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75名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电生理学检查是否具有神经传导异常,分为DPN组与DM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肾病(DN)、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PN组年龄、HbAlc、FBG更高,病程更长,另外吸烟、合并DN和DR的比例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lc、FBG、吸烟、合并DN、合并DR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糖、吸烟、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戒烟、改善微循环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和24h尿蛋白排泄率(uAE),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比例。结果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79例(占65、8%),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28例(A组)、轻中度血管病变组5l例(B组),无血管病变组4l例(c组)。有下肢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HbAI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UAE和DPN发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C组),P〈0.01;而年龄、LDL—C、Fib和UAE在A组高于B组,P〈0.01或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年龄、病程、HbAIC、TC、LDL—C、Fib、UAE和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丁咯地尔注射液对DPN病人症状及肌电图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0%(18/30),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显效率20.0%(6/30);总有效率为60.0%(18/3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注射联合口服格列齐特片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2例T2DM合并DN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仅以胰岛素注射;研究组,32例,胰岛素注射联合格列齐特口服。治疗12周后,分别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BG、PBG、HbAlc及肾功能指标(BUN、SCr、24h尿蛋白定量)均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a两组的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及血细胞减少等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注射联合格列齐特口服治疗DN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踝臂指数(ABI)与DPN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T2DM)依据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或(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与否分DPN组与无DPN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DPN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两组间下肢动脉疾病(PAD)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各参数比较,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NDBIL)、尿微量白蛋白(MA)、合并肾病(DN)、合并视网膜病变(DR)、踝臂指数(ABI)异常等参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与无DPN组下肢动脉疾病发生率比较,两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HbA1c、TG、HDL、TBIL、NDBIL、ABI降低(ABI≤0.9)及DR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脉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疗效。方法 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30例给常规治疗不再加任何药物,疗程14d,观察脉络宁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83.3%,对照组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患者肌电图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脉络宁治疗DPN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治疗初诊妊娠糖尿病(GD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2例初诊G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治疗组18例(观察组)及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组15例(对照组),两组均通过胰岛素泵注射,疗程自确诊时至分娩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三餐后2h及睡前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孕妇和婴儿围生期并发症。结果①两组治疗后空腹及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HbA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三餐后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空腹、睡前血糖、HbAl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胰岛素平均日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两组孕妇和婴儿围生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较诺和灵R能更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胰岛素用量较少,达标时间较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治疗GDM安全有效,为GDM患者控制血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DPN33例,同时与临床使用维生素B1、B12的患者20例进行对照,观察银杏达莫对DPN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空腹血糖略有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P〈0.01);神经传导速度增快(P〈0.01),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银杏达莫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并与50例单纯应用瑞格列奈的病人进行了比较。方法选择11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病人,分别应用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合用治疗或单纯应用瑞格列奈治疗3个月,观察血糖、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浆胰岛素。结果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合用治疗组与单纯应用瑞格列奈治疗组在治疗后4、8、12周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间早餐前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午晚餐后2h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A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浆胰岛素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合用,可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早期分泌,有效降低血糖,使血糖平稳,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代谢控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其分为不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57例)和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95例),比较两组间血糖、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抵抗(HOMA-IR)及餐后胰岛素敏感性(Matsuda指数)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DPN组患者与NDPN组比较,年龄偏高[(55.15±1.17)岁 ∶( 50.18±1.54)岁,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8.35±0.76)年 ∶(5.44±0.67)年,P<0.05)、OGTT120min胰岛素水平较低[(36.12±3.19)pmol/L ∶( 44.93±4.70)pmol/L,P<0.05),Matsuda指数较高[(2.44±0.22)∶(1.95±0.09),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Matsuda指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空腹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而餐后胰岛素抵抗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  张曼云 《河北医学》2001,7(10):893-896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测定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DPN组32例,无DPN组65例)的血清IGF-1及其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DPN组血清IGF-1明显低于无DP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无DPN组和正常对照组间血清IGF-1无差异(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IGF-1与年龄、HbA1C、病程呈负相关。