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分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BMD),均是由于DMD基因(Xp21.2)突变所致[1]。由于本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产前诊断成为控制致病基因传递、防止患儿出生及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对DMD产前诊断家系中具有高患病风险的2个胎儿,提取其羊水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探索。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例均为进行DMD基因诊断,经MLPA技术确诊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者,其母亲再次妊娠,经  相似文献   

2.
单细胞五重巢式PCR检测DMD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单细胞多重巢式PCR检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技术,及应用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前景。方法;获取正常男性单个淋巴细胞和无DMD家族史的单个胚胎细胞,行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五重巢式PCR,分析扩增成功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20个单个淋巴细胞5个外显子扩增成功率为97%(97/100)、假阳性率为4%(1/25)、假阴性率为0%(0/25),20个单个胚胎细胞5个外显子扩增成功率为80%(80/100)、假阳性率为0%(0/25)。结论:本文建立的单细胞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五重巢式PCR技术具有较高扩增成功率和特异性,应用于DMD的PGD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分布特点,建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平台.方法:对所采家系标本应用MLPA技术进行79个基因检测分析.结果:20个家系31例标本中有22例患者,16例检测出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2.7%;5例确诊为缺失型先证者的母亲为2例,非携带者3例,占60%.结论:采用MLPA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增加了检测范围,有利于携带者的检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单细胞扩增前引物延伸法及巢式PCR技术,研究该技术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获取单个正常男女淋巴细胞和无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家族史的单个卵裂球,15碱基随机引物PEP扩增单细胞全基因组,再以巢式PCR技术检测PEP反应产物中DMD基因外显子8,17,19,44,45,48及Y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基因SRY。结果:单个淋巴细胞和单个卵裂球的6个DMD外显子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100%(60/60),单个男性淋巴细胞SRY的扩增成功率为100%(15/15),而单个女性淋巴细胞无SRY的扩增(0/15)。结论:检测单细胞DMD基因外显子8,17,19,44,45,48和SRY的PEP-巢式PCR技术具有较高扩增成功率和特异性,可望应用于 DMD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单细胞基因诊断中。  相似文献   

5.
应用 XP_(21)区的 DNA 探针作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对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高危妊娠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为女性胎儿,是 DMD 基因携带者。产前诊断结果与分娩后的检查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的儿童遗传性致死性肌病。反义寡核苷酸(AON)靶向外显子中的剪接调控序列可以诱导Dystrophin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跳读,以恢复dystrophin mRNA阅读框,是目前新的DMD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患者来源的肌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AON靶向治疗DMD已经进入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笔者拟对DMD的分子致病机制、AON治疗DMD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综述,为AON在DM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遗传代谢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15例DMD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探讨DMD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结果 15例患儿发病年龄1个月~12岁,临床表现以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Gowers征及走路摇摆(鸭步)为主,AST、ALT、CK、CK-MB及肌红蛋白等肌酶水平均明显升高。通过组合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等检查DMD基因情况,结果多为缺失突变,共12例(80.0%),其中大片重复缺失突变10例(66.7%),点突变2例(13.3%);错义突变1例(6.6%);插入突变1例(6.6%);无义突变1例(6.6%)。其中7例(46.7%)患儿母亲进行了相关基因检测,4例患儿母亲为该基因突变点携带者。而根据ACMG变异类型,15例患儿中13例(86.7%)为致病突变,2例(13.3%)为疑似致病突变。同时15例病例中有2例暂无相关文献报道过。所有的突变可发生在基因的任何位置,但缺失的热点区域位于基因的中央区外显子45~55区共8例,占缺失突变的53.3%。结论...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后两种多肽在血管张力的调节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中起作用。近年来,对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探讨,多倾向认为,ACE通过不同的遗传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认为是研究各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儿童的运动功能与全身肌肉力量及年龄的相关性,为更好地进行该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1月-2021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DMD患儿进行运动功能测试(MFM-32)、计时测试(仰卧站起测试、上4级阶梯测试、10 m走/跑测试)、Vignos评分、Brooke评分及全身的徒手肌力测试。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MFM各项分值与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同时分析全身运动功能及肌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40名4~12岁DMD儿童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8.0±1.87)岁,MFM-32总分及D1区分值与下肢肌肉力量、计时测试、Vignos评分呈强-极强相关(r=-0.887~0.677,P<0.05);D2区分值与计时测试中等相关(r=-0.478~-0.423,P<0.05)),D3区的分值与其他指标不相关(P>0.05)。年龄与MFM-32总分及D1区分值、全身肌肉力量呈中等相关(r=-0.585~-0.468,P<0.05)),年龄与MFM-32 D2区分值不相关(P>0.05),与D3区呈弱相关(r=0.317,P<0.05)。结论 MFM-32的各项分值与全身肌肉力量、计时测试、Vignos评分及Brooke评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反映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儿童时期的DMD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下降较明显,应首要加强其下肢运动功能及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0.
细菌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获取或丢失大片段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的进化模式,而是适应性的和多变的,这种进化模式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细菌的起源及细菌毒力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明确的方法。文章就细菌获得新基因是与宿主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基因缺失和基因组的退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研究证明,Y染色体长臂的5,6区带含有与生成精子有关的基因AZF(azoospermia factor,AZF).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DAZ)基因是AZF的候选成分,在精子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ZF和DAZ基因缺失可致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症.虽然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解决了一部分男方因素所致的不育,但人们仍然担心这种遗传缺陷是否会传给下一代.有研究表明,经过ICSI传给下一代的染色体缺失率为9.4%~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Y染色体部分生精基因缺失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为评价这部分患者是否可行单精子卵细胞浆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及ICSI成功后是否需要行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选取Y染色体上AZFa、AZFb、AZFc区6个STS位点进行多重PCR分子检测。对98例原发性少精、无精症患者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结果:98例原发性少精、无精症患者有缺失者7例,缺失率为7.14%(7/98),其中无精子症中缺失率为9.43%(5/53),少精子症中缺失率为4.44%(2/45)。结论:①Y染色体微缺失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有关;②Y染色体微缺失的缺失位点分布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有关;③由于Y染色体微缺失有可能通过垂直遗传给男性后代,因此对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在进行人工授精或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对防止基因缺失传给下一代、提高优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是一种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肌源性损伤,属于因X染色体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渐进式神经肌肉疾病,目前被列入罕见病范畴。  相似文献   

