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侍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2.
刘舟 《光明中医》2004,19(6):1-2
本文从<伤寒论>中的"支节烦疼"一词切入,进而以<内经>中的"少阳主骨"立论,分析了"少阳主骨"的具体内涵,将内涵合理延伸,并临床证明从少阳论治现代骨病、骨髓造血系统疾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挑战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敢于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推动中医脉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作为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便深受其影响.<黄帝内经>顺应当时的文化思潮,在构建经络理论体系时,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取象自然界的水系及时间理念的十二月、四季等来阐释经络之理.其表达方式充满了东方民族智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5.
<素问·痹论>中"凡痹之客五藏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林亿认为是王冰次注<素问>将其他篇章移至<痹论>中,张琦等以为王氏所移过于轻率.通过考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病源>中已把此段文字与<痹论>痹久入藏的论述相联系.王冰次注<素问>,或受<病源>影响,或出自临床经验,似非轻率之举.而且,从"凡痹之客五藏者"一段出现在<内经>中的不同篇章,从古人对五藏痹的前后认识的不同,恰体现出古代对疾病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相似文献   

6.
郜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96-1498
<内经> 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的概念、人格体质的分型、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详尽的描述,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王粲病案谈到《黄帝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并对王粲经历交游、诗文著作和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载,张仲景诊断王粲之病,以及预测其死期的记述,为妄引杂史之说,借以佐证皇甫谧所谓,"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也是穿凿之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熊继柏 《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老子"卫生之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老子>与<庄子>两书中有关文字的分析比较,认定<老子·十章>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老子的"卫生之经".其实质内容为"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形神相亲".并认为<老子>之"专气"即<庄子>之吐纳导引术,后者或是前者的嬗变和衍生,是表里俱济的形体修炼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丁"小议     
张正社 《中医药导报》2004,10(12):51-51
文章就<内经>原文"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中之"大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其内容蕴匮精深,选摘两则加以阐述.一为宗气,<内经>言宗气是气血营卫环周不休的动力,作者试举冠心病,浅谈宗气在其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二为胞脉闭,<内经>论述了心气不下,胞脉闭阻,月事不通的病机,以及肺气不利与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生有关.理论指导临床,其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7(11):663-667
察小便之异常,在中医临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小便异常"的条文内容进行辨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阐发.指出在临床辨证中察"小便异常"可以别阴阳、定表里、辨寒热、判虚实,如辨蓄水与蓄血、辨饮停中焦与水蓄下焦、辨少阴水火之虚实、辨阳明腑实之轻重、察津液损伤之程度等,从而指导疾病治疗,判断疾病预后.作者在文中结合自己的医案,以阐明理论的指导意义,突出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分析<内经>所包含的多层次结构,辨识经文中存在的各种讹误,有利于对经文作出合理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理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深刻含义,将<素问·长刺节论>中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错误的理解成"刺家不必诊脉,但听病者言",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本来描述脉象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理解成针刺手法,同时还将本来描述脉象改善的"气至"理解成"针下气至"等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所论阳虚证居多,其证候多呈复杂、多重的表现.此乃因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功能的缘故.通过对<伤寒论>阳虚症状两重性的认识,将能更好地把握阳虚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lt;伤寒论&gt;为东汉&#183;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183;赵开美影宋刻本&lt;伤寒论&gt;(简称“宋本“)和金&#183;成天已&lt;注解伤寒论&gt;(简称“成本“),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以条文形式作了论述.   ……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和规律,以及它和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的区别与联系,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医要有自信地走向未来,那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能把<金匮要略>一物瓜蒂汤与<伤寒论>瓜蒂散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无大热"症及其在六条原文中含义的具体分析,对<伤寒论>临床辨证思路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五条仲景临床辨证思路抓住关键症、分析伴随症、去伪存真、利用反证、不可局限于典型症.以提示对仲景临床辨证思路的重视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