结论:DPN患者血清IGF-1显著下降,提示IGF下降可能与DPN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DR)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文挑选我院6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纳入本研究观察组,纳入同期30例单纯T2DM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2DM患者发生DR与DPN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针对相关因素讨论其防治对策。结果 观察组年龄、收入、糖尿病病程、HbAlc、TC、HDL-C、LDL-C、低血糖率、二甲双胍使用率、二甲双胍用量、脑梗死率、外周血管病变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血脂异常率、使用降脂药物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别分布、BMI分布、TG水平、吸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P<0.05);平均年龄、T2DM病程、DR均与T2DM合并DPN有相关性(r=0.7140、0.7025、0.2514,P=0.0007、0.0015、0.0001)。结论 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而且DR与T2DM合患者发生DPN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测定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等两项指标作为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并与空腹及餐后2,4,6,8h时段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除餐后2h胰岛素水平外,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4,6,8h时段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老年糖尿病组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老年糖尿病组及对照组IAI与IR呈显著负相关(r=0.812,-0.985),且老年糖尿病组IAI与空腹、餐后4、6及8h的TG呈显著负相关(r=-0.433,-0.429,-0.518,-0.451),而IR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餐后4h及餐后6h的TG呈显著正相关(t=0.659,0.554,0.455,0.49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糖尿病组,去除年龄、BMI及WHR因素,以IAI、IR为应变量,空腹及餐后2、4、6和8h等5个时点的血脂各项指标为自变量,其回归方程为:IAI=-0.609TG(6h)-0.385(P=0.031),IR=0.807TG(6h)+0.584(P=0.008)。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空腹及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6h的TG水平与IAI和IR显著相关,提示胰岛素抵抗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脂变化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尿清蛋白肌酐比(ACR)将19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DN)组、临床DN组、晚期DN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尿清蛋白肌酐比、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AI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 (1)与无糖尿病肾病组比较,DN各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降低(P〈0.05)。(2)ACR与TC(r=0.285,P〈0.01)、LDL—C(r=0.321,P〈0.01)、ApoB(r=0.345,P〈0.01)呈正相关,与HDL—C(r=-0.378,P〈0.01)、ApoA(r=-0.268,P〈0.01)、ISI(r=-0.305,P〈0.01)呈负相关。结论 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IR)可能与2型DN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蛋白(mAL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11月-2011年1月我院确诊的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发生糖尿病肾病38例,其余30例为非DN患者,另选择同期3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RP、HbAlc、mALB水平。结果DN组、非DN组的CRP、HbAlc、mALB均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N组的CRP、HbAlc、mALB均明显高于非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RP含量与mALB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bAlc含量与mALB含量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HbAlc、mALB水平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监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8例2型糖尿病(Dabetes Mellitus,DM)病人分为DN组和单纯2型DM组,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组组间隙腹血糖浓度(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2hours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病程及肾功能差异均有显性意义,而以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并最具显性意义(P<0.01)。DN病人高血压(Hpertension,HT)患病率明显高于单纯2型DM组(P<0.01)。结论:FPG、2hPG及HbAlc是D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尤以2hPG危害更大。DN与HT相互影响,DM病程长期后差。控制DN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及早发现DN高危人群,尽早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和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治疗12周后,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FBG、2hPBG、HbAIc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P〈0.01);②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③诺和锐30组胰岛素剂量增加幅度高于诺和灵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刚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7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和85例正常对照(CON)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M组划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P)组96例和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NDC)组51例,应用改良Sriratava法测定红细胞AIK活性,并比较AR活性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DMP组、NDC组和CON组间的AR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MP组最高(0.032U/gHb),NDC组次之(0.021U/gHb),CON组最低(0.012U/gHb);AKA与HbA1C呈正相关(r=O.592,P〈0.01),AR活性与UAER呈正相关(r=0.514,P〈0.01),AK活性与病程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均无相关性(r=0.03,P〉0.05;r=-0.02,P〉0.05;r=0.22,P〉0.05;r=0.01,P〉0.05)。结论高血糖是AR的重要激活因素,并且ARA的激活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s of ginkgo biloba,EGB)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并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予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25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予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42例,单用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4wk。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神经生理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P〈0.01),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也有改善(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与甲钴胺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单用甲钴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血浆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68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常规行空腹血糖(FP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测定,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ELISA法测定各标本血浆脂联素水平,并对各组间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对各指标与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FIG、TC、TG和FINS、BMI、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浆脂联素水平及ISI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1)。且血浆脂联素水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也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2型糖尿病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FPG、TC、TG、BMI及HbA1c显著负相关,与IS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可能发挥保护性作用,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发生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