12月,无复发。套管针法治疗前庭大腺脓(囊)肿(尤其是3.0 cm以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桡骨远端瘤段切除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重建桡腕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术,吻合血管的带腓骨头腓骨近端移植修复桡骨远段缺损和重建桡腕关节的疗效。方法:17例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行桡骨远端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带腓骨近段移植修复骨缺损并重建模腕关节。移植体行简单内固定+外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Dopplar血管超声,及腕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3个月-2年,全部病例均于手术3个月后达一期骨愈合;其中1例因钢板螺丝钉动再次行内固定而愈合。评定重建腕关节功能,优12例,良3例,差2例。病灶无复发。结论: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后行吻合血管的带腓骨头腓骨近端移植修复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以及手术技巧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0~2004年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6例胃上部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手术20例,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16例。结果经腹手术在缩小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较好,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应合理掌握指征。对于非贲门胃上部癌、食管侵犯在2cm或以下者以及BormannⅠ、Ⅱ型的胃上部癌应优先考虑经腹路径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