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04,19(4):15-16
晨泄即五更泻,就是黎明前泄泻,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历版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黎明泄泻列为肾虚泄泻的主症。当今医者治疗晨泄,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  相似文献   

2.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3.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4.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读《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3期吴化林同志之《试析五更泻泄之机理》一文后,深受教益。但临床上五更泻泄不仅为脾肾阳虚所致,也有肝火炽盛者,如《医医小草·医精汇通》中所云:“故纸、豆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泻,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吾师马志院长甚赞此  相似文献   

6.
<正> 概说大便稀泄,次数增多,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里急后重。亦无脓血,惟觉困倦之证,称之泄泻。它可以发生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症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主要责之脾、湿,《难经》即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见解。文献所论泄泻,名目繁多,如寒泻,火泻、暑泻、肾泻、五更  相似文献   

7.
施梅芳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54-855
健脾法和利湿法虽然为治疗泄泻常用的治法,但是有些证型更适合用其他的治法。以下通过研究清代医家何梦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浅析积泻、寒泻、肾泻、脾泻、食泻等证型对健脾法或利湿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博采前人精义、临床验证心得所作之大成,其中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泄泻因于口腹,可分为脾泄、肾泄、酒泻、气泄及风泄证,强调在治疗前理清虚实、把握病因病位,并创制了胃关煎、一炁丹、九炁丹、复阳丹等方剂,对于现代临床治疗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甚则为水样便等为特征的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兰云 《光明中医》1996,11(2):15-17
慢性泄泻的辨证施治陈兰云河南省中医院(450002)祖国医学对泄泻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脏腑命名的,如:胃泄、大肠泄、小肠泄等;有以大便之形状来分的,如:飨泄、溏泄、鹜泄等;有以病因来分的,如:寒泄、热泄、食泄、郁泄、暑泄等;亦有以泄泻的时间长短来分的...  相似文献   

10.
彭艺丛 《国医论坛》1994,9(5):34-34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按一般的认识多责之于四虚湿盛,故有“湿多成五泄”、“无温不成泻”之说.就其性质而言,《内经)有“漏泄”、“洞泄”、“饱泄”、“注泄”等,《难经》有“胃泄”、“成泄”、“大肠泄”、“小肠泄”、“大浪泄”等.现今教材有关泄泻的辨证施治大致分为“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牌”、“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证型.笔者认为,泄泻之病本为明波不足,“衡阳失彼”为其基本证型。吃陈管见如次。泄泻之病,无论新久,无有不伤明先液者。新病暴泻者,往往暴伤明波;久病缓泄者,阴液渐伤。《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1.
泄泻的定义病名和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泄泻作为一种疾病论述 ,见于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甲骨文、在卜辞篇内有“腹不安句。”腹不安即指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中医学对泄泻病称谓之混乱、定义之不确和欠详是客观存在的。为此 ,笔者对泄泻的定义、病名及分类作以下探讨。1 泄泻病名混乱的历史状况《内经》属于泄泻的病名有食泄、注下、溏泄、鹜溏、冷泄、濡泄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有伤寒利候、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伤寒病后霍乱候、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温病下利候 ;《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 ;明·孙文垣医案 ,有称线泄泻者 ;清·程杏轩医案有称暑泻者 ;清…  相似文献   

12.
泄泻考     
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嗳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有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3.
论肝旺脾虚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琼 《西部中医药》2008,21(4):32-32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正如《胎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导致泄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外感和内伤2方面。《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泄泻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脏腑命名的,如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等:有以大便之性状来分的,如飧泄、溏泄、鹜泄等;有以病因来分的,如寒泄、热泄、食泄、郁泄、暑泄等;亦有以泄泻时间的长短来分的,如暴泄(急性)、久泄(慢性).目前将泄泻持续半年以上不愈的.即称之为慢性泄泻.如以西医的病名来讲,慢性泄泻则包括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慢性泄泻的病因泄泻的病因,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由于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肠失分别清浊之功,以致水温停滞腹中,所以有泄泻以湿邪为主的说法.历代医家对泄泻的病因,认为"湿胜则濡泄","泄泻虽分轻重,总属脾虚湿胜".但是慢性泄泻,因病延日久,往往从脾胃虚弱,逐渐发展为脾阳不振,久而久之必然累及肾  相似文献   

15.
泄泻系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的疾患。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前人论述较多。先父据其多年治泄体验,认为泄泻种类虽多,然不出脾肾二经之病。为便于临床运用,将其分为初泄、久泄两类。按其寒热虚实,运用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及的治  相似文献   

16.
久泻治验     
罗理藩 《福建中医药》2004,35(2):F003-F003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之较易。如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而成久泻,治之较难。《内经》日:“湿胜则濡泄”,濡的含义就是湿性缠绵的意思。脾气主升,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能上升,以致大便溏泄,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属脾气  相似文献   

17.
久泻伤及脾阴治疗浅见邹跃进(江西省崇仁县中医院崇仁344200)关键词泄泻中医药疗法泄泻经久不愈,主要是由于脾、肾、肝3脏功能障碍所致,历来多数医家都责之于脾阳不振、气虚下陷、肾阳虚衰、肝气乘脾,而论述脾阴不足的极少。在治疗上多健脾化湿、益气固涩、温...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 ,各种急慢性肠炎以及内分泌疾病、消化不良、结肠直肠肿瘤、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导致泄泻。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虚湿胜而发生 ,在治疗上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李士材在《医宗必读》所提出的治泻 9法 ,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既然泄泻是因脾病而生 ,故治疗上就应从治脾入手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12种从脾论治之法 ,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1 芳香醒脾法本法用于寒湿困脾所致泄泻。证见泄泻清稀 ,甚至如水样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或并有恶寒发热 ,鼻塞头痛 ,肢体酸痛 ,…  相似文献   

19.
泄泻一病,首见丁《内经》,有“濡泄”、“洞泄”、“飧泄”等名,临床较为常见。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可以伴有腹痛,但多无里急后重感,亦无脓血便。本病相当于西医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感受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洁)、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盛,其中脾虚为致病之内因,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易困阻脾阳。据此,临床上治疗泄泻,大法多为运脾化湿。然久泻伤脾,由脾及肾,而成脾肾两亏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笔者从事中…  相似文献   

20.
论泄泻     
释名辨类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暧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