14.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特发性少精症、严重少精症、无精症患者与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针对 19例特发性少精症、 10例特发性严重少精症、 6例特发性无精症患者与对照组 30名已正常生育的男性 ,进行 AZFa、AZFb、AZFc、AZFd4个区域共15个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 tag site,STS)的微缺失分析。 结果 少精症 19例中发现 Y染色体微缺失 1例 ,严重少精症 10例中发现 Y染色体微缺失 3例 ,无精症 6例和正常对照组 30例均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形式有 3种 ,分别是 AZFb区的 SY12 7、 S134Y、 AZFd区的 SY15 2。 结论 精子发生障碍性不育与 Y染色体微缺失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Y染色体DAZ基因缺失与男性不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的研究证明,Y染色体长臂的5,6区带含有与生成精子有关的基因AZF(azoospermia factor,AZF)。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DAZ)基因是AZF的候选成分,在精子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ZF和DAZ基因缺失可致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症。虽然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解决了一部分男方因素所致的不育,但人们仍然担心这种遗传缺陷是否会传给下一代。有研究表明,经过ICSI传给下一代的染色体缺失率为9.4%~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肠炎沙门菌外膜蛋白PagC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肠炎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C50336)pagC基因缺失突变(C50336Δhtra),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因回补菌株。测定肠炎沙门菌各菌株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利用生化鉴定系统测定各菌株的生化特性;分析肠炎沙门菌各菌株在酸性、碱性和高渗环境下的存活能力;利用K-B纸片法测定肠炎沙门菌各菌株的耐药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pagC基因缺失株C50336ΔpagC。生长曲线显示,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菌株相比,C50336ΔpagC缺失株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表明pagC不影响肠炎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应激实验结果显示,pag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应对酸碱应激和高盐应激能力显著下降,表明pagC影响肠炎沙门菌应激条件下生存。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pag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增高,表明pagC参与肠炎沙门菌耐药过程。结论 PagC蛋白与细菌抗环境应激和耐药性相关,为进一步阐释肠炎沙门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拟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患儿进行明确诊断,为CMD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例拟诊CMD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血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检测致病基因。结果 该患儿于出生后发病,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组织呈典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样的病理改变,头颅MRI示双侧额颞部脑沟及蛛网膜下腔较宽。基因测序发现LAMA2基因c.3735+2-3735+8delinsAAAGAAGGA纯合剪切变异,来自于患儿父亲,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结论 若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酸激酶增高及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应考虑CMD,可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在SMNt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分析脊肌萎缩综合症SMNt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c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及未见SMNt、SMNc完全缺失三种情况。结果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区分SMNt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c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及未见SMNt、SMNc完全缺失三种基因型,与基因测序方法所得的结果完成一致。结论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法可用于脊肌萎缩综合症SMNt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色素失禁症患儿的NEMO基因突变情况,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分析2021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例色素失禁症患儿病例资料,采用长片段扩增技术(LR-PCR)对其进行NEMO基因检测,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例色素失禁症患儿存在共有序列NEMOΔ4-10片段缺失。其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技术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LPA技术对具有典型表型的22例患者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缺失/重复突变)检测,同时对部分家系中孕妇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STR毛细管电泳连锁分析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及验证。结果 22例患者中15例为缺失突变,4例为重复突变,3例未见拷贝数变异。14例MLP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母亲中有9例为携带者。产前诊断的7例胎儿中,3例为女性胎儿携带者,3例男性正常胎儿和1例女性正常胎儿。结论 MLPA技术能准确、快速、可靠地检测DMD基因拷贝数变异(缺失或重复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