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ICD)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类病人发生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ICD技术的局限性,置入后ICD的误感知和不感知时有发生,它的处理对疗效至关重要.故此研究的目的是了解ICD置入后误感知和不感知现象,评价相应的处理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评价一次性置入双室起搏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双腔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置入双腔ICD.  相似文献   

3.
评价一次性置入双心室起搏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双腔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伴有严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置入双腔ICD。结果 :5例左室电极导管和双腔ICD均一次成功置入 ,左室电极放入冠状静脉的侧后枝 ,急性起搏阈值 0 .8± 0 .6V ,电阻 72 2± 12 8Ω ,R波振幅18.6± 5 .3mV ,电流 1.6± 0 .5mA ,而双心室起搏时其起搏电极参数均优于左室电极 ,除颤阈值≤ 14J。结论 :对伴严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置入双腔ICD是安全、易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其余基础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律失常等临床特征相似,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人选后第3、6个月及第12、15个月累计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研究观察时间分别达3、6、12、15个月时,ICD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ICD组死亡为零,而非ICD组病死率为20.8%.结论 ICD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确保ICD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是:掌握适应证,优化置入和随访过程,合理选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经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冠心病 (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 3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及Ⅰ度房室阻滞各 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冠心病及 1例心肌病患者置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置入双腔ICD。 5例均成功置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 .5 2V ,平均R波振幅 15 .7mV。随访 6~ 36个月 ,4例患者出现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腔埋藏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置入体会和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从全球第一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197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西奈医院[1]成功完成以来,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2]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置入。关于ICD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3-5],因此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后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处理及注意事项。方法例1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年,射血分数(EF)0.30,心功能Ⅳ级,无经济能力再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联合除颤治疗(CRTD),决定保留原ICD情况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例2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置入VVI 3年后反复发生心室颤动,EF0.35,但无经济能力接受CRTD,保留起搏器情况下置入ICD;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因高度AVB置入DDD起搏器后3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决定将原来的DDD起搏器更换为CRTD。结果均顺利分别置入CRT、ICD和CRTD,例1、例2术中测试均未发现装置间的相互影响。结论先后在同一患者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是可行的,但术中应明确排除起搏和除颤电极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MI)后早期是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发时期,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确切的防治作用,但并不降低MI后早期的总死亡率。运用高敏感及高特异性的SCD危险分层方法,可筛选MI后早期SCD高危患者,使之最大获益。新的皮下置入式ICD及佩戴式心脏除颤器有望代替置入型ICD,用于MI后早期的患者,帮助其渡过SCD危险期。  相似文献   

12.
由于植入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因其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争议日益增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拟通过一项决议,旨在对ICD生产厂家施加压力,希望生产厂家在患者死亡后,将置入的ICD回收,以便进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FDA目前正在与心律学会(HRS)讨论对此类患者的心脏置入器械回收后进行研究的价值。FDA的官员还建议,患者在置入ICD时,应该签署与此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拟通过决议要求制造者在患者死亡后回收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贺立群  相似文献   

1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经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到3阵心室颤动(VF)发作,其中2次发作时间长被置入的ICD检测到并一次电击终止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AECG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与ICD的功能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家庭监护系统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6月~2012年6月置入带有家庭监护系统(HM)的ICD患者30例,通过HM网站收集的患者各项测试参数及黄色和红色报警记录,分析心律失常事件监测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与门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334~1078(637.83±217.134)天,累计9例患者报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1例患者曾出现误识别及误放电治疗.HM系统反应时间随事件严重程度逐渐缩短.同时,与门诊随访相比,HM系统在网络通畅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全覆盖随访.共收到黄色报警258次,红色报警5次,通过与患者及时进行电话联系,及时治疗,减少并避免ICD事件再次发生.30例患者中报告死亡3例,均为非心源性死亡.结论 通过HM系统使用,可以对ICD置入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有效监控,避免ICD事件的再次发生和治疗,提高ICD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其发生与NYHA心功能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VA与CHF患者的总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SCD)有关,但非SCD的最根本原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才是最具价值的SCD预测因子。CHF并发VA的药物治疗重在纠正CHF的病因及VA的诱因,除β受体阻滞剂外,尚无绝对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SCD二级预防的绝对适应证。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其适应证已拓宽: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者,ICD置入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心梗后,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NYHAⅡ-Ⅲ、LVEF<0.30~0.35,ICD置入为Ⅰ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b推荐(B级证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虽然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已有效地处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但50%置入了ICD的病人最后始终需要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防止症状性心律失常复发.并减少ICD电击的次数。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其发生与NYHA心功能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VA与CHF患者的总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SCD)有关,但非SCD的最根本原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才是最具价值的SCD预测因子。CHF并发VA的药物治疗重在纠正CHF的病因及VA的诱因,除B受体阻滞剂外,尚无绝对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SCD二级预防的绝对适应证。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其适应证已拓宽: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者,ICD置入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心梗后,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NYHAⅡ-Ⅲ、LVEF〈0.30~0.35,ICD置入为Ⅰ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b推荐(B级证据)。  相似文献   

19.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于1980年由Mirowski等首次植入人体并应用于临床,30多年来,ICD技术不断进步,功能日臻完善。同时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ICD可以有效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如今ICD已经广泛应用于SC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目前,绝大多数的ICD植入都采用经静脉电极导线系统,通过外周静脉将电极导线置入右心室。  相似文献   

20.
29例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断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分析置入的起搏器4698台和ICD161台,共发现导线断裂29例、导线31支,发生率0.6%;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组导线断裂发生率0.9%,头静脉置入组0.4%,P=0.04。断裂部位锁骨下22例,囊袋内6例,心室内1例。29例患者中,24例置入新导线。3例心房导线断裂,将起搏器由DDD程控为VVI工作方式。处理后平均随访(55.6±16.1)个月。1例因保留的断裂导线露出皮肤,引发感染,开胸取出导线。结论起搏器和ICD导线置入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其次选择经锁骨下静脉外侧端穿刺置管。导线断裂部位主要发生在锁骨下,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导线断裂,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