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18例产后出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娩出24小时内出血在400ml或更多时称早期产后出血。而在24小时后发生大出血为晚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产妇四大死因之一。本院在2100例分娩产妇中,遇到118例产后出血。现将出血与胎次、妊娠周数、总产程时间、婴儿体重、妊娠合并症的关系及出血分类做一分析。一、118例产后出血量(见表1)  相似文献   

2.
产后大出血的产妇临床往往乳汁缺乏,为了探讨其对乳汁分泌的影响现将我院52例产后出血的产妇进行随访,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我院1985年1月至1988年6月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简称出血组),其出血后平均血红蛋白64g/L(6.4g%),因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第二产程的时间是临床处理阴道分娩的重要争论点。本文对我院1985年2月至1987年7月300例第二产程延长病例,分析引起二程延长的母婴因素及产程图特点,证实二程延长时新生儿窒息、头颅血肿、高胆红素血症及产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对如何早期识别和处理第二产程进行讨论。材料来源1985年2月至1987年7月我院分娩总数为4872例,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两小时者300例,其中>2小时<2小时30分者273例,2小时30分~3小时者20例,大于3小时者7例。二程延长的发生率为6.1%。我院凡合并有中度以上妊高征、心脏病、早产、过期妊娠、双胎等产妇,宫口开全后即及早结束分娩,所以此300例中,无以上合并症。同时按分娩登记顺序,选择与二程延长病例相邻的正常妊娠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3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第一胎,年龄与孕周均近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血红蛋白变化与阴道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阴道分娩的200例孕妇(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产前出血)。按产后2 h出血量分为轻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小于400 ml)、中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400~1 000 ml)、重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大于等于1 000 ml)。分别比较各组在产后2 h及产后24 h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轻度出血组及中度出血组在产后2 h实际血红蛋白变化值与理论血红蛋白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0, 21) vs 9(8, 10)],[30(20, 34) vs 15(14, 18)](P 0.05)。重度出血组在产后2 h实际血红蛋白变化值与理论血红蛋白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 21) vs 28(24, 31)](P 0.05),而产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失血量程度不同的产妇,产后血红蛋白变化与阴道失血量关系不同:阴道分娩后2 h内出血低于1 000 ml者产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与失血量不相符,而严重产后出血者产后2 h的血红蛋白变化不能准确评估阴道失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血红蛋白变化与阴道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阴道分娩的200例孕妇(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产前出血)。按产后2 h出血量分为轻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小于400 ml)、中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400~1 000 ml)、重度出血组(产后2 h出血大于等于1 000 ml)。分别比较各组在产后2 h及产后24 h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轻度出血组及中度出血组在产后2 h实际血红蛋白变化值与理论血红蛋白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0, 21) vs 9(8, 10)],[30(20, 34) vs 15(14, 18)](P <0.05)。重度出血组在产后2 h实际血红蛋白变化值与理论血红蛋白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 21) vs 28(24, 31)](P <0.05),而产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失血量程度不同的产妇,产后血红蛋白变化与阴道失血量关系不同:阴道分娩后2 h内出血低于1 000 ml者产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与失血量不相符,而严重产后出血者产后2 h的血红蛋白变化不能准确评估阴道失血量。  相似文献   

6.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的精确测定与血液指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量的测定与血液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足月产妇共 6 30例 ,产后出血量的收集计量采用称重法 ,由专人精确测量从会阴切开至产后 2 4小时各阶段的出血量 ,再按血液比重换算成容积。血液容积 (ml) =血液重量 (g)÷ 1.0 5。在接产前及分娩后 4小时分别抽取肘静脉血 0 .5ml,即刻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数、血细胞比容。结果 :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平均为 5 5 4.2± 2 73.1ml,其中产后 2小时内出血量为 42 0 .2± 2 5 9.1ml,占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的 75 .8%,第三产程出血量为 2 12 .0± 180 .9ml,占产后 2小时内出血量的 5 0 .5 %。在 6 30例阴道分娩中 ,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 >5 0 0ml者 ,共 319例 ,占 5 0 .6 %。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 >10 0 0ml者 ,共 39例 ,占 6 .2 %。产后 4小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较产前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尤以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 >10 0 0ml者变化显著 ,而血小板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产后 2 4小时总出血量超过 5 0 0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则 6 30例产妇中有产后出血者 319例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 5 0 .6 %。故是否需重新定义产后出血的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虽有明显降低,但仍为产科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软产道损伤引起的产后出血,临床上往往不易及时发现,延长阴道出血时间。我院5年内发生软产道损伤致产后出血18例,现简要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发生率:1982年1月至1986年12月,我院经阴道分娩产妇共7008例,发生产后出血80例,占1.1%。其中软产道损伤18例,占产后出血的22%。二、一般情况:产妇年龄为20~30岁,均为第一胎足月产,既往无出血性疾病及高血压病史。总产程最短为4小时,最长为18小时,第二产程均在30~60  相似文献   

