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的辐辏功能、视网膜对应关系,对分类手术及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1例间外患者进行常规视力检查、屈光状态、马氏杆、三棱镜、同视机检查斜视,同视机查三级功能、线状镜检查,确定视网膜时应情况,根据分类法选择手术方式.结果辐辏正常者,视网膜对应正常;辐辏异常者,多为双重网膜对应,P<0.01,辐辏方向融象范围测定,间歇性外斜视组偏小,开散方向融象范围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外斜,仍然具有一部分分融象性辐辏,因此辐辏功能依然存在.双重对应间歇性外斜视融象功能不良,因此融象性辐辏不良,辐辏功能减弱,斜度多在20°以上.21例有融象功能者测定,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辐辏性融象范围明显低于正常人,开散性融象范围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双眼视觉.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远距离立体视丧失比例高于近距离立体视.术后近距离立体视改善不明显,远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非常重要.≤9岁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率明显高于>9岁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可明显提高远距离立体视.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远立体视觉与手术量的关系,以期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更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手术后半年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 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以欠矫为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辐辏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辐辏融合功能训练,随访2年观察两组的斜视度变化、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斜视角(平均)初诊18.96°,复诊10.97°, 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63%,高于对照组的4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前、术后和训练后540 d的融合功能和斜视度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7.5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组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眼位回退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提高融合功能恢复,增大融合范围并减少眼球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6周至1年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正位率1周84.91%,6周76.42%,1年75.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为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高(P<0.005)。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至关重要(P<0.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  相似文献   

8.
连洁  黄艺彬 《中国病案》2011,12(9):65-66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基本型和外展过强型以外直肌后徙为主,集合型以缩短内直肌为主,并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7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者62例(81.58%),矫正不足11例(14.47%),过度矫正3例(3.95%)。术前无融合功能60例,术后有50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的疗效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力对术后眼位至关重要,术中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术后训练融合力也是巩固眼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斜视患者中的多发病,视网膜对应关系对指导该病的分类手术及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而辐辏的间歇性外斜视中是否与视网膜对应有关,丸尾氏认为辐辏的有无是正常对应型和双重对应型的特征之一,孟氏认为辐辏正常者可以认为视网膜对应亦正常,并且指出在无法测得视网膜对应时,只要是间歇性有辐辏存在就可以认为正常对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行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共105位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进入研究的患者共78例,单纯椎管减压术患者52例,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26例。收集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0天、3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ODI评分,随访时间均大于12月。结果 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0天VAS评分明显高于单纯椎管减压组(P<0.05);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单纯椎管减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花费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儿童胸腰椎结核15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矫正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10.5°~34°,平均28.3°,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无明显角度丢失,3例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恢复至正常,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伤口愈合缓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经病理诊断明确且行Miles术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Miles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状态、术中盆腔腹膜修复与否、术前放疗以及术前、术后是否行高压氧治疗等.结果:直肠癌Miles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在性别、年龄、术前营养状态以及术中盆腔腹膜修复与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放疗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低于术前未行放疗者(P<0.01),而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行高压氧疗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术前及术后未行高压氧疗者(P<0.05).结论:术前放疗能延缓直肠癌Miles术后切口Ⅰ期愈合,而术前及术后高压氧疗能促进直肠癌Miles术后切口Ⅰ期愈合.高压氧疗可用于临床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椎间盘切除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及融合节段高度的维持. 方法对25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保留终板的颈椎间盘切除Syn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探讨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的丢失情况. 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术前及随访JOA评分比较,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改善率为71%,优1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3.1个月,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保留终板椎间盘切除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短期疗效好,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并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特点与术后视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否合并眼球震颤,与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999至2000年"健康快车"在贵州、广西接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共81例84只眼(78例为单眼,3例为双眼),其中合并眼球震颤者13只眼,未合并眼球震颤者71只眼;男性50例,女性31例,年龄5~38岁.对于除外智力障碍及其他眼部先天异常和眼外伤史,能够进行视力检查,具有手术适应证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合并眼球震颤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O.05以下有3只眼(23%,3/13),0.05~0.3有9只眼(69%,9/13),0.3以上只有一只眼(8%,1/13).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显示,合并眼球震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无眼球震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以下有6只眼(8%,6/71),0.05到0.3之间有24只眼(34%,24/71),0.3以上41只眼(58%,41/71).无眼球震颤组与合并眼球震颤组的术后视力改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眼球震颤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较好,明显优于合并眼球震颤的患者,但后者应考虑多因素手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电汽化术中、术后有无水吸收、水中毒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 :对 2 8例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术中、术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体外血栓干重、体外血栓长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 P <0 .0 1) ;术中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 P <0 .0 1) ;而血小板黏附率术前、术中、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 P <0 .0 1)。结论 :术中存在一定量的水吸收 ,术中是否使用脱水剂应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术中、术后患者凝血机能下降 ,使用止血药对减少创面出血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无术中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伤口窦道形成,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个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50%,6个月时95%,9个月时达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34.5°,术后Cobb角平均为14.8°(与术前比较,P<0.05)。至最近一次随访,无结核病灶复发病例,内固定无断裂。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的支撑功能,并能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 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34例,其中适合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的36例(包括交通事故伤 23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5例,他人殴打致伤2例),均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根据头颈部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来探讨手术策略及分析临床 疗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手术时间110~240 min。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01);JOA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融合节段在随访过程 中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根据每个上颈椎损伤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同时取自体 髂骨融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应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对术前、术后1年神经功能、AMS评分及术后骨折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者Cobb角、AMS评分与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各相应数据间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使骨折快速恢复,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