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成都市1950-2008年流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控制流脑暴发及流行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50-2008年,全市共报告病例19119例,死亡病例1 004例;1950-1982年间,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以后无明显周期性,1990年以后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全市20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以双流县、金堂县、金牛区、成华区等发病病例较多;各年2~4月发病例数占全年发病总例数的75.89%;年龄组发病数前3位分别为15~19,10~14,6~9岁组,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16.21%、15.02%和13.83%,农民发病最多占34.11%,其次为学生占28.04%,第3位为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占23.36%。结论1950-1982年流脑的流行具有周期性,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后,流脑呈高度散发,改变了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规律,且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可看出成都市流脑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综合防治可能出现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安徽省2003~2004年流脑疫情实验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流脑流行特征和流脑菌群变异状况,为控制流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在2003~2004年度流脑疫情处理过程中,采集病人脑脊液2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700份,用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直接分离置37℃5%~10%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18~24h,取可疑菌落进行血清学鉴定及生化、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脑脊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74株,A群脑膜双球菌11株,B群脑膜双球菌19株。结论安徽省2003~2004年的流脑疫情是以C群流脑为主的流行。先锋V等青霉素类药对C群流脑菌株敏感。 相似文献
10.
11.
何曙春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5):326-327
目的分析六安市2003-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测六安市流脑流行趋势,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信息和流脑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六安市2003-2007年流脑平均发病率为0.261/10万,病死率为6.25%。2004年部分学校出现暴发疫情,其余年份疫情以散发为主。15-19岁年龄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1.25%,76.25%的病例是在校学生。12月至次年的3月为流脑发病的高峰季节。5年来,从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标本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2株,B群1株,C群10株。结论六安市有发生流脑流行的隐患,在校学生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推广A+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加强监测,是防止流脑流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韶关市2006-2008年健康人群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带菌状况和血清保护性抗体水平,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韶关市2006-2008年流脑监测资料,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计算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2006-2008年韶关市健康人群脑膜炎球菌的带菌率仅为0.14%,为C群脑膜炎奈瑟双球菌。A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67.69%(473/705),C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44.54%(314/705),3岁以下儿童C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年龄组(χ2=10.572,P0.01)。2006-2008年无流脑病例报告。结论韶关市健康人群脑膜炎球菌的带菌率很低,3岁以下儿童的C群IgG抗体水平较低,应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滁州市2004~2005年C群流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滁州市C群流脑的流行特征与控制措施,为今后C群流脑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度流脑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流脑患者中检出5例C群Nm,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检出4株C群Nm;在地区分布中,南谯区乌衣镇中学发生5例C群流脑为局部爆发,其余为散发病例;病倒中学生占71.42%,10~20岁年龄组占71.42%;有A群流脑疫苗免疫史占82.14%,有5例流脑A C二价疫苗免疫失败。结论C群流脑病例来势凶猛,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接种A群流脑疫苗不能阻止C群流脑流行;为防止发病控制疫情扩散,应对20岁以下人群和在校的大、中专学生等易感群体提供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了解2010年河南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中的A群流脑抗体含量。结果 A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89.1%,抗体平均浓度为6.82μg/mL,其中以56岁组(5.52μg/mL)最低,136岁组(5.52μg/mL)最低,1315岁组(8.23μg/mL)最高。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一起学校流脑爆发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C群流脑爆发疫情特点,为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合肥市包河区某职业学校流脑爆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自2003年12月10日到2004年4月12日,共发生8例流脑病例。从其中1例的血液中分离培养出C群脑膜炎双球菌。对5名病例的134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鼻咽部脑膜炎双球菌采样调查结果:C群带菌率为15.6%,B、Y、X、H群各占0.74%。55名教职员工调查结果:C群带菌率为12.7%,B群5.5%,Y和29E群各占1.8%。对该校师生员工分别施行应急服药和接种A C流脑疫苗等综合性处理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发生C群流脑爆发疫情后,应急接种A C流脑疫苗,可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 总被引:65,自引:11,他引:5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它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文章介绍了最近在非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和我国出现的流脑流行情况,在上述地区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血清群、血清型与血清亚型的分布,脑膜炎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了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必须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为此,提出了在流脑流行病学监测中,不仅监测流脑一般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还应监测它的年龄组发病率.还必须检查脑膜炎球菌血清群的变迁与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该菌在健康人群中的带菌率与人群的抗体水平.给儿童注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为了增强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幼儿的预防效果,有的国家正在使用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所制成的结合疫苗.关于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近况在此文中亦做了介绍.当缺乏疫苗时,给病人密切接触者口服抗菌药物作为辅助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流脑第2代病人也将会产生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山市2004~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对辖区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调查,并采集脑脊液用乳胶凝集法进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用Excel录入每例个案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市报告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发病例,其中1例为输入性病例,余均为本地感染病例,散发于该市4个镇区,除1例为本市籍的患者外,余均为外来流动人员;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为阳性,血清分型以A群为主,同时发现A B群、B群和C群。结论应加强冬春季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的教育,加强菌群监测及疫情预测预报,切实做好流脑多糖体菌苗的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定期在外来人员和易感者中开展流脑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20.
芜湖市2004~2005年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芜湖市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临床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C群流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C群流脑个案调查进行分析。结果C群流脑发病以13~17的中学生为主,占68.18%;病死率较高,为22.73%。死亡病例病情进展迅速,从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h,最短的仅5.5h。传染源以隐性感染者为主,所有病例均没有同班级及居家集中现象,发病时间呈现不连续的3个时间段,时间段间隔超过最长潜伏期。发病由开始的局部爆发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成散发状态。10岁以下小年龄组发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有54.55%的病例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瘀点、瘀斑;50%的病例血象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9/L,88.33%的病例中性粒细胞超过80%,少数病例超过90%。结论C群流脑病例大多病情较重,尤其是小年龄组儿童,病情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C群流脑疫情发生时,要及时、规范、积极地救治病人,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治疗。要减少高危易感人群聚集,对易感人群及时提供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