8.
王静  李智  蔺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2):945-948
目的:探讨产钳助产孕妇并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科行产钳助产的74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为对照组(产后出血<500ml)424例和研究组(产后出血≥500ml)318例,其中产后出血量500-1000ml的为轻微产后出血组,共193例;产后出血≥1000ml的为严重产后出血组,共125例。分析三组患者的分娩情况及母儿并发症如宫颈裂伤、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钳助产并发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42例产钳助产孕妇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2.8%,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6.8%。与对照组相比,产后出血组的分娩镇痛率、会阴侧切率、宫颈裂伤率更高,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长更长(P<0.05),但严重会阴裂伤、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产程延长及会阴侧切是轻微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059、1.063、2.769,P<0.05);而总产程延长、会阴侧切是导致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099和2.056,P<0.05)。结论:产钳助产并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总产程延长和会阴侧切与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10%葡萄糖酸钙辅助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10%葡萄糖酸钙静注辅助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95年1月至1998年3月,在我院住院足月分娩产妇2084例,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62例,其中58例应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为研究组;以未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0例为对照组。两组孕周、分娩时年龄、新生儿体重及手术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12 诊断标准 以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总量≥500ml为产后出血标准。宫缩乏力的诊断为宫体柔软,血色暗红或有凝块,宫缩时出血少,松弛时出血量多;除外凝血障碍及胎盘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速度快,出血量≥1000 ml,在发达国家占分娩总数的1.0%~5.0%.严重产后出血多导致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席汉氏综合征等严重产科不良结局,是造成母亲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子宫切除则是对于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危及产妇生命时最终的有效措施,成功率可达94.0%~99.0%[1].目前各国各地区报道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大约为0.3‰ ~ 2.7‰[2~4].现将子宫切除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的指征和方法做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凡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尚未娩出者称胎盘滞留,是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82年2月至1985年10月,我院收治产后胎盘滞留40例经积极抢救,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本组40例产后胎盘滞留,均在外院或在家分娩后引起产后大流血送来我院。40例中16岁~20岁5例,21岁~30岁18例,31岁~40岁15例,45岁以上2例。初产妇4例,经产妇36例。其中2产8例,4产4例,5产4例,6产5例,9产以上10例。维吾尔族36例,汉族4例。本组院外或在家产后流血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达4天,出血量最少约500ml,最多2100ml。失血性休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估计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 ,如何正确估计、精确测量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量 ,对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1 产后出血的定义   1987年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统计 ,产后 2 4小时出血量为 398.6± 2 38.0ml,提出以 5 0 0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并建议产后 2小时内总失血量≥ 40 0ml也可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之一。Williams产科学 (第 2 1版 )中产后出血量为5 46~ 6 5 0ml。近年来对此定义持有不同的意见。美国ALSO课程大纲中指出 :阴道分娩平均出血量在 5 0 0ml,而剖宫产则在 10 0 0ml。临床上 ,产后出血可以定义…  相似文献   

13.
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北京民航总医院剖宫产分娩的623例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分为产后出血组(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400ml或至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和非产后出血组,对可能影响术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23例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52例,发生率为8.35%。单因素分析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流产病史、经产妇、巨大儿、宫缩乏力和前置胎盘7种指标与高龄孕妇产后出血相关。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是高龄孕妇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产妇阴道分娩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妇产科采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66例产妇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采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最多的1600ml,最少的400ml,给予输血的6例。无失血性休克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占54.55%,胎盘因素占27.27%,软产道裂伤占18.18%。结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多次生产以及精神紧张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主要原因。护理干预易致产后出血的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晚期产后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晚期产后出血亦称继发性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或指产后24小时至产褥末期的异常阴道流血。在产后6周以后的出血则包括分娩原因以外的月经、流产等。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3%~0.7%,多发生于产后1~2周,也可迟至分娩后6~8周。常常表现为一次性大出血或为持续或间断的少量至中等量的阴道流血。晚期产后出血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多在产妇家中发生,很难正确估计出血量,并多伴发宫腔感染,常因出血过多,导致严重贫血,甚至发生休克,以致个别患者不得不切除子宫。因此,一旦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应及时寻找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然分娩过程中,轻度宫颈裂伤出血很少,产后可愈合。但如裂口较深,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甚至休克,因此不容忽略。我院1980年至1986年收治8例因宫颈裂伤致产后出血者,报道如下。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32岁。初产妇6例,经产妇2例(其中1例双胎)。8例均为自然分娩,总产程最短8小时,最长16小时。新生儿体重最轻2600g,最重3900g。5例宫颈裂伤在2cm 以上,3例裂伤达后穹窿部。产后出血最少250ml,最多700ml。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产后出血依然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1]。为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们对4年来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分娩后出血达500ml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评估产后出血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如延误治疗可危害产妇的健康,重则可致死亡。1992年天津市产后出血病死率为4.12/10万,因此如何准确而简便地评估产后失血量,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实为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1986年以前,国内对产后出血量的定义尚未统一,如王淑贞定为产后24小时出血量≥400ml,柯应夔定为≥500ml,称产后出血。1986年在南宁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产后出血研讨会,1987年在西安召开第四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通过大量资料表明,产时产后2小时(从接生起到胎儿娩出后2小时)累积失血量≥400ml,产时产后24小时(从接生起到胎儿娩出后24小时)累积失血量≥500ml,称产后出血;且产后2小时失血量不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占总出血量的80%,因此作好产时产后2小时监护工作,实为防治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5年1月至1988年6月收治陈旧性子宫碇裂4例,其中1例死亡。现报道如下。例1.29岁,孕1产1,1985年1月18日入院。13天前在县医院足月分娩,因“难产”产钳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产后出血不多,产后第3天患者出现高热、腹痛,体温38.5℃~39.6℃,腹泻水样便每日  相似文献   

20.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附11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通过对我院1989年1月至1992年3月产后出血111例资料,同时采用1:4随机选配同期分娩产妇444例作配比对照分析。结果表明,77.48%(86/111)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第三产程延长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9.64%(44/11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人工剥离胎盘产后出血组占31.51%(35/111),与对照组5.41%(24/444)相比有显著差异。妊高征、前置胎盘、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双胎等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